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

2014-02-05 04:40:5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贺岁冯小刚北京

苏 扬

“现代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迥异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体验。”[1]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乡村在更大程度上具有时间上的意义,而城市则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在城市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城市这座迷宫中游荡、交会,而后分开,继续游荡,使得城市带有一份疏离感。于是电影便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一种虚拟的存在。在这样的过程中,电影与城市之间的交融和映射形成了城市电影。

“‘贺岁片’是香港影视界创造的一个‘目标档期’影视片的名称,大约出现在80年代中期,借鉴欧美圣诞、元旦档期的做法,根据华人更重视春节的特点,创造了这个商机无限的词汇。”[2]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开辟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此后的十余年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渐入佳境,成为大众文化的主导品牌。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 《没完没了》 (1999)、 《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非诚勿扰》(2008)、《非诚勿扰Ⅱ》(2011)这8部影片均以城市中人的故事为中心,属于城市电影。在其影片中,冯小刚通过对现代城市的勾勒,对都市人群心理的挖掘,对城市生活的展现等方面精准地为观众呈现出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城市影像,深刻反映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与人”的关系。探讨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足迹,不仅能发现不同时间节点人们对于城市的想象,更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审视城市文明与人的关系。对于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此前并没有多少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这部分在冯氏电影专题研究中是一片薄弱区域,亟待人们挖掘和探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这一主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这一研究去探索我国社会转型中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们观念的变革,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城市想象:冯氏贺岁片中的城市生活

电影文本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城市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但实践了作者内在自我对城市的经验,同时也折射了社会、文化种种外在因素对他的撞击和启发”[3]。综观冯小刚有关城市影像的贺岁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冯小刚力图为观众呈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生活的种种变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将自己对于城市的理解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与现实的社会内容得以汇通,进而融为一体。而这经由冯小刚的思维淬炼加工后的城市影像,是熟悉化与陌生化交织的统一体。熟悉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低矮平房,抑或是人群如潮、车水马龙;陌生的是冯小刚为观众所展现的糅合了他对于城市想象和理解的城市记忆体,是隐藏在城市图影中的精神特质。这是工业文明下冯小刚对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一个私人表达,也令观众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城市。

(一)多元的城市故事

用伊恩·钱伯斯的话说:“城市在许多方面都是二元的;它既有公认的权威文化,也有隐匿的附属文化,它既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又是一个令人遐想的空间。”[4]冯小刚的城市贺岁电影将各时间节点的重要社会热点搬上银幕,以多元的城市故事的形式来讲述、探讨,从而贴近百姓的生活。《甲方乙方》是冯小刚拍摄的第一部贺岁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四名员工的小公司为百姓圆各种梦想,“好梦一日游”的故事。彼时正是1997年,举国共庆的大事是香港回归祖国,国内则涌起兴办公司的热潮。冯小刚便将笔触伸向这两个社会热点,让剧中的姚远、周北雁等人开办“好梦一日游”公司,以小品的形式将八个梦想串联起来,于诙谐中展露了平民内心的种种诉求,轻松幽默的气氛萦绕全片,借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当姚远在片尾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时,又在自然的抒情背后道出了中国人渴望祖国统一后美梦终圆的心声,弘扬了主旋律,寓主流价值观于城市故事,使故事披上了积极乐观的外衣。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人民并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受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奴役。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失衡与逆反,迫切地需要真真切切地走出去,去看一看万恶的资本主义是如何‘剥削’人的”[5]。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一股出国潮,《不见不散》便在此时应运而生。刘元和李清,作为剧中的一对主人公,代表着以两种不同手段在美国讨生活的人:刘元是什么行业投机就干什么,李清则愿意凭借自身的努力勤恳地工作谋生。然而就像刘元教育李清所说的:“所有来的人都是想做国际贸易的,结果全进餐馆刷盘子去……”两个人在共同经历的事件中逐渐认清了国外讨生活的艰辛,坚定了回国的念头,最终一同登上飞机,目的地:北京。影片颠覆了长久树立在国人心中对于“美国梦”的想象和憧憬,代之以“回家”这个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巨大感召力的精神指向,唤起观众心中的强烈共鸣,形成巨大的社会反响。

此后,《没完没了》中的司机追债,《一声叹息》中的丈夫外遇,《手机》中的科技理性威胁人们隐私,直到《非诚勿扰Ⅱ》中的试婚风波等,冯小刚无不选取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去粗取精、加工改造的工作,而后进一步包装美化,以城市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喜剧的妆点下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审慎思考。

(二)物化的城市

“城市是灰尘、魅力、玻璃、钢铁、混凝土构成的几何体,但这一粗糙的结构下还有另一个城市:看不见的,想象的,由梦想与渴望构成,是它引发了所有的变化。”[6]6冯小刚在他的城市贺岁电影中为观众投射出城市的物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背后又隐含了使城市物化的心理驱动力。在《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办公室是极具平民家居的典型意味的:面积不大的空间里,杂乱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书占据了很大视线,简陋的白墙上挂着很多相框和锦旗,涂着绿漆的门窗看起来陈旧而廉价。到了《一声叹息》,情况已发生了改变。作家梁亚洲的写作住所位于一处环境酷似夏威夷的避暑胜地:宽敞豪华的白色别墅,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海风椰林的优美环境。这些是城市固定空间的物化。同时,城市的流动空间也发生着显著演变。《没完没了》里,司机韩东还开着公司的大巴在城市的街道仓皇游移,转眼间《非诚勿扰》中的梁笑笑已经在“大新华航空”上面带微笑地履行空姐的职责。城市的物化在《非诚勿扰Ⅱ》中集中达到一个表现巅峰:“亦真亦幻、浪漫迤逦的自然景观和以住房为核心的私人空间、以饭馆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以豪车为代表的流动空间等类象环生的多元城市空间状态共同营造了一个非常规的蒙太奇地理图册、一个物质消费的影像奇观。”[7]

若要进一步证实城市的物化程度,我们在电影的台词中也有迹可循。 《一声叹息》中有如下对白:“我家特好找,就在欧陆经典”、“电话线也让我给掐了,打电话用吉通卡”、“欧陆经典的房子不错,就是贵了一点”等。在《非诚勿扰Ⅱ》中,广告的植入从侧面印证了城市的物化过程:北京旅游局进行了全程的植入;秦奋向笑笑求婚的地点位于慕田峪长城;李香山和芒果的离婚仪式在紫竹院公园举行;秦奋和轩轩在欢乐谷主持节目;李香山的公司地点就设于798艺术区,等等。而在当今的物质文明时代,这些表象的物化中蕴含着城市中人内心的深层次的物欲追求。无论是何种城市空间的物化,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心理对于物质的一种渴望、梦想,或曰想象,以此拥有物质生活的高档次享受。这是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大众心理的集体反映和表达。

二、城市狂欢:城市化进程中的人

城市是一个不断上演故事的地方,人是城市的主角。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愈发地五光十色,繁华美好;另一方面,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紧密,但社会空间却与他人距离遥远。于是“陌生人的暧昧代表了现代人的暧昧本质,时间和空间都不再安定和稳固”[8]3。在此情境下,人们渐渐丧失了表达情感的能力,冷漠代替了原本的温情,真爱变得稀缺。同时,生活的重压让人感到孤单寂寞,为了填补心灵上的黑洞,人们转而追求物质和利益所带来的快感。渐渐地,很多人在城市的狂欢盛宴中沦为金钱和欲望的俘虏,道德标准被模糊,衡量成功与否仅仅是财富和名声。然而,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股深切的悲哀。这种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值得我们长久的反思。

(一)从真爱至上到爱的畸形

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爱情绝对是冯氏幽默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噱头。从《不见不散》中刘元蓦然蹦出的一句“这是爱情的力量”,借此为自己假装盲人却被李清识破解困,到《非诚勿扰Ⅱ》中秦奋通过假装瘫痪来博取梁笑笑的关爱和同情,又在梁笑笑与异性说笑时愤而站起,爱情的因子始终贯穿于冯小刚的电影之中。只不过爱情的成分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慢慢掺杂了复杂的成分,显得不再那么单纯。

当《甲方乙方》的姚远与周北雁在助人圆梦中情更深意更浓时,爱情还是最初的美好模样。为了帮助青年工人与他罹患癌症的妻子团圆,姚远和周北雁决定让出他们的新房。在这里,他们的这一举动意味深长。让房子不仅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更寄托着姚远和周北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期盼。青年工人和妻子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两地分居,却始终不离不弃,这在20世纪90年代还司空见惯的情境,挪到今日的中国社会已算是极其罕见。正如博德里亚所说:“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盈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9]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内心的情感却失去了正常的传输渠道,转而从善如流地向着畸形化发展。 《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被年轻貌美的李小丹吸引,背着妻子宋晓英开始了一段秘密恋情。当妻子痛心地质问他爱不爱自己时,梁亚洲回答: “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着自个的手一样,没什么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了,那就跟锯我的手一样,疼。”然而,尽管梁亚洲会“疼”,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寻求另一个情感归宿,妻子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手机》中常说自己“怕麻烦”的费墨终于不小心惹上了麻烦,被妻子发现了偷情的痕迹。无奈下他对严守一的剖心之言更直白:“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点审美疲劳。”而这种“审美疲劳”的发生和繁衍尽管不是人们有意为之,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最初的真爱至上到现今的爱的畸形,冯小刚都为观众一一描摹、展现,并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给观众正确的道德指向:无论多么放不下李小丹,梁亚洲还是选择了重新回到妻子和女儿身边;费墨最终远走爱沙尼亚,与费墨同样“偷情”了的严守一也大病一场导致声带变哑,既没能留住女友沉雪,也失去了电台主持人的工作。冯小刚在营造影片喜剧氛围的同时为故事披上了一件道德的外衣,让观众在欢乐之余慎重地看待有关情感和婚姻的道德选择,这也表现出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从“草根”到巨富

综观冯小刚的城市贺岁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从《甲方乙方》到《没完没了》,主人公都是纯粹的“草根”,姚远、刘元、韩东,他们三人的身份分别是小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和大巴车司机。身份上的平民化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具备老百姓特有的朴实、知足、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塑造英雄必备的“高、大、全”要素,但剧中人物的形象因“草根”底蕴的浓厚而血肉丰满,给观众增添了一份亲近感。冯小刚在塑造“草根”主人公时暗合了观众“观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的期待视野,并且不拘泥于这一期待视野,时常在不经意间突然峰回路转,制造一个小意外。比如《不见不散》中的刘元本来在美国较为狼狈地谋生,突然被朋友拉去做旅行社的副总,这让观众以为他会就此创造小人物的“逆袭”,从此抱得美人归。孰料他在和“游客”起口角时突然被一大批美国警察包围,观众才恍然大悟地发现刘元的朋友是人贩子。这样的情节设置为刘元的经历增添了一抹异彩,使之不混同于一般的平庸小人物,而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同样的,《没完没了》中的韩东拼命三郎似的向阮大伟讨债,阮大伟的女友小芸因此觉得他市侩,“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她在与韩东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他未曾展露于人的对于植物人姐姐的责任感。这隐藏极深的人性之美如同淤泥下的泉眼突然汩汩地涌出清冽的泉水,让观众不禁为他的孝心和善良所动容,也再一次擦亮双眼,发现“草根”精神世界的美好和可爱。

此外,冯小刚在电影中还描绘了另一类人,即“先富起来的人”。《甲方乙方》中想圆“吃苦梦”的尤老板就是一例。他对姚远他们说“你们要多少钱,我给你们”,言谈间流露出标准的暴发户气息。当姚远一行人去山村接他时,尤老板一身乞丐打扮趴在坎上,痴痴地凝望远方,明白了苦并不是那么“好吃”的。这时的巨富形象在冯小刚影片中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只是指代富日子过腻了的有钱人;到了《非诚勿扰Ⅱ》,巨富形象的塑造变得更为立体和具象。李香山作为中产阶级分子的代表,能随便以50万元的高价拍下一瓶洋酒,拥有令人称羡的家产和体面的工作。然而在他的人生追悼会上,“李香山的中产阶级身份告白,反对异化却陷入异化的金钱观,再加上昵近主流话语的态度,最终整合出的价值预期是‘女儿将来没准儿能成为一共产主义者’”[10]。此时的巨富在冯小刚的镜头下剥茧抽丝地曝光了其意识形态的混茫和在物欲的追求中自我的失落,转而向“共产主义者”寻求心理告慰,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转型中人们价值观失衡的悲哀。通过对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对比,冯小刚揭示了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种种精神困顿,使我们反思在物质文化发达的今天需保持内心世界的富足。

三、城市灵魂:冯氏贺岁片中城市精神的彰显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见证、记录了城市的成长。而城市独有的多变、斑斓的空间也恰好符合电影作为时空艺术的本质需求。电影对城市的记录与想象又促成了人们对生活于其间的城市的重新认识。”[8]3-4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一举一动无不传达出一座城市的品格,城市的胸怀又容纳了人们在其间栖居、传承文明,进而构成完整意义的城市。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从多层次多角度表现出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城市所经历的阵痛与迷惘,欢乐和泪水,并赋予了影片彰显城市精神,传递现代性的现实意义。其影片也因此呈现出我国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品格的积淀传承和城市气韵的别样风情。

(一)有情有义的传统品格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人格’或性格甚至‘性别’的。有的人类学家还极为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不少城市的人格形象和性别特征。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北方城市大抵是‘男性’的,比如北京是威严而慈祥的父亲……”[11]冯小刚城市贺岁电影中的主要城市是北京。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一座古城,它拥有博大而内敛的胸怀,有着朴实厚重、有情有义的传统品格,于浓郁的京味儿中传递着北京的城市价值观。冯小刚镜头下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坦诚率直、温柔敦厚,又洋溢着作为国家首都的自豪感。“正义和朴素的平民精神,一直是北京的防腐剂,也应该是它的灵魂。”[12]这样的品格通过影片中的平民主人公折射、汇通,最后构筑出北京城的专属性格编码。

前文说到,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主角很多都是普通老百姓:《甲方乙方》里的姚远,《不见不散》里的刘元,《没完没了》里的韩东,《大腕》里的尤优……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北京的气韵神魂熔铸于他们的言行性格中,内化为一种北京人共有的品格,同时亦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品格。他们说着一口“京片子”,性格开朗而乐观,做事总有一种豁达的态度,擅长和别人交流,怀着古道热肠,有情有义。比如《大腕》中的尤优虽不能说地道的英文,但还能挺着胸脯半中半英地和大导演泰勒沟通,这里体现出尤优作为皇城根下生长的人所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当泰勒因疾病而暂停工作时,他义无反顾地扛下了完成泰勒喜剧葬礼的使命,费尽心思地筹谋策划葬礼的布局和设计。尽管当Lucy告知尤优“我们没有钱,你自己想办法”时,尤优激烈地反驳“没钱他让我瞎忙活什么,我又不是他儿子”,这也只是小老百姓对于突然而至的“大包袱”的正常反应,为尤优的性格增添了一点小财迷,却更显得鲜活可爱。当然,这些北京平民们也不乏好面子、虚荣、耍贫等品性,美玉有瑕。也正因这些“瑕疵”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说服力。即使到了《非诚勿扰Ⅱ》中的秦奋,依然没有脱掉那表面看起来有点坏,但骨子里乐善好施的性格。虽然和梁笑笑试婚失败,但仍把她作为自己死后遗产的唯一受益人。由此可见,这是导演冯小刚以平民视角对北京给予的审美观照,同时也有力地塑造出北京城和北京人有情有义的品格。

(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韵

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北京是冯小刚想象中的北京。在现实生活中,它承载着真实的生存空间,又在光影手段的构建下成为另一种形象。因此,“书写者把自身的主观情感和文化习惯带入到创作实践,这个时候,这个城市便成为一个内蕴丰富多元的意义表征,城市本身才更有可能‘活起来’”[13]。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冯小刚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倾注在他的故事里,北京,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作为一座现代大都市,它也具备了开放包容、多元亲和的现代品格。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Ⅱ》,主人公几乎由葛优饰演(除了《一声叹息》的主角是张国立)。葛优饰演的人物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改头换面,最终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我们不妨忽略每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把他们看作同一个人,即“小人物”葛优。于是,葛优办了公司,又做起了留洋梦,当过大巴车司机,又成为“文化人”……直到最后成为都市新贵。这一历程展现了城市中的平民奋斗求索的发迹史,也贯彻了冯小刚的价值立场:努力拼搏,城市便会接纳你,助你成功。正可谓梦想照亮了现实,城市及城市文明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的地方,冯小刚所传达的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目了然。

此外,城市还成为人们的精神栖居之所和内心旨归。城市的存在在影片中已凝聚为一个符号化的地标:北京,即是家。北京,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是中国都市现代化的代表;北京,亦是成就梦想的地方。《不见不散》尽管讲述的是美国发生的故事,在结局中,男女主人公仍然决定坐飞机回北京,回“家”。纵然影片没有展开对北京城市影像的映射,北京却仿佛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成为观众心中“温暖”的代名词。化用《非诚勿扰Ⅱ》中李香山之女朗诵的扎西拉姆·多多的情诗,便是:你看见,或者没看见,北京就在那里,不远不近。此外,《非诚勿扰Ⅱ》里,当秦奋和梁笑笑在海南试婚失败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后,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回到北京:秦奋是因为接受了李香山的邀请回京主持一档节目,梁笑笑则是工作任务结束后回到了北京。他们阴差阳错地在饭店巧遇,又因为李香山不久于人世而重新携手,发现身边的人需要珍惜。北京在影片中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城市中人的精神港湾。正如乔尼在《梦想之城》中所描绘的:“城市召唤着我们心中潜藏的梦想,因为广大与多样的城市世界,意味着幻想、希望,偶尔的满足和忧伤、期待、孤独……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变化之地’,一座 ‘梦想之城’。”[6]98

结 语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作为他的第一部贺岁片,同时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贺岁片,逐步引导着冯小刚此后贺岁电影的发展,乃至形成了别树一帜的冯氏电影品牌。同时,它也引发众多导演纷纷对其模仿、创新,形成现今声势浩大的贺岁电影奇观。冯小刚贺岁电影所呈现的城市影像,既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想象中的城市。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城市是一双无形的手,将城市中人不断拍捏捶打,塑造成既普遍又特殊的个体,使之在社会的舞台上演多彩的故事,同时又经受着城市化进程的洗礼。冯氏贺岁片自《甲方乙方》直到如今的《非诚勿扰Ⅱ》,都是温暖而坚实的文化盛宴。它们时而用调侃的语言和幽默的桥段表现出城市中人根深蒂固的品性,他们的欢乐与达观,时而又蓦然一煞尾,于欢乐的氛围中流泻出一串串令人回味的伤感音符,奏出城市人群无奈与悲伤时的心灵自白。通过对城市文明的审视和书写,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记录了城市的变迁,让我们意识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包括追求物质化所带来的人性的迷失与扭曲。此外,冯小刚敏锐地捕捉到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并展现了他作为城市一员所独具的直面现实、谋求奋进的勇气。而在这些亦真亦幻的城市故事里,城市的包容性与现代性随之跃然纸上,现代城市中闪光的城市精神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中留下了辉煌而完美的彰显。总之,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力求关注城市中人,城市生活,同时也再现了现代城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正因如此,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喜剧的氛围中带给我们的是对现实人生的严肃思考,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之路的任重道远。

[1]路春艳.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苗春.没完没了的贺岁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1-06.

[3]董启章.城市的现实经验与文本体验[M]//香港文学与文化研究.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343.

[4]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9.

[5]陶冶.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123.

[6]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M].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张勇,余韬.神话仪式与消费叙事——冯小刚贺岁片《非诚勿扰2》的文化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105-107.

[8]路春艳.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8:1.

[10]聂伟.非诚勿扰Ⅱ: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形态混茫[M]//戴锦华.光影之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7.

[11]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1.

[12]张承志.都市的表情[M]//邹仲之.抚摸北京:当代作家笔下的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

[13]蔡晓芳.“镜”城:电影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1980—201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7.

猜你喜欢
贺岁冯小刚北京
虎年贺岁
轻兵器(2022年2期)2022-02-23 13:30:12
冯小刚横看成岭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2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学生天地(2017年4期)2017-05-17 05:48:39
冯小刚炮轰《速7》
汽车生活(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