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平 初景利 张建国 李文慧 张君颖 孙 跃
1)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100863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E-mail:liuxingping@cast.gov.cn
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E-mail:chujl@mail.las.ac.cn
3)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100863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E-mail:liuxingping@cast.gov.cn
4)中华医学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100710 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E-mail:liwenhui@cma.org.cn
5)中国林学会《林业科学》编辑部,100091 北京市颐和园后,E-mail:zhang-junying@hotmail.com
6)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E-mail:sy_leehom@hotmail.com
欧洲是学术期刊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科技期刊最为发达的地区。自1665年欧洲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两份学术期刊《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1]以来,学术期刊就一直在学术交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深入了解欧洲科技期刊的出版特点,学习其在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建设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和国际化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2013年6月2~13日,中国科协组织科技期刊交流团一行六人,赴欧洲三国五个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在瑞士考察的是瑞士科学新闻协会、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MDPI),在荷兰考察的是里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在英国考察的是剑桥大学出版社(CUP)和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Group)。所考察的机构既有社会学术团体,了解其学术期刊与学术团体的关系,更多的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考察团在每一家机构,都介绍了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体情况,并就科技期刊质量及影响力、数字出版、期刊经营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尽管这三个国家的科技期刊因为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各有差异,具有很强的个性,但仍然表现出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特性,体现科技期刊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各有特色,形成自己特定的风格、定位和品牌形象。
科技期刊的质量问题始终是最为重视的首要问题。期刊质量主要取决于稿件质量,严谨的审稿过程是稿件质量的最重要保障,而文章质量与期刊质量互相影响。录用率高低是衡量审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Nature通讯》的录用率大约为17%,《科学报告》录用率为55%,Nature(周刊)的录用率最低,只有7%~8%。Nature的成功可归结为:文章筛选高标准、期刊的高影响力、读者群广泛、没有外部的编委会或附属机构、拥有博士学位乃至博士后经历的全职的专业编辑。在论文的评审上强调:概念的新颖性、技术上的可靠性、在该领域中的重要性、读者阅读的广泛性。
MDPI拥有3.5万余位审稿人,每篇稿件需要3位专家审稿,均实行匿名评审,稿件的终审权由主编掌握。稿件审理中重视发表西方国家作者的文章,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作者的文章。作者中35%来自欧洲,20%来自北美,31%来自亚洲,其余来自于其他国家。近2年来投稿量逐渐增多,2012年来稿2万余篇,退稿率为51%。期刊每期的发文数量不固定,实行按篇出版。同行评议前内部退稿占25%。期刊的出版周期平均为52.9天,同行评审的审稿时间为2周(一般在一周内)。读者的组成中,亚洲占34%,欧洲占30%,南美洲占24%。MDPI的91种期刊中15种期刊被收入科学引文索引(SCIE),2012年发表7000余文章中有5046篇文章被SCI收录,占发表论文的71.6%。91种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为3.854。
目前,爱思唯尔每年收稿量超过100万篇,来自超过180个国家的1000万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30多万篇,实现了全领域覆盖。这些文章经过分布在全球的50万名同行专家评审、70000名编委和7000多个编辑的编辑加工,退稿率为2/3,确保了论文的高质量。
开放评审(open review)[2]是Nature自2006年开始试验的一种评审模式,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开放评审的初衷是建立作者与专家之间的公开交流关系,让最好的成果在第一时间发布出来,但NPG的试验似乎并不成功,相关人员的分析认为:作者投稿的文章不想在被公开评审阶段就被读者看到,评审专家也不想署名,而科研人员也不情愿提供开放的评论,因而这一试验搁浅。开放评审的最终效果还须等待验证,但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期刊审稿模式是大势所趋。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学术质量,同样依赖于其传播能力。国际上高水平的期刊不仅仅是期刊的论文质量高,综合运用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途径、高效的传播工具,重视传播能力与效果,同样是这些期刊制胜的法宝。没有良好的传播设计与传播策略,再好的论文、再好的期刊,都不能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期刊编辑不仅要能在期刊的学术质量上把好关,而且要学会将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
期刊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要组合地运用各种策略。MDPI的期刊中,41%的读者通过搜索引挚、37%通过链接(如PubMed数据库)、19%通过直接上网、3%通过其他途径。订阅其出版通知alert(每天、每周或每月)的订户有4.2万人。该机构现有作者10万余人,每篇文章平均有4位作者。每月有近4000左右的作者发表文章,40万用户下载文章,105万多人次浏览量。
Nature的传播能力更是令人惊叹。Nature每月的用户访问量为350万人,每月的浏览量为870万人次,每月Podcast下载量为220万次,有Twitter和Facebook用户37万人,电子邮件Newsletter读者45万人。《Nature通讯》网页2012年的浏览量为550万人次,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的浏览量达到4.5万次,5篇文章的浏览量超过2万次。Nature的《科学报告》2012年的浏览量为350万次,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被浏览27.4万次,3篇文章的浏览量超过10万次,16篇文章的浏览狼超过2万次。
CUP则对期刊的宣传上实施全球性公共关系策略,包括对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宣传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地、全国和国际媒体的覆盖范围,快速地对应急或敏感的媒体问题做出反应;从来稿中筛选重大科学新闻编写新闻稿,供本地和国家的媒体选用;积极主办或协办网上论坛;利用电台和电视台扩大期刊的覆盖范围;采取web2.0技术,如博客、Facebook等。
CUP认为,提高期刊影响力的要素包括:营销推广、读者关注、了解那个领域在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质量,质量是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投稿。提高质量就要多参加会议,了解科研人员都在做什么。要有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要有战略高度,跟踪科研人员现在在做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多与国际同行专家沟通,知道竞争者在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开放获取也是推动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与策略。MDPI出版的190种期刊全部是开放获取的。爱思唯尔2200种期刊中,采取三种开放获取策略:一是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有38种;二是开放获取文章(Open Access Articles),由作者在1500种同行评议的期刊中自主选择;三是开放存档(Open Archive),即文章经过一定时间的控制(embargo period)即可开放,爱思唯尔有82种期刊符合这一特征。
Elsevier认为:订购与开放获取可以并行不悖。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开放获取对读者而言,可以无须付费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文章的全文,对作者而言,则可以提高文章的被引和下载,而科技期刊支持开放获取,是因为开放获取所带来的论文的关注度的提高,也是期刊的价值和影响力所在。《Nature通讯》统计的数据显示,OA论文被浏览的次数是非OA论文的2.5倍。由于开放获取的无障碍特性,开放获取论文必然获得比非开放获取论文更高的影响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的期刊是基于纸本,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成为主流[3],这是研究环境和信息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爱思唯尔对研究场景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认为,期刊出版经过300年的演变,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乃至3D影像出版发展。文章的PDF版本仍然严重基于印本,纸质出版无法支撑数据、多媒体、计算机代码,限制了可靠性验证和重复性检验。爱思唯尔的“未来的文章”是一个改善科学论文的项目[4],以便使得科研人员在数字化各个层面最优化交流科研成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呈现方式多样、内容交互和场景关联。未来在数字化引领下出版的论文,不仅可以进行论文浏览,还可以实现文献链接、音像资料的多媒体展示与互动,3D成像技术的介入则使得阅读更加直观和深入。目前爱思唯尔已经同40多个数据库进行合作,采用人性化界面,通过论文背景、语义、数据ID号等进行文章层面及数据库间的链接,最终实现读者多维度获取论文的原始数据。
CUP对纸本和电子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小刊和新刊完全实行纯电子版,而老刊则以电子版为主、纸本为辅。而且年青人更倾向于电子版。关于纸本是否存在取决于需求,有订阅就可以继续出版,就不会取消。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样的,但电子版的内容更丰富,发布的速度更快,而且可以提供音频、视频、超链接等更多样化的内容。CUP还专门建立一个团队做电子期刊的网络出版、手机版、IPAD版,试验什么文章适合年轻的人群,去做比较,探索不同出版方式对不同用户的适用性。
当前的科学研究是数据密集、数据驱动为主要特征[5]。现在也在进入所谓的大数据时代,2013年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可能在大量的信息中迷惘(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因而最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found in information)。为此,就需要能深度揭示、挖掘、分析、集成和重组知识的知识工具和平台。爱思唯尔不仅拥有期刊检索平台sciencedirect,而且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引文索引平台Scopus,收录全世界5000个出版商的20500种期刊,其中1900种是开放获取的期刊,共数百万条记录。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科研人员登录、浏览、下载。
科技期刊的评价通常利用JCR影响因子。应该承认影响因子的重要作用。CUP的同行认为,SCI引文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很大,好处是易于理解、使用广泛,人们愿意用SCI影响因子评价期刊。要看重影响因子,是因为作者看重,图书馆看重。因此,在CPU,未被SCI收录的期刊,要有进入SCI的进度表,提出多少年内将被SCI收录的计划。
但也要看到影响因子的局限:来源数据库不够透明、引证窗口2年或5年很难兼顾发展速度不同的学科、学科领域存在差别、易于误导和操控等,如过多自我引用,或“引文叠加”(一些期刊相互引用以提高引用总量)。影响因子高但学术质量不一定高。这种衡量标准的局限性表明不要过重地看待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只能用来判断一个期刊的平均引用频次,与期刊中的论文几乎没有联系。
《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编辑部主任Damian Pattinson在博客中写道:“更显著的成就是,我们发表了所有类型的研究,而无论其预计的影响如何,让学界决定什么值得引用。是记得是论文而非期刊取得了影响力的时候了”[6]。一份名为《研究评价旧金山宣言》(DORA)的声明的一部分,该宣言广泛地批评了这样一个事实:影响因子不只用来评判期刊,还用来评判科学家及其研究论文的质量。
为了对提升科研评价提供专业支持和创新,爱思唯尔应用了两个独有的评刊系统,SJR(SCImago Journal Rank)及SNIP(Source-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SJR[7]实际上是一种声望评价,与Google PageRank类似,引文的权重依据的是引用的文献源的状态,而状态是对期刊的引文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进行规范化处理而加以区分的。SNIP是对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引文影响力根据该学科的总引文量赋予不同的权重,其定义是某种期刊平均每篇文章的引文量与该学科总引文量的比值。这是对学科领域的一种规范化处理,处理方法依赖于该学科领域引文的相似性。
此外,爱思唯尔还应用了Snowball Metrics和National benchmarking两种评价系统。Snowball Metrics[8]是一套标准化的有关科研活动和绩效的指标,主要解决的是大学之间的定标比超问题,以支持询证的决策,因为大学需要通过了解同行的发展确定自己的定位并以此分配优势资源。National benchmarking的目的是帮助英国商务部(BIS)确定未来的投资目标,使得经济增长和社会影响最大化,表明英国在研究投入和产出、人力资本、协同、知识转移等方面的相对位置。
期刊的经营是期刊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不仅关系到期刊的运作,而且与期刊的长远发展关系密切。在期刊的经营中,出版人(publisher)的角色值得特别重视。爱思唯尔认为出版人的角色十分重要,是出版界内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者的投稿选择。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共有25人是出版人的角色。出版人不负责文章的准确性和学术质量,只负责期刊如何运作,是懂行的专家,与作者、编委、评审专家、学术带头人不断联系,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期刊的生产到销售扮演关键性角色。而文章发表与否,是由学术编辑决定的。
在与第三方合作、实现出版共赢方面,爱思唯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众多成功的案例。目前,该公司保持着与世界上500多家学(协)会的出版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印本印制和设计、提供电子版、协同推广以及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爱思唯尔可以为客户拟定短、中、长期发展计划,实现期刊纸质版向电子版的过渡,在保证期刊品质、影响力不变的同时,寻求期刊功能、形象及阅读方式的改变;满足客户在信息及知识获取方面的不同需求;在作者付费的前提下,实现论文的开放式获取。
在市场营销方面,爱思唯尔自身拥有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通过制定符合期刊目标、符合公司利益的销售计划来实现双赢。营销的终极目标是保住客户,鼓励作者投稿,保证稿源的高质量,让客户、读者得到物超所值的期刊。为此,爱思唯尔公司还会经常听取客户的意见及建议,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在资金运作方面,爱思唯尔具有强大的优势,可以更有效、更透明地让学(协)会了解自己的收效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让其增收,公司以绝对的信用承担更多的投资风险,同时尽力满足学(协)会作为出资方对期刊编辑、出版更多的控制权。
NPG的62种学术期刊中,41种是合作方式,合作的对象是学会、研究机构、大学等。NPG未来的成长战略是建立在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原则上,并正与潜在的合作者探讨在NPG这一品牌下创办新的高质量的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此外,MDPI与多家机构开展合作,如OASPA、COPE、STM、CROSSREF、DOAJ、EBSCO、LOCKSS、CLOCKSS、OPEN ARCIVES等。
不断地创办新刊是国外各期刊出版商都十分重视的事情。以爱思唯尔为例,创办新刊的过程包括:与学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寻找新趋势)、形成创意并加以强化、研究科学文献、与该领域的网络进行讨论、制订营销计划。CUP同行建议,在办刊经费的投入上,要找到强项和优势,让强者更强,要与国际需求相一致。要知道自己的刊处在什么位置上,期刊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才去投资。要有国际化的运作手段,了解其他国家的需求,要有现代的营销理念和国际化的设计。
CUP很重视期刊的学术价值,同样重视期刊的营销。CUP提出的营销目标:吸引作者和读者,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增加期刊的订购量和国际覆盖范围;维护并增加会员数量,推广期刊的联机版,激活网络订阅状态;维护和发展期刊的全球显示度。
如何衡量期刊的出版绩效,爱思唯尔提出的主要的指标包括:来稿量和发表率;影响因子和引文量;利用率(下载量)、反馈、与学界的对话(我们是否满足了需求)。
作为非营利出版商,CUP的盈利与同行相比较低,略有盈余。但也是一个商业运作的出版机构,很重视竞争,其盈余维持出版社的运作,用于出版社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盈余,编辑就不可能国际会议,就不能进行市场推广。主体期刊有收益,才能整体平衡,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学会的期刊还是剑桥自己的期刊,期刊运作模式、经营过程是一致的。学会期刊主导性多一些,学会请出版社提供一些出版建议。整个期刊运作是透明的,收益是透明的,让学会知道赚了多少钱,成本是多少。有些学会期刊并不赚钱,但学会需要也要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洲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中国科协拥有1000多种庞大的科技期刊刊群[9]。近年来由于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推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在不断上升。但也应该看到,与国外相比,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解决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系统地诊断和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寻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出路,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解决中国科协乃至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问题。在这一方面,国外科技期刊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要将科技期刊的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无论做什么,期刊的质量问题都是最核心的根本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没有质量,一切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但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非一朝一夕,而是依赖于多种复合的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国家政策、机构考核评价、编辑部主观能动性、作者的投稿行为等协同一致,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稿子,努力将中国的好稿子留在国内,将国外的好稿子吸引过来。期刊编辑要多参加国内外重要是学术会议。好稿子是约来的,好稿子需要策划和组织,需要编辑的学术敏感,需要期刊的影响力和作者的积极支持。
二要采取综合措施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在质量确定的前提下,提高学术影响力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网络化、移动、智能化的手段,善于运用包括web2.0在内的多种营销策略及其组合,扩大用户群体,加强期刊的影响和渗透,延伸期刊的地域与时空,积极争取读者信赖和认同,并因此产生更多的点击、浏览、被引、下载、评论等,形成具有Nature、Cambridge、Elsevier同样广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和地位。影响力的提升发过来会带来更多的投稿,因而带来期刊质量的提升。
三要加强数字化学科刊群建设。
数字出版乃至纯数字出版(e-only)是大势所趋,要积极探索和试验以移动出版、开放获取、优先出版为特征的各种出版模式和发布手段,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刊群建设。欧洲的经验表明,在数字化时代下,刊群是期刊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发展基础。要通过创办更多的新刊、并购其他相关期刊或刊群、增强刊群新的和增值的功能,来赢得刊群的规模效益。同时,有条件而审慎地实施国际合作,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打破国外出版商的商业垄断,形成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
四要重视知识分析工具的开发与利用。
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从海量信息到知识摄取的转化必须借助于各种知识分析工具。要通过期刊和论文层面的计量分析工具、文献管理工具、语义分析工具、开放链接(OpenURL)工具、集成融汇(mashup)工具等多种知识工具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期刊数字化内容之间的数据关联,加强期刊内容的揭示与分析,以此加深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将期刊出版建设成为科学研究的平台,而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的发布交流平台。
五要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
从国家和机构层面,是改变科研评价的导向,改变唯SCI现象,对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平等相待,实行同等的评价和奖励政策,改变简单地将论文质量评价等同于期刊质量评价。应该说,近些年我国优秀论文外流严重,与我国科研评价导向出现偏差有着直接的联系。科学无国界,但期刊有国界。我们必须创立我国自己的期刊品牌,建立期刊大国也是期刊强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要大力支持我国创办更多的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以此吸引国内外的优秀英文稿件,发布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稳定中文科技期刊的数量,走内涵与质量建设之路。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举的办刊道路。
六要分类推进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
中国科协期刊类型多样,因而发展方式也各有不同。针对英文期刊,要扩大数量,同时瞄准国外目标期刊,在稿件审理、出版模式、编辑部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力建设等诸多方面,向国外优秀同类期刊看齐,争取早日跻身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行列;对中文期刊,则是要控制规模,加强质量建设,加强制度规范建设,面向国内读者,加强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七要加强中国科协与学科数字刊群建设。
数字出版乃至e-only出版(只出网络版没有印刷版)是大势所趋。要引导各刊及早谋划纸本向网络的数字化迁移。同时,中国科协应积极支持各学会联合建立学科数字化刊群,同时谋划建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加强平台的统一设计,加强包括语义出版在内的多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切实推动开放获取出版和优先出版,并积极尝试按篇出版,加强中国科协及其各学会期刊的整体形象设计和统一的内容揭示和利用。中国科协没有刊群,就难易形成中国科协层面的科技期刊影响力。
八要进一步增强期刊办刊能力建设。
办刊能力取决于各主办单位、编辑部自身,也与中国科协所创造的环境与培育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科协应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对外审专家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其工作质量与要求,对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其他人员提出岗位资质要求。设立专项人才计划,吸引有良好科研背景的人员从事编辑工作,并选派大批业务骨干赴国外先进期刊学习,或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科会议。改善编辑的生活与工作待遇,加强针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激励,通过多种手段显著提升期刊的办刊能力。
(除特别说明和标注外,本文所有资料和例证均来自现场交流,特此说明)
1 最早的两份学术期刊:《学者周刊》和《哲学汇刊》.[2013-07-05]. http://blog.163.com/margarita_lw/blog/static/16780748520121 2511616529/
2 Editorial.Pros and cons of open peer review.[2013-07-05].http:// 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2/n3/full/nn0399_197.html
3 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704
4 Article of the Future[2013-07-05]..articleofthefuture.com
5 潘教峰,张晓林等译.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科学出版社,2012
6 张章.66种期刊被踢出影响因子名单.[2013-07-05].http:// 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239.shtm
7 The SCImago Journal&Country Rank.[2013-07-05].http:// www.scimagojr.com/
8 Snowball Metrics.[2013-07-05].www.snowballmetrics.com/metrics
9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