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琴 吴积壬
中药在抗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刘雪琴 吴积壬
目的 探讨中药在抗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结合其临床症状给予抗炎治疗,并给予中药汤剂支持对症治疗。结果 经半个月的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较入院前已不明显,胸闷、气短症状亦有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中抗炎治疗时中医中药的运用,不可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药;抗炎治疗;应用
中药抗炎具有悠久的历史,临床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主要有板蓝根、马齿苋、黄芩、黄连等,随着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很多抗炎中药的活性成分得以明确,探明了中药抗炎的机理。随着中药抗炎临床应用的增加,临床各种抗炎中药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本文总结多年中药抗炎经验,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临床医生的重视,加强中药抗炎工作的研究,使中药应用体系更为完善,现报道如下。
封某,男,77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0余天,伴胸闷、气短1天。患者于入院前在我院门诊曾给予克林霉素磷酸酯钠针0.8 g,1次/d,抗炎治疗7 d后,疗效不佳,遂继配合使用左氧氟沙星针剂0.3 g,1次/d,协同治疗,经上述治疗3 d后,咳嗽、咯痰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治疗而收住入院。症见:咳嗽、咯痰为白色黏痰,量多,不易咳出,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质偏干,日行1次,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查体:体温:36.4 ℃,呼吸:19次/min,脉搏:78次/min ,血压:13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咽后壁有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示:双肺呼吸音粗,于右侧肺底部可闻及痰鸣音,心界不大,律齐,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5×109/L,红细胞4.85×1012/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217×109/L,淋巴细胞7.3%,单核细胞3.5%,中性粒细胞89.2%。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双下肺明显,余肺未见器质性改变,考虑:慢性支气管炎。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部分ST段异常,心律变异性正常。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入院后即给予头孢呋辛钠针1.5 g,2次/d,左氧氟沙星针0.3 g,1次/d,同时配合雾化吸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α-糜蛋白酶4 000 U+庆大霉素8万U),1次/d,以稀释痰液,给予口服盐酸氨溴索片30 mg,3次/d,以辅助化痰。入院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腹痛、腹胀,同时伴有水样大便,6次/d,腹部胀满明显,经查提示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便常规回报潜血弱阳性。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遂立即停用抗炎治疗,并给予中药汤剂及支持、对症治疗,经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咳嗽、咯痰较入院前已不明显,胸闷、气短症状亦有明显改善,遂出院修养。
结合临床症状分析:①使用抗菌素后所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伪膜性肠炎,但其属于急性疾病,较出血性肠炎缓慢,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典型者大便呈蓝色海水样,量多每日超过1 000 ml可伴有大小不等斑片状或管状伪膜,严重者大便每日10余次乃至失禁,常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成糊状,黏液状或脓血便,有腹胀、腹痛呈钝痛[1]。②急性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氨苄西林素及其衍生物等抗生素应用后,起病急,常有明显痉挛性腹痛,便血及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③细菌性痢疾多伴有不洁饮食史而无抗生素应用,是与抗菌药物性结肠炎鉴别的重要依据,故可排除。④药物性结肠炎,患者入院第1天即更换抗菌素使用头孢呋辛钠针为广谱抗菌素,本品在不良反应中,可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伪膜性肠炎,结合患者病史及治疗后证实系药物性肠炎所致。
在停用抗炎治疗的同时,加强中医汤剂的运用[2],方用泻白散加减,运用败酱草10 g,地丁15 g,蒲公英15 g,鱼腥草15 g,知母12 g,黄芩12 g,桑皮10 g,桑叶10 g,地骨皮15 g,远志9 g,瓜蒌15 g,薤白9 g,枳实6 g,厚朴9 g,桔梗6 g,紫菀9 g,款冬花9 g,贝母6 g,甘草6 g,方中使用败酱草、地丁、蒲公英、鱼腥草以清热解毒;知母以滋养肺阴;黄芩、桑皮、桑叶、地骨皮以清肺热;远志、瓜蒌、桔梗、紫菀、款冬花、贝母以化痰止咳,宣畅气机;薤白以利温阳;枳实、厚朴以消胀除满;甘草调和诸药。服用4剂后,咳嗽、咯痰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腹胀、腹痛减轻但夜间为甚。遂在上方基础上,去枳实、厚朴、紫菀、款冬花、贝母、薤白,考虑患者年老体弱加之出现多次腹泻导致气随津脱、气阴两虚,故在原方中加用葛根30 g,花粉12 g,枸杞子12 g,养阴生津;黄芪20 g以补气;陈皮9 g以化陈痰;五味子9 g以收敛肺气养肺阴,服用上方4剂,患者夜间咳嗽症状已有改善,口干、口渴有所缓解,继续服用4剂以巩固疗效,8剂后,咳嗽、咯痰已不明显。遂去前方中败酱草、地丁、蒲公英、鱼腥草,而加用党参15 g以益气健脾,女贞子20 g、旱莲草12 g以加强滋阴之力[3],服用3剂后,口干、口渴症状减轻,遂出院休养。通过对此例患者进行治疗,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对于老年人运用抗炎治疗时,应注意其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出现不适时应立即停药,查找原因针对病因可做到有的放矢。联合使用中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故在临床抗炎治疗时联合应用中医中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1] 杨茂森,张晶.消风散加减治疗咳嗽咳痰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11):133-135.
[2] 蒋天骄.略论中药对抗炎的配合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4(4):120-124.
[3] 齐辉.医患共同的呼声——重视中药的炮制、贮藏与抗炎治疗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23(12):143-146.
R282.71
A
1673-5846(2014)08-0079-02
广东省增城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广东广州 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