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喆 尹悦
随着全民阅读意识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从儿童的低幼阶段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为低幼童书开辟了良好的市场。低幼儿童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阅读群体,其设计能否发挥在对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方面的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目前我国自主开发设计的低幼童书远没有欧美国家的受欢迎,所以只有从本源上剖析我国低幼童书的设计现状,解析低幼儿童阅读认知心理,提出合理科学的低幼童书设计建议,才能整体提升我国低幼童书设计的水平。
按照目前业内通行的少儿图书标准,根据学前读者不同的年龄段,分为两个层次。针对0~2岁这个年龄段的为婴幼儿图书,3~6岁的则为低幼童书。低幼童书作为儿童图书领域的一个特殊类别,愈加受到重视。但我国目前该阶段书籍设计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低幼儿童的阅读认知发展在整个儿童阅读阶段处于最为敏感和特殊的阶段,介于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交错传递的时期。目前国内低幼童书设计中图文信息传达有效性较弱,在书籍编排设计中呈现两种极端的态势:一种现象是装帧过度,设计师想利用精美的装帧抓住低幼儿童的视觉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形式遮盖住了内容,那就是不适度的设计。此类童书大多存在这样的诟病:封面采用高档非纸质材料过度装帧,编排时依靠一些占据较大版面的插图拼凑,图文编排过于冗长,信息量繁复,超出了低幼儿童接受力。另一种现象是设计趋同,题材重复,疏于插图的选取、颜色的搭配、文字的设计、外部材质粗糙。以国学经典《三字经》为例,目前市面上宣称适合3至6岁低幼儿童阅读的版本有200余种,而大多书籍中的插图绘制简陋,图文信息混乱。
低幼童书设计不仅有效传达信息,也要引导低幼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中国童书发展史上一些传统图画书作品——《野葡萄》《胖嫂回娘家》《金瓜银豆》《好乖乖》《小蝌蚪找妈妈》《两只老鼠胆子大》等反复再版,原因就在于这些图书的插图表现手法多样,从国画到水彩的方式表现书中人物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但是总体而言,国内从事低幼童书设计的团队或者设计师素养不够全面。以最受低幼儿童和家长喜欢的绘本为例,不少原创绘本插图开发周期很短,过度依赖于电脑软件的使用,大量的矢量素材堆积而成的插图在两三个月内就能完成,缺乏审美性和创造性。欧美国家低幼童书的插画师大多由拥有多年儿童插画设计经验的插画师担任,具备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背景的人才。例如在多家图书网站童书销售排名第一的《神奇校车》,在美国也属于金牌畅销系列,该书编辑乔安娜·柯尔曾做过教师和儿童读物编辑,现在专事写作。插图绘制者布鲁斯·迪根,专业从事童书插图绘制工作,已经为孩子们画过几十本图书。因此低幼童书的设计需从本源上提升作者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从分级阅读的角度而言,低幼童书特指适合3~6岁这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书籍。剖析低幼儿童阅读认知心理特点,了解低幼儿童阅读的动机和习惯,是书籍设计的切入点和源发点。
在国内,随着父母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家庭的低幼儿童开始进入阅读,许多年龄偏小的低幼读者,甚至完全不能读字,已经开始习惯于阅读图画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就是依靠感知觉,感知觉为人进一步认识加工过程的高级阶段提供必须的原材料。感知觉对低幼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此在“低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1]设计师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低幼童书设计本身并非简单的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含义,而是感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在入学以前,儿童的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行动,都是通过感知觉认识世界,习得经验。因此应该通过适宜的书籍设计,帮助儿童习得图书的内容、情节、图片,从而实现进行阅读感知的过程,完成理解书籍内容的行为。例如《米卡成长天地》的米卡系列书籍的设计充分考虑低幼儿童感知学习的习惯,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以米卡成长的过程同步于儿童的成长,设计出3至4岁乐乐版、4至5岁童童版,5至6岁成长版,有针对性地分龄,设计不同的早教主题。例如3至4岁乐乐版,主要是低幼儿童习惯的培养,例如好好说话不生气,给妈妈的礼物,自己收拾真开心等,其中图文编排有序,孩子可以自己阅读,促进儿童感知学习、接受书籍内容。
在人的一生中,低幼儿童阶段是感知觉发育的敏感时期,各种感知觉是一个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他们的颜色知觉、空间知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都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童书设计必须与低幼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通过巧妙的书籍设计,引导多种认知能力更好地发展。
以低幼童书中的文字编排设计为例,从阅读分级的角度,这个年龄的儿童还要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4岁,处在这个阅读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识读文字能力;第二个阶段是5~6岁,处在该阅读阶段的儿童初步具备识读文字能力。
处于第一阶段的儿童由于不具备文字识读能力,图书应以精美图片为主,他们虽然不能识读文字,但是自身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加上老师、家长的反复诵读,能够初步复述书籍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秩序感极强,具体形象思维导致他们的记忆是相对比较机械的,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反复诵读中,求证自己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并且不能接受诵读内容前后次序的颠倒。因此书籍设计的开本不宜过大,页数不宜过多。例如《科学启蒙圆圆书》中的“春、夏、秋、冬”四个系列,设计开本直径在20厘米以内圆形造型便于儿童单手抓握,22页的页码数也符合该阶段孩子阅读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长,文字的编排主要是给父母、教师做辅助性讲解,因此字体设计简单,字号较小,以免影响图片对儿童的传达信息的效果。
处于第二阶段的儿童,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和父母课后的教育,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字和词。他们的阅读认知能力高于第一阶段的儿童,但仍喜欢图片占据主体、配有简单的说明文字的书籍。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反复诵读,直到能够完全复述。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他们心理随之发生变化,渴望和成年人一样真正地看书,时常模仿成人阅读的姿势和语调。例如《乐智小天地》的巧虎系列书籍,就顺应了这样阅读认知心理的转变,为第二阶段的儿童设计的大16开本的书籍,在文字编排上增多了文字的字数和字体的大小,满足掌握一定文字量的儿童的阅读需求。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早在多年以前,就认为早期阅读能够让低幼儿童通过口语环境获得使用书面语言的一些基础读写技能,还能提高低幼儿童的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促进其情感化和社会化能力的提升。阅读在学术界已然不仅仅是认知能力的学习,更是社会心理语言的互动性行为。除去日常生活,儿童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学习两种形式,两种活动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意义是不同的。
低幼儿童的主体活动是游戏,和学习活动相比较,游戏对于他们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全作用更加明显,换言之,他们的成长主要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因此现在的低幼童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而应将游戏过程嵌入儿童阅读学习过程,儿童通过游戏阅读体验。在低幼儿童的世界里,书籍中的图片、文字都像他们可以触及的玩具一样,表达他们的世界和情绪,促使他们的交流范围不再局限于口语交流。在阅读过程中,低幼儿童经常是一边游戏,一边阅读,甚至还会随心所欲地穿插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例如涂画、编故事、情景模仿等,这种阅读中的游戏活动心理,不仅为今后读写活动留下良好的情感体验,也为他们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打开一扇窗户。因此在低幼童书中应该增加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节,以满足孩子模仿的欲望。《Magnet Book》磁铁书有机场、农场、卡车3个不同的场景对应3本不同的书,书中的各种飞机、农具、卡车都带有磁铁,儿童可以和父母一起任意贴到自己喜欢的位置,这种游戏的设置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学习科学。
国外低幼童书拥有优越的设计平台,欧美国家从15世纪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童书,长久的发展让欧美国家拥有专业、优秀、新颖的书籍设计团队。他们将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低幼童设计,以此契合低幼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心理生理需求。我国低幼童书需要学习国外低幼童书设计的先进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在功能设计上进行延展。低幼儿童阅读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扩充,而是各种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感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才是关键。在书籍设计构思阶段,不应停留在纸质印刷品的设计上,而应有一种“寓玩于学”的理念,使之逐步成为低幼童书的主流。现在已经开始有不少低幼童书设计师把书当做另一种意义上的玩具来设计,手脑开发是同步存在的,“将动手体验同幼儿书籍设计相结合,能丰富幼儿书籍阅读过程中的感知体验,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训练,让幼儿更多地与书籍接触,更全面地认识世界。”[2]例如《和维尼一起学钢琴》,收录了10首经典儿童歌曲,书籍将缩小的钢琴琴键和纸质书籍上印刷的乐谱相结合,印有不同颜色识别的乐谱,键盘上有和乐谱对应的颜色符号,低幼儿童根据颜色对应的乐谱弹奏,可以培养孩子在玩中学习歌曲,爱上音乐。
除了“寓玩于学”的设计理念,如何设置“玩”的场景来引导低幼儿童,也是关键性环节。因为低幼儿童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一般公认的研究认为,3岁儿童可以再认几个月以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儿童再认保持时间为1年;4岁以后再认保持时间可以再长些,要到7岁左右可以再认3年前感知过的事物。[3]因此在低幼童书玩的设计中要设计帮助低幼儿童进行复习的环节。例如“噼里啪啦系列”中《我要洗澡》教导低幼儿童养成“勤洗澡防病菌”的生活习惯,页面中重复出现三个主人公洗澡的全过程游戏,简单而不冗繁的重复设计,可以强化低幼儿童对这种生活习惯的认知而不感到枯燥。
低幼童书寓玩于学的功能拓展还需要品牌导入的整体式设计开发。一本好的低幼童书往往是系列性较强的,低幼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他们通常还会重复选择自己喜欢的插图人物。例如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系列低幼童书——《植物大战僵尸》,已经设计开发出“植物必胜”“武器秘密”“美德故事”等不同的系列。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参与创作,结合插画,通过植物战士和僵尸们战斗的场景再现游戏,巧妙融入教育和生活的小故事,广受好评。品牌导入设计除了系列书籍设计开发,还包括把书籍设计中的核心卡通人物作为品牌来整体推广。这种跨界设计的理念已初具成效。国内深受低幼儿童和家长喜欢的“巧虎”“米卡”都是以简洁可爱的卡通视觉形象导入书籍,再将童书中的卡通形象植入开发其他生活用品和玩具,将“寓玩于学”“玩着阅读”的理念贯穿于低幼儿童的日常生活。
儿童发育到低幼阶段,不再如婴儿阶段那样拿到书籍后,有撕书的行为或者不按顺序从中间翻阅。在从封面翻阅的过程,就是图像在他们大脑中进行解码的过程,一幅幅画面连接在一起,完成低幼儿童对内容的理解。这种行为称之为自然阅读,然而这种方式对于低幼儿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书籍设计中通过五感的营造,加入听读、触摸、闻嗅等多种感官的场景式体验,可以帮助低幼儿童理解,成功实现较为连贯的信息加工,达到对书籍内容整体意义的充分理解。低幼童书的材质要绿色,纸张环保、耐用。同时,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设计效果,不但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触觉体验,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与书籍内容的情感互动。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各种特种纸、艺术纸,品种多样、科技含量高,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结合书籍内容,给低幼儿童提供软硬、厚薄、轻重不同的体验,甚至还有听觉和嗅觉体验。例如国内已经引进的童书《世界上最神奇的香味书》,介绍了各种水果、花朵、美食和香料等,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只需要刮一刮,就能闻到果香、花香,该书可以反复刮、反复闻,反复训练儿童的嗅觉。
低幼童书中的情感体验设计不仅包括五感的感官体验,还包括分享阅读体验设计。低幼儿童阅读一直提倡分享阅读,分享阅读就是营造一个多角关系逾越的体验过程,功能上的延展可以解决孩子的阅读兴趣点问题,通过关注孩子的情感,设计营造出一个连贯的交互体验情境模型,增加细节设计,有利于低幼儿童在阅读体验中和父母、老师之间的亲子交流。通过好奇心加强他们观察力的选择性和集中性的培养。例如洞洞书的创始人埃里克•卡尔(Eric Carle)的代表作品——《好饿的毛毛虫》,书籍采用较厚的纸板,洞洞的立体感强,颜色鲜艳。不仅通过巧妙的洞洞设计讲述了一条毛毛虫的故事,该设计师还在其他书籍中详细地说明了制作一条毛毛虫的过程,很多孩子在阅读之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出毛毛虫,这种互动参与的方式能让儿童更有兴趣参与到阅读中来。所以提倡在书籍中适当“增加一些小型的翻折或者开洞抽拉设计”,[4]在阅读中增多分享交互体验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低幼童书出版市场呈现蒸蒸日上之势,虽然从内容到形式仍然有改进之处。随着对低幼儿童阅读心理、认知心理研究的深入,书籍设计从业人员质素的提高,以低幼儿童的阅读认知能力发展为设计的准则和出发点,我国低幼童书设计的整体水平定能有长足的发展,为低幼儿童、家长、老师提供更丰富更完美的阅读体验。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0
[2]李湘媛.用手阅读——谈幼儿书籍中的动手体验式设计[J].装饰,2010,208(08)
[3]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55
[4]朱喆.交互与多元的婴幼儿书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