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之年
2014年,是全省上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一年,是将改革推向纵深的深化改革元年,更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关键之年。站在2014年的终点,回望即将走过的这一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开展抓改革、治环境、促转型、惠民生。这一年,浙江坚持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着力推进“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等战略部署,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元年,浙江改革的“出招”频率和深度可谓前所未有。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浙江实现了从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的全方位改革:延续了2013年的强势审改,2014年行政审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项目投资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浙江政务服务网“四张清单一张网”先后到位,简政放权让人们对改革的信心更足;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德清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一系列改革试点实现了纵深推进,为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找到了实践样本。
创新驱动激活新发展动力。自2013年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全省各级各地主动投身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造方式创新、管理创新,积极谋求传统动力向新增长动力的转换,不断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着力培育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两化”融合、信息经济发展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更进一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等信息化元素已经深刻渗入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产业发展正朝着智能、绿色、服务的方向不断升级。
“四换三名”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四换三名”工程在2013年全面推开的基础上,2014年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一批低小散的落后产能被淘汰,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得以大力发展;更多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进入浙江制造,打通了传统产业升级的快捷通道;以“亩产论英雄”成为主导用地取向,全省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连接起来,浙江正从昔日的传统市场强省转型成为新型市场强省。以“名企名家名品”为主导的“三名”工程则进一步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浙商尤其是创二代的转型升级,让更多浙江名品成为市场引领者。
“五水共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2013年初开始新一轮铁腕治水,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倒逼转型升级。2014年,在“五水共治”战略的推动下,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宁波、舟山成为美丽浙江建设港口特色市、海上花园城,温州、台州、金华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绍兴、嘉兴、湖州将成为美丽浙江建设江南水乡典范,衢州、丽水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与此同时,以治水为突破口,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五水共治”虽立足治水,却成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大局。
可以显见,过去的2014年,浙江发展在体现速度的同时,已将更多的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上。告别高增长时代,进入以中速增长为特点、以发展质量为主导的新常态阶段,浙江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已迈出坚实的步伐、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