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丹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学术出版事业部,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E-mail:wendy@hep.com.cn
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中文献研究、成果发表和科学文化传播必不可少的载体。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能利用别的地方产生出来的研究和科学知识,从而导致新的国际智力劳动分工的出现,科学已成为最具国际性的活动[1]。科研工作的国际化促使科技期刊需要反映国际研究热点,具有国际化的编委、国际化的作者和国际化的引用。
2011年,我国科技期刊达到了5769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科技期刊大国[2]。然而,与我国科研工作的国际化程度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科学国际化的同时,其资助机制仍然是国家性的[1]。无论世界上已经有多少优秀的科技期刊,办好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依然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国外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商业出版集团出版,学术团体或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和期刊社出版[3]。目前,除了商业出版集团,其他的期刊出版机构也纷纷来到中国,聘请主编,吸纳编委和作者,我国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和期刊影响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势在必行。
期刊国际化需要具备六大基本特征,这就是信息交流的国际化、编委会成员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规范化、编辑人员的专业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规模化和市场化[4]。目前,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学术出版商的期刊国际化与数字化已密不可分。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突破地域限制,积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少则上百多则上千的期刊。依托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上的优势,以各种方式服务作者、吸引优秀稿源,广泛提高期刊国际显示度,期刊数据库的用户也遍及全球。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实力与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差距在拉大,期刊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学术出版商的差距非但没有减小,反而也在不断拉大。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程度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办刊较为分散;英文版科技期刊较少;期刊的作者几乎都是中国的作者;国外编委数量小,而且分布面窄;论文发表周期长;期刊影响因子较低;期刊在国际上的发行量低、没有畅通的海外发行渠道[5]。
当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为了提高国际显示度,普遍采用的是与国际学术出版商合作的方式,将期刊内容放到他们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上,但为此需承担昂贵的合作成本。长远来看,我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期刊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扶持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国际化程度,规模化地“走出去”。
国外出版业并购频繁,如美国由20世纪60年代的193起猛增至90年代的680起,324家出版企业并购超过10亿美元[6]。进入21世纪后并购频度和额度更甚,美国桃树媒体咨询顾问公司的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数字媒体并购564宗,总交易额90亿美元[7]。出版经营的规模化加大了对数字化的需求。近年出版企业并购对象多是信息分析、数据库管理等非出版企业[7]。
国际学术出版商已在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上持续投入了十多年。例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出版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设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出版平台,并持续更新,建立了信息采集、资源集成、在线服务、版权保护、学术评价、按需印刷、咨询分析、流程管理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7]。
数字化推动着国际出版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从2006年年底至2007年全年,爱思唯尔、威科、汤姆森等出版商不断剥离他们的教育出版业务,逐步由出版商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这些出版商急于发展STM期刊和图书的数字业务,如电子期刊、数据库等[8]。目前,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每年都出版2000多种期刊,通过各自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向学术界提供文献研究、成果发表和科学文化传播等服务。
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为期刊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爱思唯尔与全球学术界7000名期刊编辑、7万名编委会成员、30万名审稿人和60万名作者建立了合作关系。施普林格SpringerLink平台在全球拥有3000多万期刊用户,代表着8000多个科研机构和3万多个图书馆,2012年全文下载量超过2.4亿篇次。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整合和再造;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改变了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9]。
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当文字变成数据,它就大显神通了[10]。期刊内容的数据化,即用XML语言对每篇文章的内容及附带的多媒体资料进行拆分、标注,存入数据库中。基于已积累的并在不断扩充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提供层出不穷的信息提取、组合及分析服务。
在数字化环境下,自存档、机构存储、开放获取等模式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就全球范围而言,创办新刊尤其是纯数字化的期刊,以及增加刊发的文章量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说,科技文献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只有充分发挥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的作用,才能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尤其是国际显示度,使文章能够更容易地被发现、被阅读和被引用。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基本实现了文章内容的数字化。2011年,我国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保持稳定增长,整个行业数字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年实现数字期刊论文加工出版1000多万篇。其中,同方知网450多万篇,万方数据230多万篇,维普420万篇[11]。
然而,对比期刊国际化的要求,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其中绝大部分是中文期刊。国际上通用语种是英语,所以世界上有大约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语发表的[5]。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仅有200多种。二是与国际学术出版商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相比,主要服务于中文用户,而且较为封闭。
实际上,由中国学者担纲的英文学术期刊远不只这些。中国学者被国际出版公司直接聘任在海外办刊的现象已越来越多。吸引这些学者的因素之一,就是国际出版公司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服务期刊的发展,带来更多优质稿源,并快速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
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在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上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创办了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为了建立起一个我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对外交流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品牌,与创刊同步建设了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实现了中英文界面的在线发布和投审稿,并逐渐实现了单篇在线优先出版。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制定了自己的期刊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开始采用XML排版,以利于实现更加便捷的内容检索、引文的交叉链接及同时生成多种格式的出版文件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实践中,逐步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数字化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队伍。
我国建设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与国际学术出版商的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国际学术出版商一般都已拥有能够为科研工作提供全面服务的方便、快捷、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了期刊和图书的整合,可以7 x 24地全天候向全球用户提供内容访问服务,十分注重提高搜索服务能力、下载速度、HTML呈现效果、移动终端设备支持和社交网络支持等。
与国际学术出版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不同,我国科技期刊需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国际化道路,建设和支持我国自己的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以开放的心态通过广泛的合作,实现规模化、数字化的发展,为我国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1 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提尼,西蒙·施瓦茨曼,彼得·斯科特,马丁·特罗.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3-119
2 倪思洁.科技期刊万象.科学新闻,2013,4:26-29
3 张宏翔.国外科技期刊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经营发展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29-732
4 金碧辉.期刊国际化与期刊面向世界两种发展战略.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0
5 谢念,刘晶,周洪英.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的研究.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14-218
6 叶文芳,丁一.美国出版业的发展对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借鉴.科技与出版,2010,1:49-52
7 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9-484
8 林晓芳.英美数字出版市场发展趋势及特点.2010年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380-397
9 李建新,赵宏榜.期刊数字出版路径.出版参考,2010,2:17-18
10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2013:109-112
11 李广宇,戴铁成.2011-2012中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2012: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