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邵 君邵德荣
介入治疗心脏病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王 强1邵 君2邵德荣1
目的 研究分析在利用介入方式治疗心脏病时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实施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 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1200例,其中有40例患者对在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压,本文针对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对患者并发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使其恢复正常。结论 在介入治疗心脏病时对患者进行干预处理,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减少低血压发生的概率。
介入治疗;心脏病;低血压;原因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在介入治疗心脏病时易并发低血压(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介入治疗主要是介于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两类,常被用于心脏病的治疗(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本文针对1200例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压40例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处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介入治疗心脏病1200例,治疗过程并发生低血压患者 40例(3.33%),其中情绪紧张 8例、血管痉挛20例、血管闭塞 5 例、低血容量 7例;女21例,男19 例;年龄34~78岁,平均(50.50±2.35)岁。经过3~15个月的针对性治疗后,40例并发低血压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体循环动脉压力与正常的动脉血压相同)。
1.2 并发低血压的原因
1.2.1 心输出量下降所致 ①缺血和缺氧:导管操作过程中由于导管刺激血管,而引起冠脉血管收缩进而使心肌缺血和缺氧导致低血压;②损伤所致低血压:手术中使用的导管钢丝僵硬易使冠状动脉和心房以及心室壁损伤而致使心包填塞,最终表现为进行性低血压(小于90/60mmHg)和心动过快(搏出量减少);③心律失常也可导致血容量下降,进而引起低血压。
1.2.2 急性血管闭塞所致 此现象多发生在离开导管室之前或术中,通常是由内膜撕裂所致。手术前详细分析靶病变解剖学特点,规范操作,选择合理的手术医疗器械,可以减少严重内膜撕裂的机会,是预防由急性血管闭塞所致低血压的先决条件。一旦发生此种情况,要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使其尽快恢复冠脉的血容量。
1.2.3 禁食时间过长所致 ①由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用量过大,产生渗透性利尿;②股动脉穿刺位置过高导致失血性休克是导致术中失血过多或并发腹膜后血肿的主要原因;另外术中抗凝剂用量过多(止血困难),引发包扎后动脉穿刺处出血、渗血;术后体位改变(由排尿困难所致)造成包扎松动,进而引起皮下血肿或出血;③由于术前禁食时间过长(大于8h已接近空腹),水摄入量不足;④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导致血压下降和脉搏减弱等。
1.2.4 神经反射引起 ①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刺激或其他原因会导致血管痉挛,为减少血管痉挛,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在推送球囊导管进入冠状动脉之前常给予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或其他血管扩张剂)过量),直接舒张各类血管使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搏出量减少);②由于紧张、焦虑、疼痛和恐惧等刺激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皮层中枢和下丘脑活动,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瞬间增强,导致肌肉和内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最终导致血压快速下降。
1.3 预防及处理对策
1.3.1 术前预防 与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尽量使其消除陌生感,请有手术经验的患者向需手术患者介绍配合治疗经验,帮助其深刻地了解疾病,消除对手术的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做好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同时可利用图片讲解手术的过程,告知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术后注意事项;详细了解患者简要病史;手术前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温湿度环境,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
1.3.2 术中处理 在手术准备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与患者保持交流和沟通,使其注意力分散、转移,进而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以及疼痛感;密切观察各种监护指标,尤其是心率和血压,当其下降时,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并要做出适当处理[1]。
1.3.3 术后监护 生命体征的监护;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出血和红肿以及感染等情况(可以进行沙袋压迫),保持伤口干燥;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按医嘱给予镇静剂,避免躁动者造成的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术后平卧休息12~24h;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颜色、知觉等,防止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和术后包扎过紧以及沙袋压迫时间过长形成血栓。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理,40例并发低血压患者(情绪紧张 8例、血管痉挛 20例、血管闭塞 5 例、低血容量 7例)血压均恢复正常。
在介入术中进行适当的预防干预处理可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使患者早日出院,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术中规范操作,避免血管内膜撕裂而造成的急性血管堵塞等[2],可阻止低血压发生。近年来,虽然我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毕竟力量相对薄弱,同时心脏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类型也较少,因此我院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详细的分析以往出现低血压的具体原因,并针对性的给予相应处理,可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在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1] 王蓓,徐建红,徐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4(4):381-382.
[2] 霍勇,马长生,王德.介入心脏病论坛[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8-69.
R541
A
1673-5846(2014)06-0239-02
1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2牡丹江红旗医院物理诊断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