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高校学报改革的若干思考*
——兼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2014-02-04 12:00毛红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刊号报刊

■毛红霞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编辑部,310015 杭州市舟山东路19号,E-mail:marain@126.com

2012年7月底,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无异于在高校学报界投下了一颗炸弹,瞬时掀起轩然大波。一旦实施,相当多的学报编辑都将陷入“失业”恐慌。期刊的市场化并不是万能药,盲目执行可能会带来学术发表平台的失控等负面效应[1]。本文针对受改革影响最深远的广大中小高校学报进行研究,改革后他们的命运将如何,有待于我们深入思考。

1 报刊改革政策的演变史

报刊属于文化事业,应该说,文化体制改革早在改革开放时就开始了。1979年,广州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市场力量开始向传统文化领域渗透;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市场的概念得以确立;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2]。长期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概念相混淆,都由政府统包统揽,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纷纷转企改制,在市场大潮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09年2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建立报刊出版单位评估体系,实施退出机制,将逐步建立健全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及出版单位评估标准。逐步完善报刊市场退出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建立健全报刊市场准入退出机制[3]。同年3月,又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4]。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同年10月,在《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七条“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中提到: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5]。2012年7月底,根据19号文件的精神,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办法》提到,对于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学报编辑部,并入本校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但具备建立期刊出版企业条件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且不能转为期刊出版企业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相同相近的专业和学科为基础,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6]。

从以上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报刊编辑部的改革,不是政府朝令夕改的举措,也不是“拍脑袋”行为,而是为了让文化事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可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它经过长期的酝酿,有步骤、有计划地得以开展,应该说,改革的方向是肯定的,但如何改,是否能一刀切,就有待商榷。

2 当前中小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报刊体制改革的重要诱因。确实,大多数学报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很少。若按市场经济规律来看,高校学报发行量少、受众小,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基本是靠主办高校给予全额经费支持才能得以运转,因此被许多人看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于重点高校学报而言,他们是“航空母舰”,无论改革不改革,他们都能生存,甚至可能改革后生存的空间将更广阔。不过对于广大中小高校学报而言,高校学报被人们诟病的弊端大都显露在他们身上。总结起来,当前数量庞大的中小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多、散、小、弱”四个字。

一是数量多。

高校学报在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迅速发展壮大,由之前的重点高校拥有学报发展到今天很多的一校一刊,数量不容小觑。时至今日,高校社科学报已达到1300多种[7],有些重点高校更是一校多刊,分多种版本。如此众多的高校学报,大部分都是综合性期刊,同质性较为严重,很多栏目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缺乏特色。

二是结构散。

如此众多的高校学报千刊一面,彼此之间又相互孤立,内向性强,缺乏聚合。由此带来期刊的重复建设,制作成本和人员成本等支出庞大,会降低对学术的总体贡献率。对国家来讲,这是一种学术资源配置上的浪费,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加以精简和组合,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有竞争实力的期刊出版集团。

三是发行量小。

高校学报虽然数量众多,但由于其学术性是偏于非实用性的居多,因而对社会的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开拓更大的读者市场。尤其对于广大中小学报而言,相比商业性期刊,其发行量尚抵不上人家一个零头,基本依靠学报之间、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赠阅等途径传播,受众少。

四是竞争力弱。

重点高校学报因其母体高校声望较高,又进入各种核心期刊,是科研人员投稿的“香饽饽”,在竞争力上不存在问题。很多重点高校学报因有多个刊号,学报就有多种版本,已经向小综合或者说是准专业化期刊发展[7],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不过就数量庞大的高校学报总体情况而言,相当多的中小高校学报都定位于综合性学报,总体质量不高,论文数量泛滥,影响因子较小,竞争力低下。由于我国实行刊号审批制,大部分高校学报只有一个刊号,为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高校教师科研成长,定位于综合性学报也是无奈之举。这既与我国高校改革急于“大而全”的弊端有关,也与高校学报自身的属性相关,毕竟高校学报是高校培养科研人才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实现大学科研功能的重要平台,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

3 中小高校学报实施转制面临的困境

从2012年7月底颁发的《办法》来看,高校学报的出路就是并入企业和单独转企,其中并入企业分为并入本校新闻出版传媒企业,若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也不能单独转企,那么并入其他校外出版传媒企业。无论哪种形式,其结果都是转企。

中小高校学报一旦转企,将会面临以下几种困境。

一是中小高校学报的生存问题。

一旦脱离母体高校,赖以生存的资金链发生断裂,高校学报必须依靠市场运作生存,这无疑是自取灭亡。很多中小高校学报没有本校新闻出版企业可以合并,也不可能单独转企,必然是合并到校外出版传媒企业。这样一来,学术资源提供方和发表平台方就发生了脱离,两者互惠互利的天然合作关系破裂,接下来高校与出版传媒企业的合作能否顺利展开,不得而知。因为学报绝对数量的削减,必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8],届时,将是更加残酷的“发表平台争夺战”,高昂的版面费更会堂而皇之地登场,显现出版传媒企业赤裸裸的金钱操作。

二是学报的本质属性决定不能转企。

学报具有公益性,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9]。《清华学报》的发刊词中写道: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学报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和引领时代[7]。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它有一定的延时性,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其“经济”价值,绝对不能用功利主义的标尺加以衡量。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学报更大的功用在于培养学术新人、服务学科建设以及展现学术成果等。高校学报由母体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存在竞争和生存问题,且编辑人员多为科研人员,因而在论文的挑选、质量的把关上能有保证。转企后,一旦直接和效益挂钩,很难想象还能有多少的学术味道,届时各种问题将纷至沓来,可能会造成学术失控的局面。

三是学术编辑人才的流失。

如上所述,中小高校学报转企的方式就是合并到本校或者校外的出版传媒企业,这是现有学报编辑人员所不愿的。高校学报的编辑一般都是高校教师,享受事业编制,很多高校学报的编辑都是半路出家,原来就是高校教师,兼做编辑。转企后,学报编辑面临着从事业编制转变成企业编制。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差距,且企业是盈亏自负,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生存风险,极具不稳定性,且在退休待遇上,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相差很大。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学报编辑有“失业”的危机感,一旦执行《办法》所说的内容,预计编辑会纷纷选择校内换岗,从事行政或教学岗位。

四是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限制。

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以论文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决定了学术期刊的核心地位。教师晋升职称、科研考核,研究生毕业,还有各行各业人员的职称评定,都需要发表相应数量和级别的论文。一旦中小高校失去学报这种学术资源,对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资产的流失,对于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来说,发文难度更是雪上加霜。广大的“市场需求”,难保转企后的出版传媒企业不顾学术道德,以金钱衡量学术水平。他们为发表更多的文章,赚取更多的版面费和审稿费等费用,会缩小字号、压缩文字、超页出版等。因此,除非对现有学术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否则,以上现象就会比比皆是。

五是使中小高校学报的特色消失殆尽。

高校学报的知名度通常与母体高校的知名度相挂钩,重点高校、“985”高校以及“211”高校的学报,优质稿件云集,论文质量颇高,影响因子和转载率自然就高,进而轻松进入各种核心期刊行列。中小高校学报既为留住校内优质稿件绞尽脑汁,又为获取校外优质稿件竭尽全力,办刊实属不易。尽管存在如上困难,中小学报仍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意志。大多数中小高校学报要满足母体综合性高校的各种需要,只能是综合性定位,很难与专业期刊竞争,但他们仍作出积极努力,建好特色栏目。教育部启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就是对此的鼓励。一旦改革,中小高校学报首当其冲会被合并,这些特色栏目就会消失,学报界各种特色栏目“百家争鸣”的现状就会不复存在。

高校学报也有市场,这个市场就是期刊分级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科研评价制度以及研究生论文发表制度等。如期刊分级制度,使得大大小小的期刊被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又包含一二级期刊,都是国内的优秀期刊,成为众多作者的投稿重地。但因其资源有限,只能满足部分专家、学者的发文需求,广大教师、研究生发文仍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校学报是本校教师发文的主要阵地,是他们提高科研水平的关键平台,也是高校培养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的重要园地。高校乐于拨给学报办刊经费,因为其能实现高校的科研功能;而学报又有丰富的稿源和充足的办刊经费,能自我生存,实在不必也不能投入市场经济。况且,刊号在我国是一种稀缺资源,有刊号的学报对高校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一旦合并或取消,就意味着资源的缩水或流失。因此笔者认为,对高校学报的改革实在不必操之过急,要通盘考虑。

4 中小高校学报改革的出路

经过上文的分析,中小高校学报改革不一定非要转企,且转企对他们来说也不适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促进中小高校学报健康持续发展,克服各种弊端。

首先,要重视网络出版。

数字化肯定是中小高校学报改革的一个趋势,具有传播速度快、环保节约等优势。现在大部分科研人员面对海量信息,大多使用数据库查询。数据库查询简单、下载便利、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现在重点高校学报已经在搞优先出版,是基于争夺优质稿源、优先发表科研成果等因素的考虑。高校学报基本上都是双月刊和季刊,相对于专业期刊来讲,发表周期慢,容易丧失优质稿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出版。

其次,要放开刊号管理。

有关部门基于高校学报的各种弊端,慢慢放缓了刊号批准的速度,近年来更是停止高校学报类刊号审批。这对大批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讲十分不利。新建本科院校要更好发展,需要极力发展科研,科研是学校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报这样的阵地。尤其是一些新建民办本科高校,他们急于发展,甚至表示可拿钱买一个刊号,但占高等教育三分之一天下的民办院校,只有4所拥有刊号,其他都是内刊。有些高校甚至以书代刊,用书号代替刊号,不为有关部门所承认。不过,有关部门也重在培养新的竞争机制,那就是对注册为企业的期刊在刊号核发上还是给予极大的鼓励。注册为企业的期刊,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工商部门的管理。这或许是在高校学报刊号“久申未决”情况下的另外一种出路,新建本科院校不妨可以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探索。

再次,要实行开门办刊。

中小高校学报因对外影响力不足和校内教师发文的需要,所发论文校内教师占了很大一部分,被业内人士批评为太过内向。应该说,开门办刊的思路是对的,有利于论文质量的提升,对外影响的扩大,学术效应的传播,进而实现良性发展。开门办刊对于重点高校学报而言毫无问题,对于中小高校学报而言并不容易:一是学校压力。高校之所以积极开办学报,很大一个原因是培养学术新人,学报是新进教师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二是中小高校学报的局限性。中小高校学报即便想开门办刊,也要有校外优质稿件来投稿,尤其是内刊,很多都处于极度缺乏稿源的状态。在中国知网采取学术不端检测后,很多在内刊和正式刊物上同时发表的行为就不可能了,这对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知网的内刊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

最后,要改革评价机制。

如果学术评价机制和期刊评价机制能不以级别来划分,不以数量来取胜,就可以实现期刊的良性发展。诚然,如果职称晋升、科研考核、研究生毕业等不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级别为主要指标,期刊评价不以影响因子为重要指标,那么,学术期刊就能更好地获得发展,劣质论文泛滥,虚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就会淡化,从而回归学报公益性学术期刊的传统价值。在各种评价机制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高校学报改革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建议建立专门针对学报类刊物的期刊评价机制,且该机制要适当照顾中小学报,不能与大学报一刀切,形成上层、中层和下层层次较为分明的评价系统,三个层次之间可实行末位淘汰和晋级制,鞭策中小学报向大学报看齐。

1 夏文.学报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之理性解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41-43

2 文化体制改革[EB/OL]. [2012-12-12].http://baike.baidu.com/view/3282273.htm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12-12-12].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125.shtml

4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12-12-12].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132.shtml

5 新华社.中共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2-12-12]. 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6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 [2012-12-12].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393.shtml

7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2-36

8 陈颖.编辑部体制的终结与“后学报时代”的来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7-40

9 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编辑之友,2012,(8):44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刊号报刊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严正声明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如何鉴别期刊真伪?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