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自茹,李天乐
(1. 东北师范大学 日本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论1945—1991年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
姚自茹1,李天乐2
(1. 东北师范大学 日本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2.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实际由美国单独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大环境的变化,美国以其自身利益为核心对日经济政策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遏制逐渐转变为扶植,并最终演变为竞争。通过剖析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变化,以求对1945-1991年间的美日经济关系变化规律加以初步总结。
美日关系;经济政策转变;扶植;竞争
1945年8月,日本战时经济体制崩溃,国内经济濒临破产,然而关于太平洋战争末期即日本投降前期日本经济的详情已无从得知,因为在日本投降前期,日本政府和军部非常害怕战争中的重要记录落到美军手中,因而在投降后至被占领前的一段时间内,即将此类材料全部焚毁。目前我们只能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的报告书之一《战略轰炸对日本战争经济的效果》中,对日本战后经济了解一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也表明了日本在海外的领土、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势力范围的全部丧失,对外经济关系完全陷入瘫痪。由于海外原料供给地的消失和战争的结束致使日本国内军需市场急剧萎缩,战时经济体制解体,日本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自战争结束后至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前的这段时间,日本国内一片混乱,日本政府、军部和垄断资本不是致力于稳定国内经济局势,而是忙于隐匿和瓜分军用物资,中饱私囊。在投降前夕即8月14日,日本的军部和政府已经秘密发出指示,要求处理和隐匿储存的军用物资。此项军用物资按当时的牌价计算约值一千亿日元[1,p4]。这么庞大的物资投入黑市,致使通货膨胀加剧。此外,政府、军部、军工垄断资本又和银行财阀合谋,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从军人复员津贴和临时用于军需订货的特别预算中提取巨额资金非法投放市场,这又促使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驻日本后,日本政府依旧对即将崩溃的经济采取放任政策,致使国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此时,美国对日政策主要按照1945年6月制定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这一文件执行。《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由“最终目的”“盟军权利”“政治”“经济”四个部分组成。“最终目的”规定了对日占领政策所要达到的最后两个目标,即“甲、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乙、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之美国目的的政府。”[2]为达到上述目的,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其中“解除日军的武装”、“解散军事机构”、“剥夺公职”、“全面停止军需生产”直接导致了日本失业人员的剧增。失业人员具体来源如下:因解除战争动员而退役离职的,710万;主要从亚洲各地回国的,260万;原军工部门解雇的工人,160万[3,p7]。在这一时期,美国削弱日本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以拆迁设备作为战争赔偿。1945年12月鲍莱大使在其中间赔偿报告里提出,战后日本工业的生产规模只能以“九•一八”事变前夜的规模为限。此外,“美国占领日本后严管日本经济,禁止日本对外贸易”[4,p804]。
很明显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采取的是严厉的削弱政策,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毫不关心,这一点在美国政府的“占领初期的基本指令”中也有明确的体现,该指令明确指示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要向日本国民表示,你对日本应当维持一个怎么样的特定生活水平也没有义务。”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采取这一经济政策的原因主要有:(1)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对美国加以重创,尤其是偷袭珍珠港,几乎造成美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为避免悲剧重演,美国强烈希望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再者,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也带有一定的复仇情结。(2)战后初期,美国与苏联的战时合作关系由于惯性原因至此仍在维持,《波茨坦公告》对日制裁的原则对美国的对日政策也具有很大的约束性。(3)此时,美国把东亚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坚信蒋介石能消灭共产党,统一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美国极力赞成中国蒋介石政府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可以说就是一个极好的说明。因此,日本在美国眼中的价值当时尚未得到显现。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小镇的威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即有名的铁幕演说,从此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就当时局势发表演说,“3·12演说”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主义”预示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1)它表明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终于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2)“杜鲁门主义”意识形态味道浓烈,成为美苏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3)“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了两种制度之争,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
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形势逐渐向着不利于美国的方向持续发展。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锐减,并呈现出节节败退之势。到了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但遭到中共与蒋介石拒绝。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向南方进军,南京解放,蒋介石败走台湾。随着1947年后中国形势的变化,1948年12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对即将赴日任麦克阿瑟经济顾问的道奇说:“中国事态的进展,使日本的重要性倍增。”[5]
鉴于此,美国对日政策逐步缓和。“从1947年末起,先前制定的‘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等削弱日本经济力量的政策,大体上已经开始出现变化的征兆。”[1,p23]1948年6月即将进行的第三次农地改革也因日本政府的反对而废止。1947年至1948年春,美国斯特莱克和杜勒帕两个调查团赴日,根据调查团的调查报告逐步确定了提高日本工业水平的方针。“按拆迁赔偿的金额计算,斯特莱克方案比鲍莱方案少了70%,约翰斯顿方案又进一步少了26%。”[1,p24]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13/2号文件》,文件写道:停止非军事化和民主政策;如有可能重建日本军队;加强日本的警察力量;开发冲绳为美国第一线基地;暂时延缓对日媾和条约的缔结;美国继续驻扎日本[6]。1949年5月,美国政府指示麦克阿瑟最高司令官停止中间赔偿,为中止中期拆迁准备条件。
若达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13/2号文件》的目的,首先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日本经济复兴问题。为此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中止解散财阀的工作”“修改《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和《禁止垄断法》”“停止中间赔偿计划”“提出《安定经济九原则》”等。当时“无论日本国内消费物资或进口物资都离不开政府的补贴。换句话说,日本的整个经济结构不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商业基础’上,而是头重脚轻,根基非常不稳”[7,p5-6]。为实现日本经济复兴,约瑟夫·道奇赴日对日本经济进行改革,提出著名的“道奇计划”。道奇在1949年3月1日与池田勇人会谈时指出:“日本的经济目前正站在价格补助费和美援物资这两根竹马的脚上。要想使日本经济真正脚踏实地,就必须把竹马的脚砍掉。”[7,p7]“道奇计划”以砍断“竹马的脚”为起点,具体内容为以下四点:(1)编制包括一般会计、特别会计在内的整个预算的超平衡预算;(2)全面废除补贴;(3)停止发放复兴金融金库;(4)制定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外汇汇率。道奇计划的实施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它不仅均衡了日本的财政预算,阻止了通货膨胀的恶性膨胀,还促进了日本的出口,奠定了日本贸易立国的金融基础[4,p852]。值此日本经济初步复兴之际,美国的“特需订货”使日本经济的复兴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表1 侵朝“特需”日本获利一览表[4,p888]
“特需订货”过后,由于日本经济的复兴,引发了国内第一次消费革命,即1955-1957年的“神武景气”,此后日本又进行了产业调整,实行“重化工业化”,实现了日本经济长达将近20年的高速增长。1954-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0%;1959-196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8%;1964-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9%;1969-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6%[3,p3]。从1954年至1973年的二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57%。日本工业生产水平,1958年仅为美国的15.6%,经过经济高速发展,1972年提高为美国的49%。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60年的4.4%上升到1971年的9.3%,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4,p1103]。日本的出口贸易1971年后就仅次于美国和西德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以引导扶植为主,其原因为:(1)伴随着冷战局面的逐步形成,避免日本因经济问题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增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战后初期,由于日本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民主改革使得工人运动高涨,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发展迅速,大有组阁之势。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关系的恶化,为确保日本加入资本主义民主阵营,必须打压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党,然而若经济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就无法赢得国人对政府的支持,为此美国不得不调整对日经济政策,即由遏制向引导扶植转变。(2)中国局势的发展也迫使美国的东亚政策加以改变。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是中国蒋介石政府,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蒋介石败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又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使得东亚美苏势力严重失衡,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势力,扶植日本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致使美国财政连年呈现赤字,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在1965年之前在对日贸易中美国一直居于出超的有利地位,对日贸易1945-1950年顺差总额为18.03亿美元,1951-1955年为24.47亿美元,1956-1960年为22.41亿美元,1961-1964年为22.76亿美元[8,p155]。从1965年开始,日本对美贸易扭转了经常逆差的局面,出现了1亿美元的出超。其后,黑字幅度不断扩大,1966年为3亿美元,1968年为5.5亿美元,1969年为8.6亿美元,1970年为12.8亿美元,1971年则猛增至25亿美元[9,p284-285]。
尼克松上台时,对日本有两件事不放心:“一是我们的经济机构因我们的贸易逆差而担忧;二是我们的政治部门在催促日本要对亚洲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乃至安全负起更多责任。”[10,p431]为解决财政问题,尼克松政府在军事上全面收缩,退出越战,压缩政府开支。面对日益严重的收支压力,1971年8月15日,美国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197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日本以它令人敬畏的民族意志力,在两年内,就使这个90%的石油要靠进口的国家,摆脱了收支亏空而恢复了结余”。以1973年经济危机为转折点,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的的阶段,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一枝独秀,呈现出中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实际增长率,1974年为负0.2%,1975年为2.5%,1976至1980年期间为5.1%[4,p1102-1103]。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从1969年至1978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7.6%。1971年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而居世界第二位,1981年超过西德居世界第一位[4,p1104]。对美贸易顺差,1976年为38.8亿美元,1977年为73.2亿美元,1978年为101.2亿美元[9,p379]。进入80年代后,对美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1980年为99.24亿美元,1984年达335.6亿美元,1985年为461.52亿美元,1986年更高达550.29亿美元[8,p155]。1989年,日本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等于西欧三国(德、英、法)之和,相当于美国的60%[4,p1185]。
正是由于美日经济差距的急剧缩小,使得美国不得不再次调整对日经济政策,然而这次日本的地位已由原来的被动、不对等转变为对等协商。
1970年发生的第一次日美纺织品摩擦正式揭开了日美经济战的序幕,致使美国不得不正视这个由自己亲手保护、扶植起来的强大竞争对手。同时,日本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出于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开始对一些国际事件作出与美国不同的反应。在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中,日本第一次在对外政策上不听美国制止而采取自主行动,表现出“只要是为了日本自身的存在和利益,做什么事情也在所不辞”的气概。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内,日本以经济强国为基点,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在美苏冷战格局下,继续依靠美国的支持依然是日本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日本经济的增长,美国在对日经济政策调整中的主导地位却不复存在了。在美日经济关系中,逐渐凸显出美国以政治让步换取日本经济让步的趋势。其突出表现在1983年后被称为“商品加金融之战”的第三次美日经济摩擦中。为尽快解决此次摩擦,美国里根总统于当年11月亲自访问日本,主动向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开放金融市场、调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以及日元的国际化等要求。这次摩擦的协商结果并不重要,但突显出的趋势值得注意,里根总统提出的“开放金融市场、调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以及日元的国际化等要求”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此时的日本也正在积极谋求与其相匹配的政治大国地位。中曾根康弘在执政期间提出了被称为“中曾根主义”的新外交理念,其主要支柱是“为建立保障整个西方的安全的体系进行合作”,“为世界经济重新取得活力作出贡献”,“为建立南北关系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9,p548]。在对美关系上,中曾根政府也开始强调承担与日美两国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从全球角度重新评价日美合作,扩大日美同盟的行动范围,提高日本的国际影响。
造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日经济关系中出现美国以政治让步换取经济利益而日本以经济让步换政治利益趋势的根本原因只有一点,就是美日经济力量的变化。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早在经济初步复兴时期的“安保运动”上就有所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康弘立足日本自身经济实力又提出“战后政治总结算”。这一阶段日本各届政府都力求日本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然而在两极格局下,日本又不得不依赖美国。同期的美国,经济实力下降,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始终面临着财政困扰,加上日本当时又是美国的最大贸易国,日本的对美经济态度又直接影响美国对日出口,为此针对日本谋求政治利益的现实,美国采取“以政治让步换取经济利益”的政策简直是“无本万利”。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纵观1945-1991年美日经济关系,不难看出,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始终围绕着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而转换。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说:“我们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执行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同时又不至于同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敌手的国家搞得关系日益紧张。”[10,p452-453]日美经济关系也是时而缓和时而紧张。
在不同的时期,美国根据自身不同需要和美日实力对比的变化不断调整对日经济政策。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制裁政策以及其后的对日扶植政策,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维持对苏势力均衡,而第三次调整,经济因素逐渐上升,这与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下降、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美日经济差距的缩小有着直接关系。在这场美日对弈中,日本毫无疑问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它首先利用美国不同阶段对其不同的需求,逐步使得经济恢复并高速发展,最终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宝座,其后以经济利益为筹码,进一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以经济让步换取政治利益。关于这一方法,日本不仅用在对美贸易谈判上,对东亚、东南亚各国也是如法炮制,积极推进“日元外交”,缓和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地区影响。如,中曾根政府于1983年向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提供1 999.1亿日元的贷款;1984-1990年向中国提供4 700亿日元的第二批长期低息贷款。为进一步加强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竹下政府也宣布于1987-1990年三年间,将在通常的双边资金合作基础上,提供不低于20亿美元的“东盟——日本开发资金”。自1970年至2003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援助一直占到日本对外援助总额的50%以上。2012年日本又宣布自2013年度起对湄公河流域5国提供为期3年、总计约6 000亿日元政府开发援助,同时免除缅甸的37亿美元债务。
[1] 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日本外務省特別資料部.日本占領及び管理重要文書集(第1巻)[Z].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49:92.
[3] 都留重人.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 朝尾直弘,等.岩波講座日本歷史(巻22)[M].東京:岩波書店,1977:340.
[6] 秦郁彦,袖井林二郎.日本占领秘史(下巻)[M].東京:朝日新闻社,1977:34-35.
[7] 宫泽喜一.东京——华盛顿会谈秘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8] 潘锐.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9] 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10]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一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The Changes of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from 1945 to 1991
YAO Zi-ru1, LI Tian-le2
(1.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was occupi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world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to Japan constantly changed by the influence of its own interests. It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anc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It summarizes the rule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economic relations from 1945 to 1991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policy.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changes of economics policies;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K153
A
1009-9115(2014)03-0096-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3.025
2013-09-05
姚自茹(1988-),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