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评论的缺失及应对

2014-02-04 23:36杨继东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党报受众

□ 杨继东

(团结报社,湖南 吉首 416000)

地市党报评论的缺失及应对

□ 杨继东

(团结报社,湖南 吉首 416000)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趋势

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社会影响力提升。“全媒体时代”为公众搭建起了新的话语平台,通过这一便捷、灵活的平台,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互联网发表、转载新闻事件,而是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看法,而这些评论、态度及反应,越来越受到上至党委、政府下到基层群众的关注。

“新闻+评论”模式成为新媒体常态。在网上阅读新闻,其新闻页面后面一般都附有“评论”这一选项,这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对国际事件、国家大事、身边现象发表看法的机会,并且形成双向互动渠道——读者通过媒体了解并剖析新闻事实,媒体通过评论了解民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及思想动态。

评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平民化。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及终端技术使言论空间极大拓展,虽然从评论主体的角度来看,新闻评论仍可分为记者评论、专家学者评论和普通受众评论等等,但更多的是普通受众的广泛参与,进一步推动了新闻评论的多元化、平民化发展。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人们常常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和身份,就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现象发言,与他人平等交流思想、阐述观点。

地市党报评论的缺失现状

地市党报评论“缺位”。评论迅猛发展的全媒体时代,许多地市党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却依然处于过去主要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阶段,只在发生重大事件时配发新闻评论,或是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论,或是跟随省级党报评论发表相似文章。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思想认识、业务钻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足,即使在地市党报业务改革中版面增加了,新闻增加了,广告增加了,但评论的分量却未增强,相对来说还大幅度减少了;不重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建设,使评论专栏可有可无,真正有分量的新闻评论专栏少之又少,且评论栏目没有主题的连贯性,缺乏稳定性,经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的需要而临时开设,没有固定的品牌评论栏目,也就没有较强的影响力;评论文章内容地方特色不足,脱离地方实际情况,评论的内容“假、大、空”,缺乏代表性、普遍性。

地市党报评论“失声”。面对突发事件、新闻热点,是选择先声夺人、主动发话,还是沉默无语?一些地市党报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后者。其理由往往是遵守“不炒作、不互动”的要求,却造成了党报评论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集体“失声”。客观上看,这是地方党报对引导舆论主导权的自我放弃,是党报的最大失职。

国内新闻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面对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暴发,社会各界都会第一时间作出不同的反应,整个社会舆论一时间常常出现议论纷纷、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必须勇于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用新闻评论的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形成主流声音,因势利导,掌握话语主动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地市党报评论“无文”。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广大读者的教育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大大提高,但与之相反,还有不少地市党报评论没有一丝进步,仍固守老观念、老格式、老办法不放,整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充斥着八股习气,毫无一丝文采:有的照抄文件,简单重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有的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官腔十足,盛气凌人;有的脱离实际,远离群众,貌似高深,不知所云,等等。

殊不知,在全媒体时代,信息高度透明,思想交流方便快捷,观点日新月异,地市党报评论唯有从“实、特、新”入手,切实转变“假、大、空”的文风,抓住社会热点、焦点开展精辟的评论,才能吸引读者受众关注,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党报的权威。

地市党报评论的应对之策

其一,重视评论工作,提升党报引导力。作为地市党报,要坚决丢掉“政策宣传、新闻报道唱主角,新闻评论只是配角”的错误认识,重塑评论是报纸旗帜和灵魂的地位。通过强化新闻评论,大力提升党报引导力。因此,地市党报要建立总编辑牵头,副总编辑、部室主任亲自负责的工作机制,采取引进人才、社内培养、特聘学者、发展通讯员等办法建立起稳定、高效的新闻评论人员队伍;集中精力打造新闻评论品牌栏目,通过开设富有地方特色、长期稳定的栏目或专门版面,主动吸引读者受众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声,最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其二,深挖新闻本质,现场撰写评论。新闻评论来自社会舆论,又作用于社会舆论。因此,新闻评论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源于社会,需要接地气,这样引导工作、生活才有“底气”。地市党报评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采访,随时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发出的呼声。特别是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要认真甄别事实,客观分析原因,结合政策背景把握本质,现场采写成有针对性的评论,及时发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声音,给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其三,创新写作手法,转变评论文风。评论是否具有感染力、震撼力,其传播的效果如何,唯有通过读者受众的检验。基于此,地市党报评论的写作前提要从受众角度出发,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从内心深处把读者视为朋友,以平等的态度与读者进行心贴心的交流;论述上,要观点正确、新颖,摆事实讲道理,多些循循善诱,改变一味灌输和训诫命令的口气,让读者能自我判断是非正误;内容上,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关注民生疾苦,想办法出主意,疏导群众心理,理顺社会关系;语言上,要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百姓生活化的语句和耳熟能详的谚语、俗语,富有感情的故事和例子,广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谋篇布局上,要力戒长文,讲求论证逻辑,言简意赅,紧密围绕热点话题展开有力地评论。

其四,坚持报网结合,增强评论效果。报网结合,是全媒体时代加强新闻评论传播的重要方式。地市党报需要借助发达、快捷的互联网进一步拓宽评论的传播渠道和途径,吸引读者受众主动点击、搜索、下载、阅读,不断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同时,可以借鉴新媒体的“跟帖”模式,以一篇或一组评论抛砖引玉,发动读者受众及社会各界开展热烈讨论,深化评论内涵,提升评论水平;可以利用网络“链接”的功能,集纳整理主题内容相关、观点各异、论证不同的评论文章,集思广益,开放心灵,解放思想;还可以组织媒体评论征文、辩论比赛、微博问政等活动,引导读者受众互动参与,发展壮大地市党报舆论力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党报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做一名不断成长的“党报+党端”记者
党报新年改版潮:立一个“内容品质化”的flag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