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富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过劳死”,且从媒体报道悄悄地发展到自己周边的朋友。在震惊、潸然泪下、感慨“天妒英才”的同时,也在困惑,我们这代人为什么这么“透支”自己?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加班加点,用全世界最勤劳的身躯,创造世界上最大的过剩产能。物质和服务的极大丰富,似乎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反而是一种莫名的焦虑,还有快速增加的癌症、糖尿病等患者。曾有人提出,希望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慢一点,以便“心”和“灵魂”能够跟上。但当经济增长速度真的下降了,又有大量的恐惧产生。是什么让我们既期望经济缓一缓,又阻止我们接受经济增速减缓的现实?
当没有很好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财富时,经济活动是盲目的。现如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GDP崇拜,但民众的幸福感却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可能错误理解了财富和经济的真正含义。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作为财富的象征,作为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在生存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当生存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大家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时,其合理性就需要重新思考。
财富,本质上是一种可以便利实现人类欲望的能力总和,是在循环过程中展现其便利能力的。物质、知识、网络等的积累,是财富的一种有形形态,但并不是财富的真意。财富是一种便利循环的能力和现实展示,是在动态运用中表达出来的一种神韵。不拘泥于财富的具体形态,才能在循环中实现财富的真正含义,并强化这种便利能力。当然这种便利能力在不同阶段,其重点是不同的,自然生态、机器设备、制度机制、人才、文化道德……,只要纳入循环,使其具有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则均构成财富(能产生精气神转化的“精”)。否则,即使拥有了也不是现实财富。人类的欲望无止境且不断演变,财富的范围和重点需要不断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欲望,寻找文化和道德上的解脱,乃至产生终极财富——“我心光明”。
经济,本义是“经世济用”,是借助各种财富,创建一种物质和服务的循环系统,用以满足社会中不同人的不同物质和服务需求。经济是财富外显为用的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并不仅是物质的积累和服务的提供(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和过程产物)。当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GDP增长更高效、更平稳时,就把“人”给遗忘了,把经济运行的“初心”遗忘了,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经济活动,不只是改造物理世界,更是人心之外显。
一个健康的经济,是指经济循环过程既强有力(“健”指能力和能量)又流通顺畅(“康”原指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泛指道路通畅)。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流通不畅(阻塞和割裂)以及在某个局部形成自我循环,导致整个系统循环弱化(泡沫),都将使经济处于不健康状态。由于各种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割裂现象,这些割裂组合成三个较为重要的自循环:嵌于国际自循环的出口部门,由政府(土地财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体系(尤其是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组成的自循环,以及缺乏消费者收入增长支撑的生产端(投资产业)自循环。这些自循环近些年过度膨胀,导致商务成本快速上升,加上政府干预影响了市场正常的甄别功能,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健康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和各类金融风险的暴露,社会各界普遍忧虑。我们似乎已习惯了经济的平稳高增长了。我们对未来经济运行有太多的期待,以至于经常忘了全然接受当下经济运行的现状,忽视了倾听经济自身的诉求,缺乏一种“闲看花开花落”的淡然。所谓问题,本质上是不同层次割裂的外显。当我们试图解决问题时,容易在“标”上着手,寄希望于在数量、结构上吻合我们的期待。但当我们真诚接纳问题,允许问题存在,寻找弥合内在的割裂时,问题可能在无形中消融了。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相当程度上是经济问题的集中反映,当然也反映了金融体系内部的割裂。我国当前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既可以成为新旧机制转换的契机,也可能成为强化原有机制的过程。将风险化解纳入改革的总体规划,则可以发挥风险化解的机制转换功能,否则容易陷入“救火”过程,耗散原有的储备积累。
这是艰难的时代,也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国宜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回到经济发展的“初心”,发挥中国人的智慧,完成这个伟大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