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聪彦,梅全喜(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
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研究分析
曾聪彦*,梅全喜#(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药学开始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然而,药学服务涉及的内容大多与化学药有关,而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非常缓慢,其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临床药学的新分支,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内容涉及中药临床药理、中药的合理应用、中药调剂、中药不良反应、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设计等。为探讨中药临床药学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基于2013年12月6日至8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和《中国药房》杂志共同推出了此次专题报道。
目的: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入开展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特点及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论文的研究内容较广泛,以中药临床药学浅论和中药合理用药分析为主,分别有20篇(占比25.00%)和17篇(占比21.25%);理论探讨性论文有35篇(占比43.75%),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全国16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结论: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应进一步深化其研究内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以利于提高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的整体水平。
中药临床药学;会议论文;分析
*主任中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医院中药制剂与中药安全性。电话:0760-89980213。E-mail:zszcy@126.com
#通信作者:教授,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电话:0760-89980306。E-mail:meiquanxi@163.com
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临床药学的一个新分支,其核心是研究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其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但是,由于中医药理论本身的特殊性,使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操作起来更加复杂,更有挑战性,加之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且目前尚无一套固定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各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内容各不相同,水平也不一致,导致这几年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非常缓慢,其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以及与化学药临床药学工作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为探讨中药临床药学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为目前处于困境中的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向前发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6-8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中医药专家共300余人参会,大会收到论文共80篇,会上报告14篇。为了解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和研究状况,本文就此次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总结其特点与不足,从而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深入开展和中药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以2013年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为研究对象,共80篇。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80篇会议论文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80篇会议论文类型分布情况Tab 1 Distribution of the typesof 80 conference papers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80篇会议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80篇会议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Tab 2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contents of 80 conference papers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西藏、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80篇会议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80篇会议论文类型分布情况Tab 3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 of author’s unit of 80 conference papers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此次研究收集的资料为首次举行的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对本次会议论文资料的分析,仍可初步反应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立,其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将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并提高各地区医疗单位参与中药临床药学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以督促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提升中药临床药学的整体水平。
[1]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8,19(36):2 801.
[2] 袁联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药学人才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2(5):84.
[3] 梅全喜,马劲.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04.
[4] 梅全喜,曹俊岭.中药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
Research and Analysisof the Papersof National TCM Clinical Pharmacy Symposium
ZENG Cong-yan,MEIQuan-xi(The A ffiliated Zhongshan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Guangdong Zhongshan 528400,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disciplinaryconstruction of TCM clinical pharmacy.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of 80 papers of national TCM clinical pharmacy symposium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s of types,research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uthor,etc.RESULTS:The conference papers covered extensive content,most of which were TCM clinical pharmacy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rational use of TCM,involving 20 papers(25.00%)and 17 papers(21.25%).There were 35 theory exploratory papers(43.75%),the authors of which distributed in 16 districts,mainly in Guangdong,Tianjin and Beijing.CONCLUSIONS:With the consecu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CM clinical pharmacy,the research content of papers should be further deepened to promote transition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practice,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pharmaceutical staff to conduct clinical pharmacy,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clinical pharmacy in China.
TCM clinical pharmacy;Conference papers;Analysis
R28;R95
A
1001-0408(2014)11-0961-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4.11.01
2014-01-10
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