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望 萧惠英 任宏丽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31信箱 201203,E-mail:yangyiwang@msn.com
2)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200433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201203
《中华医史杂志》是中华系列杂志中早期创刊的期刊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当前我国唯一的医史学术期刊。作为《中华医史杂志》的前身,《医史杂志》创刊于1947年3月,季刊,竖版,16开本,每期页码不固定,中英文合刊。《医史杂志》由中华医史学会出版,主编余云岫,主干王吉民,在上海发行。近二年时间,出版2卷,共5期,约12万字[1]。 具体卷、期如下:1947年3月,第1卷第1期;1947年6月,第1卷第2期;1948年3月,第1卷第3、4期合刊;1948年8月,第2卷第1、2期合刊;1948年10月,第2卷第3、4期合刊。此刻的国民党政府已近崩溃,《医史杂志》难以维继,被迫停刊,“余稿旋交《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中文医志于一九四九年二月份出‘医史专号'一期,英文医志则于一九五〇年一月出‘医史专号'一期”[2]。
建国后,医史事业受到重视,《医史杂志》得到华东医务生活社的支持(负责出版发行),复刊号1951年3月出版,卷期续前,列为第3卷第1期。1953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决议各分科学会主办的专科杂志,统一冠以中华命名,《医史杂志》改名《中华医史杂志》,延续至1956年。1980年7月,《中华医史杂志》正式复刊,编为第10卷第1期[3]。至此,杂志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期。本文以文献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民国期刊《医史杂志》(1947年3月-1948年10月)的办刊特色,冀望对当前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借鉴。
《医史杂志》的创刊,和中华医学会,特别是中华医史学会的发展休戚相关。1935年11月,中华医学会在广州召开第11届大会时,王吉民、伍连德、伊博恩(B.E.Read)、胡美(E.H.Hume)、李友松、海深德(L.S.Huizenga)等中外学者,“因鉴于吾国医学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有整理研究之必要,惟尚无一团体从事于此”[4],遂发起组织医史委员会。次年2月,经中华医学会理事会正式通过,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华医学会下资历最老的专科分会[5]。
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12届大会,决议将各专门委员会升为独立学会,医史委员会改组、扩充成为中华医史学会。由中华医学会会长朱恒璧主持,举行中华医史学会成立典礼,公推王吉民任会长,李友松副会长,伊博恩秘书长,杨济时、鲁进修为委员[4]。大会订定学会章程及细则,规定工作大纲6条,其中第2条“发行医史杂志”和第4条“刊行会员研究心得”,旨在创办学会期刊,推进会员交流。事与愿违,随着抗战爆发、国土沦陷,创办杂志被迫搁置。中华医史学会不弃初衷,从1936年到1947年,几乎每年假《中华医学杂志》发行医史专号,共9期(中文5期,英文4期)。1941年,出版《中华医史学会五週纪念特刊》[4]。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冬,中华医史学会决议通过发行《医史杂志》,作为学会的机关刊物,以“登载研究中外医学历史的译著为主旨”[6]。同时,组成编辑委员会负责杂志事务,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任余云岫,主干王吉民,委员伊博恩、李友松、范行准。1947年3月,数经磨砺的《医史杂志》,终于在上海创刊出版,至此我国诞生了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适时恰逢中华医史学会成立10周年,《医史杂志》第1卷第1期出版“十周年纪念特刊”,发表了范行准《十年来本会图书馆的概况》、余云岫《十年中搜求经籍病名的经历》、王吉民《十年来本会工作报告》等纪念性文章。此后,第1卷第2期刊发的《中华医史学会章程(修正版)》、《中华医史学会第二届大会留影》、《中华医史学会第二届大会记略》等,都充分表现学会刊物的特点。
可见,《医史杂志》之于中华医史学会,无论在产生、发展,抑或人员、组织上,紧密结合,形成良性联动,亦然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模式。
《医史杂志》始终引领医史学术的发展方向,《发刊词》就明确指出:“医史之学,为史学中一门,且居学术史中之要席,盖一国人文之进化,医学实居前卫,未闻医学落后之国家,而有高深之文化者,亦未闻在焜炳之学术史中,无医学之地位者,然则,欲考镜已往医学之事功,其史事可弃置不道乎?”[7]杂志的编者、作者均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学者,矢志医史学术,开创了我国近代医史学研究的先河。
民国时期的《医史杂志》,据前辈学者陆肇基统计,共刊出中国医学史论著37篇(另有世界医学史1篇)。分门别类,按照数量依次为医学著作类9篇(占24.32%),医药学术团体类6篇(占16.22%),疾病史4篇(占10.81%),医学通史、药物方剂学史、杂谈和医学人物各3篇(占8.11%),医药制度2篇(占5.41%),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史学、医话和专科史各 1 篇(占 2.70%)[8]。
刊载的论著包括:陈邦贤的《〈素问〉中阴阳学与中国医学》和《四史中医师职业考》,范行准的《中华医学史》和《名医传的探索及其流变》,洪贯之的《中国古代本草著作史略》,叶劲秋的《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章次公的《明遗民医徵略序》,谢诵穆的《中国历代医学伪书考》,宋大仁的《中国古代人体寄生虫病史》,鲁德馨的《巫之起源及其在西陲之近况》,宋向元的《东汉以来方士与医药》,金善宝的《民国以来卫生事业发展简史》等,均堪称学术佳作,处于当时医史研究的制高点。至今看来,不少论文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但是,中华医史学会“会员之分布既广,每苦声气难通,且各人文制亦苦无地揭载,以收切磋观摩之效,况中外医史之作,亦亟须互相传译,俾获攻错之资,不有书志,何以宣扬?”[7]于是,《医史杂志》设置“会员动态”、“医史新闻”、“会务简报”、“书报简介”等栏目。通过杂志这个平台,让会员能够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学会活动与发展状况。这种办刊模式,为众多科技期刊沿用至今。
《医史杂志》一直把医史学研究,视为史学中一门,注重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与解读。创刊号载叶劲秋、耿鉴庭合著的《外治之宗吴尚先》,介绍这位清代外治医家,常用膏药薄贴,施用敷、熨、熏、浸、洗、擦、坐、嚏、缚等外治法[9];扉页则配合《吴尚先先生之遗墨及遗像》,图文并茂,便于了解。第1卷第2期刊有《吕留良先生遗方手迹》,既是一帧脉案记录,更是一幅书法作品,让读者感受“逼颜尚书、米海岳”的气势。
《医史杂志》每每刊印前代雕椠佳刻的精美书影。如第2卷第1、2期合刊的《元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书影》,第2卷第3、4期合刊的《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书影四桢》。同一期内,则配有医界名家为相关本草所作之后序。如孟河嫡传丁济民的《元椠〈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跋》,介绍从宋唐慎微著《证类本草》到《大观本草》的演变;并指出此元椠本确为宋刊翻印,实属佳本[10]。丁氏又著《跋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比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本与江西本的版本差异,突出胡承龙所刊金陵本的重大学术价值[11]。
如第1卷第3、4期合刊中李涛(字友松)的《中国戏剧中的医生》,选取宋王应麟《逍遥游》、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和《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明汤显祖《还魂记》、明杨琏《龙膏记》、明阮大钺《燕子笺》等26本戏剧,参以王国维《戏曲考原》、郑振铎《文学大纲·中国戏曲的第一期》等评论,通过文学、戏曲、医学、历史、社会、文化多元素结合,形象勾勒出中国医生在13-19世纪的社会地位[12]。《医史杂志》把传统医药、历史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用生动、流畅的图文解读深邃、奥妙的学术问题,别具一格,饶有趣味。
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的发起人中,[英]伊博恩、[美]胡美、[美]海深德,都是外籍医学专家。如伊博恩,精通生化、生理、药理学,聘为《医史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杂志主编余云岫,在日本留学近10年,深造于大阪医科大学。主干王吉民,1910年1月毕业于香港西医大学堂,出任船医随行往返美国及墨西哥西岸各商埠[13]。1947年,中华医史学会“会员已遍于国内外,国籍则有七国之多”[7],为便于交流,《医史杂志》所有内容著录英文索引。从第1卷第2期始,中文论著均附英文摘要,不少还标注参考文献。
不仅于此,《医史杂志》还刊载英文论著,如王吉民的CHRONOLOGY OF THE MEDICAL HISTORY MOVEMENT IN CHINA(中文译名《中国医史研究运动大 事年 表》)、FOUR FAMOUS MISSIONARY DOCTORSFROMEDINBURGH(中文译名《苏京来华四名医传略》),伊博恩的 CHINESE MATERIA MEDICA:A REVIEW OF SOME OF THE WORK OF THE LAST DECADE(中文译名《十年来之中国药物学》)、THE IDENTITY OF CH'IAO YAO(中文译名《翘摇一名之英文鉴别》)。同样,核堂(范行准)的《〈人身说概〉底本之发见》、刘永纯的《瘈狗病之史观及其诊治法的初步检讨》和《巴彬斯奇氏徵候之史评》等论文,同样显示出国际眼光。
又如,《医史杂志》创刊号登载吴云瑞的《中俄医学交流史略》,原稿为纪念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 逝世 11 周年的演讲稿,内容涉及康熙遣医救治伤病、俄遣留学生来华有学种痘法与蒙古接骨术、康熙徵聘俄外科良医及俄罗斯馆医士、俄国赠书中之医书目、中俄药物之交换、中俄两国际性医学会等,全面介绍中俄两国医药交流的历史[14]。此时,《医史杂志》“与各大图书馆均有交换,欧美各国亦有订阅,故在国际学术界上,已渐露头角”[2]。这种科技期刊的对等交换,加速信息交流,增进学术往来,至今仍是各国专业图书馆的常用模式。
民国时期《医史杂志》的内容,融入了它编写者的性情,诚如《伍余王三医师寿辰纪念论文序》所云:“其一便是同受西方新文化而仍保持东方优良的旧道德,就是为人;其二他们对中国医学虽有如许的贡献与牺牲,却始终默默地不在人前表扬过一个字,这是克己”[15]。 它经历了停刊、复刊、更名,多次的变动,令后学唏嘘不已。而《医史杂志》所蕴含的艰难创刊、不懈追求的精神,就如它的英文名称The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在后继者《中华医史杂志》得以延续、拓展。
截至2012年8月21日,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PubMed),2011年共收录中国期刊(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127种。自1980年以来,《中华医史杂志》一直被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16],其学术性、国际性,已经得到全球学术界的认可。作为我国唯一的医史学权威期刊,《中华医史杂志》应当成为世人公认的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17]。
1 陆肇基.《中华医史杂志》50年历程.中华医史杂志.1996,26(4):197-204
2 王吉民.中华医史学会第三届大会纪要.医史杂志,1951,3(1):55-60
3 朱建平.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60年大事记.中国科技史料,1995,16(2):84-96
4 王吉民.十年来本会工作报告.医史杂志,1947,1(1):7-13
5 梁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会史//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6 编辑部.稿约.医史杂志,1947,1(1):版权页
7 编辑部.发刊词.医史杂志,1947,1(1):1-2
8 陆肇基.从《中华医史杂志》看我国的医史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7,17(1):1-7
9 叶劲秋,耿鉴庭.外治之宗吴尚先.医史杂志,1947,1(1):31-34
10 丁济民.元椠《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跋.医史杂志,1948,2(1·2):26
11 丁济民.跋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医史杂志,1948,2(3·4):39-40
12 李涛.中国戏剧中的医生.医史杂志,1948,2(1·2):1-16
13 萧惠英.王吉民年表.中华医史杂志,2004,34(4):242-245
14 吴云瑞.中俄医学交流史略.医史杂志,1947,1(1):23-30
15 编辑部.伍余王三医师寿辰纪念论文序.医史杂志,1948,2(1·2):1-3
16 张骞.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中华医史杂志》情况简介.中华医史杂志,2010,40(5):3
17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医学史研究与《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史杂志,2008,3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