于新东
新挑战 新思路 新举措
——关于做好2015年浙江经济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于新东
必须充分肯定浙江经济发展“新成就”,客观辩证分析“新常态”,沉着冷静应对“新挑战”,与时俱进确立“新思路”,相机制定实施“新举措”
即将过去的2014年,浙江经济在新常态中走出了不平常的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新成就;即将到来的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开局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与“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更是检验浙江经济发展的定力、实力与潜力和确保浙江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与可持续力的关键之年。必须充分肯定浙江经济发展“新成就”,客观辩证分析“新常态”,沉着冷静应对“新挑战”,与时俱进确立“新思路”,相机制定实施“新举措”,推动浙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繁荣,开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纵览浙江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转中向好,可谓其一大不变的总特点。2014年浙江经济发展的“新成就”主要体现为“理性更足、个性更明、韧性更强、弹性更大、悟性更高”。如今浙江经济发展亮点纷呈:2014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1.2%,三产增加值累计增幅已连续5个季度超过二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朝着积极有利方向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浙江制造正在形成拳头并逐步走向高端;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增长的拉动力量更加多样,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显现。
所谓新常态,是一个新的不同以往并将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发展状态。一是不同以往,往往与旧常态的特征来个恰恰相反;二是持续影响,必须做好长期与新常态共存的思想准备与应对方略。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产能过剩更加强化、买方市场更加强化、成本高企更加强化、贸易摩擦更加强化、创新无限更加强化”等“五个强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表现形式与内容。
从旧常态的短缺经济、生产有限,变化发展到今天的“产能过剩更加强化”。产能过剩成为全球性棘手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而且几乎每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浙江也不例外,有研究报告显示,浙江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相对突出。尽管浙江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已没有属于淘汰的落后产能,但相当时期内产能大于需求,为绝对性过剩;浙江化纤产能总体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目前产能也已略大于需求,随着一批新建化纤项目形成产能,绝对性过剩将会更明显。必须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旧常态的不愁销售、卖方为大,变化发展到今天的“买方市场更加强化”。买方市场意味着,一方面市场饱和更甚,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确实是,人们在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以创造市场需求方面已经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了,但似乎该有的都有了,新的市场需求一时难以激发。根据2014年三季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显示,有38.2%的企业认为产品需求减少和订单不足依然是企业无法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这比二季度高了4.7个百分点。
从旧常态的资源充足、成本低廉,变化发展到今天的“成本高企更加强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用工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继续升值和财务成本不断提高。从目前的势头看,成本上升的因素及其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加剧。
从旧常态的低价取胜、跑量巨大,变化发展到今天的“贸易摩擦更加强化”。我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3年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作为对外贸易大省,浙企遭受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全国约7成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涉案金额占国内涉案总额的25%。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间,浙江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26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23起,涉案金额达102.2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占2/3以上。
从旧常态的创新不足、升级缓慢,变化发展到今天的“创新无限更加强化”。如果前面四大新常态特征都是对经济约束的趋紧,那么唯有这一大态势是对经济的重大利好。科技创新不仅改写了公司图谱与产业地图,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创新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诞生,进而形成新增长点呈现“井喷”态势。以2013年为例,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30%提高到3.4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68%,科技活动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和企业技术开发费继续实现稳步增长,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无比广泛而强大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化。
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现有发展格局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旧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从影响浙江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面临六大突出矛盾和问题。
质量效益亟待提高。历史地看,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实际上都曾经走过一条重速度、重数量的道路。一方面,相当长时期人们还都在陶醉工业化推进带来的物质丰富的享受当中,根本慢不下来看看污染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产生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人们的主观认识确实有限,难以认识到轻视质量与效益所带来的恶果。如今,在新发展阶段如果仍然轻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锱铢必较地算计着增长率的那一点变化,那么相对于能否可持续增长问题来说就实在有点鼠目寸光。
资源环境约束更紧。相当长时期我们极其强调GDP的增长与相应考核,强调任期考核的拼命抓、使劲干,另一方面却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本代价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如今,要破除“唯GDP论”,但不少人担心过一阵子又可能依然如故。看来,不从根本上扭转对经济增长率的过度关注和热衷,是难以高度关注和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发展的。
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现在的社会生态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经济人”的极致,一切围绕经济高速增长而展开。一方面,区域发展为之加快加大工业化步伐,往往有意无意地招引了污染型企业,其结果是一方水土遭受难以逆转的破坏;另一方面,生产商为之开足马力,同时为减低生产成本或者偷工减料、或者制假掺假、或者偷排乱排,其结果也是民众的健康与安全被威胁、被损害。
消费尚未充分激发。多少年来我们拿着低工资、过着紧日子,特别是上一辈的父母们那一代。另一方面,当我们回过头来发现消费协调拉动GDP也十分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是否可持续拉动的重要性时,扩大消费却困难重重。因为消费所必须相应配套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环境美化等却一下子赶不上趟了。
国内市场没有用好用足。无论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考虑,还是出于借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选择“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都是明智和合理的,发展的事实也充分证明这一战略是极富成效的。但是,该战略长期实施的最大隐患有两个,一是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个是对国内市场的拱手让人。“出口导向”战略还可能导致的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底部、国际价值链低端以及相伴而生的“低小散弱”等隐患。如果再因为那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而鞭打出口这驾马车的话,我们的经济发展动力必将难以协调、不可持续。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的浙江必须把庞大的国内市场当作重大战略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品牌建设任重道远。曾几何时,百年老店、老字号等是传统浙商创业经营做买卖的最高理想,但经过现代经济的洗礼后,百年字号所剩寥寥,更多的是把买卖做成了“打一枪换个地方”、“一锤子买卖”,品牌都快要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和记号了。好在对外开放以后,在缺名牌甚至无名牌因而只能贴牌这方面吃够的苦水可真是一言难尽,才开始痛定思痛认识到品牌的威力和价值。
从认识论来说,对浙江经济而言,对任何一时的经济起落得失确实都不能掉以轻心,但长期视野中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与持续性更为重要,哪怕这种高质量、高效益与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是在波浪式有起有伏或者螺旋式有升有降的进程取得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都要始终围绕“提质增效”这个中心。一般地,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拉动力量是否均衡、投入产出是否高效。从相对微观角度看,则可以进一步通过资源消耗率、创新贡献度、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加以衡量。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认识论所指向的思路要求不外乎四条:信心、主见、冷静、客观。一是要有强大的信心。面对无论是来自国内外还是来自自身的困难挑战时,信心满满才会具有充满事实底气的稳定心态,从而在稳增长的道路上不慌张、不焦躁、不冒进。二是要有坚定的主见。既不要在赞扬声中过于陶醉以至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必把赞扬声变成自己沉重的压力包袱而打肿脸充胖子。只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稳增长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丧失主动,而是会始终稳如泰山。三是要有冷静的头脑。就稳增长而言,当前特别要审慎对待地方政府投资计划,既要肯定支持地方政府合理范围的积极性,又要坚决遏制盲目扩大投资的冲动惯性。四是要有客观的态度。不论是决策者还是参谋者,既要客观地分析问题情况,不夸大也不掩饰;又要客观地给出意见建议,不人云亦云、哗众取宠。凡此四者,就是解决稳增长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前提与关键。心态不稳,或致起伏不定、或致地动山摇,即使稳增长采取再多的措施,都会打歪或跑偏。我们坚信也应该能够拿得出稳心态的智慧。
从方法论上说,关注一个具体时间段的经济数据,并由此判断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并藉此做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预测,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本质属性。具体而言,判断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大体状况及走势,看三个关键性变量:生产制造水平、市场消费规模、科技创新能力。
——看生产制造水平。最明显的差别莫过于人力畜力生产和机械动力制造的差别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会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时间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随着生产制造的机械化在各国普及,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现在的生产竞争已经进入到精细化生产、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等更高层面了。
——看市场消费规模。一个是看市场的有形方面,一个是市场的无形方面。有形方面当然主要是指人口规模的多少;无形方面则主要是看居民消费的现实购买力高低,消费习惯与心理及由此形成的消费文化、消费环境及服务优劣等。
——看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要简要加以概括,看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一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自主拥有量;一是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品种多少及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多少。
由上述三个主要变量的不同组合延伸出四条规律性结论:第一条,如果生产能力及数量巨大,而且国内外市场广阔、购买力强劲,那么这样的经济体是健康持续的。第二条,如果生产能力及数量巨大,但是国外市场需求不断萎缩而国内市场又狭小、购买力有限,那么这样的经济体是极其被动的,势必长期陷入停滞之中。第三条,如果生产能力及数量巨大,虽然国外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萎缩,但是国内市场十分广阔、购买力正在勃兴,那么这样的经济体将是稳中有升的,但是能否长期增长取决于供给也就是生产中创新的含量与比重。第四条,如果创造性生产能力最为发达,由于创新产品的全球市场总是无须犯愁的,那么这样的经济体就是最为发达强大的。
增强内生动力。从标准意义上来说,内生增长是指以内需为主导力量的增长模式,因而其动力就是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来。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收入水平,二是降低物价水平,通俗说,就是要做好扩大消费的“一加一减”。
加快创新驱动。要把创新培育形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让创新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与行为。要积极鼓励发展各种以创新为宗旨的实体组织,创新之类的企业机构等都应在大兴之列。
壮大新兴产业。这些年来,从个人电脑到传统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所创造的天文数字般消费可以说超过其他一切新增消费的总和,而归根到底都是源于新兴产业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如何更好地培育新产业、构筑新优势,成为亟待思考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
激发民间活力。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站在新的时代起点的浙江经济要实现第二季故事更精彩目标,必须从成功经验中汲取养分,再次以激发民间巨大活力为促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与关键着力点,围绕简政放权让利,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制度红利充分激发出来。
建设美丽浙江。目前主要有两个巨大风险点,一是落后或者欠发达地区,在一时的经济利益诱使下,会饥不择食地接受甚至欢迎污染型工业企业落户;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利润驱动下往往就会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这两大风险点成为“两美”建设之路上的主要障碍。推进“两美”建设,一方面有赖于更为严厉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有赖于更为自觉的内心认同。
深化法治建设。只有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推进浙江经济新发展才能不走样、不变道、有章法,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只有依法而行的经济改革发展才能更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更顺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更有效地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更牢固地使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得以制度化与法治化。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