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困难企业化解面临形势、关注重点与工作建议

2014-02-03 17:53:01戴以村余小艳曹达
浙江经济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困难企业发展

戴以村余小艳曹达

困难企业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化解,将会给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增加风险。要通过抓好重大产业项目、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等途径来减少困难企业的形成;要把化解困难企业的工作前移、积极作为,努力降低化解成本;要完善银企共生发展新机制,强化银行对企业发展的责任

去年以来,浙江各地陆续出现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夏宝龙书记对“和讯网”报道温州“僵尸企业”作了批示,今年省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为此,省发改委主要领导召集有关同志专题研究困难企业的化解工作。此前,省发改委赴温州、萧山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联合省经信委对重点困难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化解困难企业面临的形势,梳理了需关注的重点方面,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当前面临的形势与各地开展的工作

(一)困难企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困难企业面临蔓延扩大趋势。去年5月24日,“和讯网”以《温州僵局:僵尸企业数不胜数产业转型艰难》报道了温州困难企业面临危局的情况;今年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宁波奉化祺瑞织造公司,通过联保方式向十多家银行和民间借款达8000万元,跑路后牵连了16家联保的中小企业。根据省发改委联合省经信委调查摸底的情况:从地区看,温州乐清、龙湾,杭州萧山、绍兴、宁波、台州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连续出现了一批企业陷入困境,如绍兴市亏损一年以上、资产负债率高于85%的规上工业企业有167家;同时,金华、丽水、嘉兴、湖州、衢州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困难企业。从行业看,全省调查了解到的510家重点困难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174家)、纺织(44家)、电气机械(44家)、金属制品(39家)等传统工业行业,也涉及到电子设备、光伏以及服务业的零售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此外,今年1-2月全省监测到出现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企业127家,同比增加38家。从上述情况分析,困难企业有蔓延扩大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妥善化解,将会给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增加风险。

困难企业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是影响企业发展信心。据反映,各地均有部分困难企业负责人四处求救,个别企业负责人“跑路”不归,这些情况放大了恐慌心理,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信心。如当时温州东方造船集团负责人跑路的消息,直接导致了温台民资撤离造船业。二是影响资源优化配置。据调查,各地关注的重点困难企业510家,涉及用地约2.1万亩。困难企业由于转型难,一时也无法退出,降低了占用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三是影响发展环境。据省银监会数据,截至3月底,不良贷款余额1296亿元,较年初增加9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91%,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形成大都由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引发,具有明显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特征。部分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重点地区,以及困难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被金融机构列为重点监管,业务审批受到限制,影响了浙江发展环境。

与宏观经济、社会风险等因素交织,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宏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大。今年以来,浙江工业、投资、出口增速明显回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加大。困难企业受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宏观经济,拖累宏观经济下行。如萧山化纤行业的多家企业陷入困境,引发的劳资纠纷、借贷纠纷、经营纠纷,与资金链引发的金融风险、房地产潜在风险交织叠加,大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各地困难企业化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浙江各地陆续出现困难企业的情况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地针对化解困难企业的主要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一批困难企业通过化解走出困境。乐清的中国精益电器集团等一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企业,在政府、银行等有关单位的努力协调下,已经重新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温州海鹤药业等一批困难企业通过加快盘活资产、剥离不良资产,正在努力转型;浙江长江能源发展公司、萧山中力公司等困难企业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申请司法破产途径退出,稳定了企业职工。二是困难企业正在重拾转型升级的信心。从调研和各地反馈的情况看,温州、诸暨等地的一批困难企业认为,政府积极化解的工作举措使企业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企业信心正在逐步恢复。三是化解困难企业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诸暨市等地出台了化解困难企业的综合性政策,温州市、萧山区等地出台了化解资金链担保链的专项政策,同时,各地出台的加快产业发展升级政策把化解困难企业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四是化解困难企业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大部分市、县建立了化解工作机制,部分市、县建立应急融资机制、资产处置机制和互助救助资金机制;温州市等地在化解实践中建立了银企协商、部门协调、司法调解、依法处置等“四步工作法”,在化解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困难企业形成过程普遍存在“三个过度”

从调研的部分困难企业来分析,企业从正常发展步入困难企业,普遍存在三个“过度”。一是对资金筹措过度依赖间接融资。2013年,浙江规上企业36900家,但上市企业只有252家、发行债券企业49家,这说明了企业通过股市、债券等直接融资较少。由于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门槛较高,间接融资是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实际中,一些企业投资发展所需的资金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实力不匹配的间接融资,形成了对借贷的过度依赖,致使陷入困境。如海鹤集团,自身资产只有4亿元左右,却进行了高达十几亿规模的借贷,使得主业经营较好的企业由于资金压力过大申请破产重组。二是小微企业向金融单位融资过度困难。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议价能力不强、手段单一、风险较大,融资难度更大。据全省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今年一季度41.7%的中小企业反映,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实际利率比基准利率上浮了1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并且获得融资审批难度大。这迫使小微企业通过高利贷方式进行民间融资,不但大幅提高融资成本,也大幅增加了企业风险,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对发展提升传统产业过度追求产能规模。通过扩大产能规模已是传统制造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产品竞争力的要求合理确定,如果过度追求产能扩大,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如恒达集团,2004年、2005年已是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前十强企业,先后在安徽、北方地区成立分公司,不断扩大产能规模,随着国内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发展步履艰难。

(二)部分企业跨领域投资带来了“三个拖累”

在经济形势好时,企业资金充裕、市场形势好,对跨领域投资比较乐观;金融单位融资政策宽松,也助推了部分企业跨领域投资步伐过大。随着经济波动变化,银根收紧,后续资金跟不上,市场大大低于预期,部分企业的跨领域投资成为包袱,拖累了主体企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拖累”:一是部分企业跨领域投资新兴产业把握不够准确带来的拖累。一些制造业企业对投资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投资规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走势等方面把握不够准确,对风险和困难预计不够到位,导致投资失误,拖累了主体企业健康发展。如温州信泰集团,在眼镜主业平稳发展时,投资十多亿元先后建立4家光伏制造企业,随着市场变化、后续投资跟不上、不能及时产生效益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光伏产业成为大包袱,几年之内拖垮了主体企业。二是部分企业跨领域投资房地产带来的拖累。房地产在前几年形势好的时候,投资回收快、收益高,投资房地产对制造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作用。随着近年房地产形势变化,房地产不但收益低于预期,还需抽调大量资金投入,对制造业企业的拖累也日益明显,甚至拖垮了一些制造企业。如萧山龙达集团受房地产项目影响,聚酯、化纤等主业受到很大拖累,目前集团正深陷资金困难,企业资产正在处置中。三是省外投资的企业、项目陷入困难对省内企业带来的拖累。近几年来,部分企业投资扩张较快,纷纷到省外进行大量投资,省外项目没有及时发挥效益或后续资金跟不上,拖累了整个企业集团发生资金困难,导致陷入困境。如萧山永泰纺织、中信钢构由于省外投资项目陷入资金困难,拖累了整个企业。

(三)困难企业化解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银行抽贷造成骨牌效应。企业一旦陷入困难,银行往往会采取抽贷方式保证自身资金安全;一家银行抽贷时,相关金融机构也跟进抽贷;当遇到困难的贷款企业的资金不足以还贷时,银行还将继续向担保企业抽贷。银行抽贷“三步曲”,使得区域内一家有规模的企业遇到困难拖累一批企业,导致骨牌效应。如永嘉的犀牛鞋业陷入困境,就牵连了12家互保企业,互保企业又波及了更多的关联企业,波浪式风险扩大也殃及银行。二是较大规模的资金和项目外流已成为化解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资金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一个区域的大规模资金外流、项目外流,既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以永嘉阀门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永嘉县超过100家的阀门企业由于发展空间限制等因素,外迁或到上海、江苏等地投资项目,产值超过200亿元。据初步统计,浙江省近几年外流资金累计约为2万亿元,部分企业在浙江贷款、筹资,而去外省投资,减少了浙江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浙江有竞争力的项目外流制约了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也已成为部分地区产业“空心化”的直接原因,不但增加困难企业的数量,也增加化解困难企业的难度。三是企业重组政策不配套给化解工作增加了难度。企业普遍反映,重组企业资产转让、股权变更、资产盘活等方面成本较高,企业重组用电、用水、经营许可等方面的手续比较繁琐,给破产企业重组增加了难度。

工作建议

(一)在源头上,要通过抓好重大产业项目、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等途径来减少困难企业的形成

困难企业形成过程存在“三个过度”,根本原因是缺少优质大项目、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优化民营企业股权结构,谋划好一批优质好项目,是减少困难企业的根本途径。一是谋划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通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带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素质和实力,减少困难企业的形成。二是探索建立民营企业股权优化示范企业。省及各地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上规模民营企业,支持引导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引导企业合理增加技术、管理在股权结构中的比例,改善企业利益分配模式,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四是积极引进外来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企业,激发本地企业主动改善股权结构的积极性。

(二)在时机上,要把化解困难企业的工作前移、积极作为,努力降低化解成本

困难企业是由于市场与发展环境变化、投资决策失误、资金困难等因素,逐步发展形成的,一般要经历起始、全面困难、破产退出三个阶段,在起始阶段介入救助成本最少、危害最少、效果最好。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前移工作关口,主动积极作为。一是要重点关注跨越式发展的大企业,既要给予支持,加快企业发展,也要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对开始出现困难的企业,要及时掌握信息,加强协调、及时处置,使企业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三是对已出现全面困难的企业,要果断出手化解,防止问题蔓延扩大。四是对于申请破产的企业,要加快破产重组,解决债权债务问题,稳定社会情绪。

(三)在融资上,要完善银企共生发展新机制,强化银行对企业发展的责任

银行与企业在提供贷款、承担风险方面的不平等关系,是困难企业化解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银企本是一对利益共同体,应在互利共赢的框架内,探索完善银企共生发展新机制。一是建立银企协商机制。通过双方协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困难企业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抽贷、压贷现象。二是建立银行间统筹协调机制。建议由银监局牵头,区域内的银行参与,建立起银行间信息互通和统筹机制,在事前设立多头过度授信的防火墙。三是建立阻断资金链风险传导机制。对于重点困难企业、担保链复杂的困难企业,要摸清链条关系,及时割断传导链,防止骨牌效应。四是建立金融创新风险控制机制。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鼓励金融创新,更要制定规则,加强监管,强化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

(四)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化解困难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兼并重组,加快破产企业退出

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出台针对性强、含有“真金白银”的政策,切实引导、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一是完善破产重组企业资产转让、股权变更、资产盘活、债务偿还等方面的政策,降低重组企业的成本。二是简化破产重组企业合并用水、用电和排污许可、经营许可等方面的手续。三是对破产重组后企业符合国家专项项目申报、省里转型升级专项、科技专项条件的,给予优先安排。四是各地对影响较大的重点困难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加大帮扶化解力度,重点突破。

(五)在发展环境上,要着力留住好项目、吸引浙商回归,把“根”扎在浙江

针对浙江资金、项目外流现象,既要正确认识,也要积极应对。一是打造最优发展环境。重点理好政府“权力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努力打造全国审批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最优的环境和服务留住、吸引项目。二是从产业链角度出发,把企业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附加值高的产业环节留在省内发展,把“根”留住。通过企企联盟、产业链整合,吸引浙商大项目回归。三是支持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走出去发展。支持浙江企业充分利用省外原料、市场资源等优势,增强浙江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升级。四是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本省贷款优先支持本区域产业升级、项目建设的机制,通过加大对本地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带动困难企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困难企业发展
困难中遇见团队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困难我不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选择困难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