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4 08:45:42梅道亮马双双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7期
关键词:安吉县水土保持文明

梅道亮,马双双,郭 峰

(安吉县水利局,浙江 安吉313300)

(责任编辑 张培虎)

浙江省安吉县多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生态建设,20世纪末,安吉县开展了以保护森林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工程”。2003年,安吉县启动建设现代化生态县。2006年安吉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在生态县建设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2013年2月,安吉县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作为中国南方典型区域的代表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

在近20年的治理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创新为动力,以综合防治为特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

1 安吉县概况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受东亚季风气候的控制,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 539.9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05.2 mm。全县植被区划属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全县常住人口46 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45.23 亿元,财政总收入36.3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08 亿元。

2 安吉县水土保持现状与成效

2.1现 状

安吉县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5%,山高坡陡、河道坡降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成因多样,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力侵蚀普遍存在于山区、丘陵、岗地,面广量大,以面蚀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 t/(km2·a);重力侵蚀主要存在于西部山区小范围内,形式为滑坡、泥石流。

据2010年浙江省水土保持公报,安吉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47.05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水土流失强度以中轻度为主。

2.2 成 效

多年来安吉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始终坚持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强调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先后提出“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目标,并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荣获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度蝉联“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

目前,安吉县已完成水利部深溪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和浙江省杭垓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缫舍生态清洁小流域正在建设中,坡耕地已全部退耕还林。安吉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6年的292.8 km2,下降到2010年的147.05 km2,以年均10 km2的速度递减。2011年水土保持普查成果见表1。

表1 2011年安吉县水土保持普查成果

依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生态旅游迅猛发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乡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在此基础上乘势推进的“农家乐”品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 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至今,安吉县生态旅游从无到有,目前有800 多家农家乐可提供1.1 万个床位,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815 万人次,2012年生态旅游产业收入达58 亿元,生态旅游成了安吉农民致富的新途径。2012年,安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 211 元和15 836元。

3 安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3.1 推进建设载体创新,为水保生态文明提供持续动力

(1)载体有效结合。有效结合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绿色工程、生态县、中国美丽乡村等载体,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议程,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处处体现生态文明,通过全面全方位整合,有力推进了安吉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治理综合配套。20 世纪末,安吉县开展了以保护森林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工程”,包括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公路沿线和景区植被,开挖裸露面复绿等水土保持工作。21 世纪初,安吉县又通过全面建设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全面关停饮用水源地的污染企业,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人居。

(3)品质全面提升。为更好地推进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县域大景区,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 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品质。通过努力,“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显现。

3.2 推进项目建设创新,为生态治理树立典型示范

(1)抓标杆,建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于2004年10月开始建设,园区面积57.88 hm2,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在生态修复技术、坡面水系整治技术、生态资源研究和繁育、污水生物处理以及生态护坡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9年4月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已接待国内外水土保持生态专家600 余人次,省内外参观考察人员5 000 余人次。

(2)抓试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治理小流域、改善人居条件和生态、旅游环境的呼声强烈,安吉县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机制。2006年,开展水利部首批试点项目深溪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将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面源污染湿地治理和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要建设内容。通过综合治理,深溪小流域实现了“山绿、水清、景美、民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2011年深溪村仅旅游收入就达3 200 万元。2010年,杭垓小流域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流域内的3 个村均被评为“美丽乡村精品村”,而且近期引进了2 个投资超亿元的生态农业观光项目。

(3)抓重点,综合治理水库源头水土流失。赋石水库位于安吉县西部山区,总库容2.18 亿m3,集水面积331 km2。老石坎水库位于安吉县西部山区,总库容1.15 亿m3,集水面积258 km2。两大水库库区,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0%,不合理的林业开发,特别是种植落叶经济林和对毛竹林的垦复抚育,导致水土流失,且产生了较严重的面源污染。21 世纪以来,安吉县及时开展水库水源区治理,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20 余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

3.3 推进管理方法创新,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证

(1)推行水土保持项目分类管理。为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安吉县于200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分类管理工作,针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实际,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促进了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的落实,使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达到96%以上。

(2)严格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针对个别业主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有效改善了水土保持执法环境。经过近8年不懈努力,国家重点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全国首家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和通过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国家重点电力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示范工程。

(3)切实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切实增强了各建设业主履行水土保持义务的自觉性,有效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3.4 推进宣传教育创新,为生态文明提供浓厚氛围

(1)建设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展示馆。结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展示馆,将中国60年水土保持工作成就、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类型等基础知识,通过先进的电子影像技术全方位进行展示。

(2)打造水土保持科研基地。在科技示范园,修建了水土流失监测试验研究区,集中布设了标准径流小区、卡口站、气象站、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及小区、水土流失在线监测等设施,能综合反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危害。结合基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建设了各类工程设施和植物设施,直观展示了各类水土保持设施形态和功能,为各项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平台。

(3)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安吉县水利局、教育局共同编辑出版了《安吉县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并于2010年纳入全县小学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已有15 000 名小学生接受了教育。同时,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科技示范园区接受科普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课本知识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3.5 推进科研推广创新,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1)开展水土保持课题研究。与省水土保持办公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林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岩石坡面有机混凝土绿化技术研究》、《应用旱稻进行节水保土作用研究和应用》、《丘陵山地果园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及产业化研究、示范和推广》等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二等奖等。

(2)探索水土流失规律。利用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水土流失监测设施进行水土监测研究,与省广川咨询工程公司合作开展了137Cs 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和水土流失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及运行等。在杭垓镇唐舍村修建了9 个垦复毛竹林地径流场,与浙江农林大学联合进行了垦复毛竹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合作,在板栗林地设立了5 个径流场进行监测研究;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了为时30 个月的赋石水库水土流失及水环境监测和研究,为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水体污染物的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3)推广应用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将各项科研成果面向社会进行推广,实现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变。目前,岩石坡面有机混凝土绿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矿山、水电开挖裸露岩石面的边坡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护坡技术在弃渣场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推广,一些科研成果在省内外累计推广应用27 万hm2。

3.6 推进公众参与创新,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方案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农民在赋石水库上游曾以全垦整地方式种植板栗,导致了水土严重流失、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此,县水利局于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了“重大决策三项制度”决策机制,即采取“上门征询、民主恳谈、专家论证”形式对生态修复项目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编制了《赋石水库上游板栗林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目前已完成板栗林生态修复1 800 hm2、坡面水系整治120 hm2,为安吉县落叶经济林生态修复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重大决策三项制度”决策机制在此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其他部门推广。2010年安吉“重大决策三项制度”获全国基础党建优秀案例。

3.7 推进投入机制创新,为水保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且见效时间长,应以政府性投入为主。近10年来,安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推进投入机制创新,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到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共投入3.2 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占78%。

3.8 推进组织领导创新,为水保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1)领导高度重视。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采取主要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召开座谈会,举行大型广场宣传活动等形式宣传水土保持;每年举办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纪念活动。2012年的县政府工作报告,将安吉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和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责任考核内容,并及时调整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

(2)构建协商平台。1993年,成立安吉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水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构建起了水土保持工作协商议事平台,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水土保持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

4 水土保持工作展望

(1)完善水土保持政府考核责任制。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已被列入安吉县乡镇政府(街道办、管委会)、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责任考核内容,但考核指标以定性为主,缺乏系统量化指标。下一步计划在各乡镇流域出口断面设立水土流失及水质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并以此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同县考核办研究出台考核细则。

(2)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山区、丘陵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破了各部门在规划、投资、治理、保护等环节中各自为政的局面,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有效方式,安吉县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升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继续抓好《安吉县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的教学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和督学工作。及时启动《安吉县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中学读本》编写工作,并投入教学。

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普教学作用。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两年内将全县3 万名小学生分期分批完成水土保持园区教育实践活动,并适时推出中学生的水土保持园区实践教育活动。

(4)重视水土保持科研和推广工作。争取相关院校支持,整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将落叶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或近天然林技术、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作为重大水土保持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并加快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安吉县水土保持文明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千年的回眸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04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
对不文明说“不”
水土保持
文明歌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