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生态化体育健身保障体系的建构

2014-02-03 17:08:12朱海莲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群体生态

朱海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关怀与行动支持。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八大的“支持”,保证了特殊教育政策的可持续性,预示了科学发展特殊教育的路径,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思路更清晰。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生态化体育健身保障体系也应紧紧跟上。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特殊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底线。然而在广大高校中存在的这个特殊学生群体(包括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受教学生)在体育健身方面能够获得怎样的保障,如何才能保障他们的体育学习公平?这是影响和谐健康校园的因素之一,值得我们共同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纳教育思想认为,如果特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方面有困难,这障碍不是来自特殊学生本身,而是来自政策法规、教育资源及支持保障体系等不完善造成的。针对特殊学生的个体性、多样性、类别化的特殊需求,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者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学生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因此,在党和政府及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生存与权益保障的前提下,研究并建构特殊学生的健身保障和服务体系框架,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健身支持,保障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能够得到更完善的服务、帮助,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家相关部门网站,按主题词“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健身、支持服务”,检索到2005-2013年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一百余篇,对其中30余篇文献进行综合重点梳理、归纳,获得理论支持。

2.2 座谈访问法

通过对部分高校体育专家、主任的访谈,调研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健身的制约因素,以高校“和谐生态体育”为主线,调查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在政策支持、体育教育的组织、支持保障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3 逻辑分析法

从和谐健康校园的视角反思高校特殊学生生态化体育保障机制的实施路径。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锻炼现状审视

特殊学生的生活需要指导、帮助,特殊学生体育锻炼更需要指导和帮助。走访部分高校,目前大部分高校特殊学生参与健身动机强烈,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会起到积极影响。事实上,高校特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不高,调查还发现:有相当部分特殊学生从未参加过或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制约的因素除生理因素外,主要是缺少专门的健康指导教师和场地器材设施及体育服务等社会因素。而且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中,聋哑学生的参与比例高于肢残等其它类别的特殊学生,这充分说明高校有关部门对特殊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支持工作力度尚需加强,今后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健身锻炼上,增加高校特殊学生的体育人口,使更多高校的特殊学生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幸福。

3.2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健身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学校,特殊学生群体参与体育健身锻炼需要学校领导、教师、普通学生的共同支持才能落到实处。影响高校特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认识、相关政策、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以及特殊学生自身原因等等。

3.2.1 社会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公开对待歧视特殊学生已经变得不再像过去一样明显,但在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对特殊学生的隐性歧视态度。目前我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把他们作为一个需要施以援手的弱势群体来同情。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责任意识。意识不到弱者有向政府和社会获取支持的权利。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大学的体育系统中,领导层更关注的是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群体训练是否正常?校外的比赛成绩是否靠前?毕竟代表的是一所高校的整体工作水平和业绩。特殊学生的教学、训练、竞赛无论在哪一所高校都不会是主流群体,他们的体育需求常常被忽视。

3.2.2 特殊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缺失。特殊体育教育的立法以及相关政策的确立对保障特殊学生共享体育运动的权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完善的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如美国其著名的特殊体育法规就是“零拒绝”、“最少限制环境”等,日本在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支持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虽然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例如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新)纲要》中就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的规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但具体落实到高校特殊学生人群,政策的导向性不够明显,政策的约束力不够大。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学校教学大纲中虽然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显得力不从心,安排随意。部分高校体育部主任认为:特殊学生数量少并散布在整个校园,要把他们集中起来组班健身难度较大,大纲上设置特殊体育课程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特殊学生的体育健身无法正常运作,缺乏特殊体育教育配套的问责制度,表现出政策执行上的盲区和行动上的漠然。

3.2.3 特殊体育课程建设滞后。目前,高校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有单设特殊体育班、随班就读和免修体育3种形式,其中以单设特殊体育班最为普遍。但进一步调查,许多高校根本没有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特殊性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平衡,加上特殊学生人数偏少,特殊体育课程常常处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地位。他们的正常健身需求常常被忽略。比如《特殊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安排随意,加上学生参加特殊体育班的原因各异,又没有适合各特殊学生的运动套餐,教学评价又受限制等等。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严重滞后决定了特殊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定路途坎坷,不可避免会影响和谐健康校园的建立。

3.2.4 体育健身服务机制薄弱。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而高校特殊学生本身又是一个分散在全校的弱势群体。因此我国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健身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的特殊学生的保障支持机制不够健全。如何保障由于各方面原因受到限制的特殊学生能够顺利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提高他们在高校乃至社会中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高校教育机构匮乏,专业师资数量及质量严重不足,特殊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未形成,更缺乏特殊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健身网,一些愿意为特殊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志愿者因缺乏专业培训而出现服务与需求不对应,出现体育活动持续性差等问题是限制特殊学生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瓶颈。高校行政部门亟需加大支持力度以适应新时期特殊学生在校的健身需求。

3.2.5 特殊学生的自卑心理。由于特殊学生生理、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加上高校对特殊学生健身支持机制的薄弱,多数特殊学生的体育健身处于不积极或被动的状态。特殊学生对个人特殊身体的接受程度、对克服障碍的态度和勇气、对健身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沟通处理,特别是对自我观念及自我悦纳的状态、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和参加锻炼的持续性上都会有所反应。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畏缩、逃避甚至会自暴自弃。

综上所述,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参与是建设和谐健康校园中难度最大、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因此,推动特殊学生体育锻炼的生态支持应引起各高校的充分重视。

4 高校特殊学生生态化健身保障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健身的薄弱环节,基于高等教育的全面性、公平性生态理论,下面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我国高校特殊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生态模式把特殊学生的“特殊性”理解为学生极其复杂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生成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加大行政、体育资源、体育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一个整合的动态网络系统。

4.1 特殊学生体育健身的行政支持——生态体育保障体系的先导

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位受教学生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包括提供教育支持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教育资源的保障;保障制定与实施特殊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的支持的细则,并实施过程监控;同时对特殊学生体育健身成效进行评价,保证相关制度的实施。随着和谐健康校园的日益推进,我们期待人性化的特殊体育教育政策法规出台,让大学校园的特殊体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我们致力要努力的目标。

4.2 特殊学生体育教育资源支持——生态体育保障体系的主导

特殊体育教育的宗旨是要理解和接纳因身体原因导致的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并通过各种体育教育途经,引导学生以减少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原则。因此,营造支持、关怀、合作的学习环境,使特殊学生同样享受高质量的体育学习,就是特殊体育教育资源支持要承担的任务。包括: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体育教师的培训;有爱心的同学、朋友支援服务团队的组建;特殊运动场馆、特殊体育健身器材等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

4.3 特殊学生体育健身的技术服务支持——生态体育保障体系的主体

在特殊学生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干预过程中,针对特殊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指导,在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主体维护作用。目前,各高校特殊教学支持方面相对匮乏,要想把特殊学生的体育健身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及时、快速、有效地解决特殊学生在体育健身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显得如此之重要。因此,建立多渠道的培养、培训体系恐怕是缓解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一个有效途经,建议在体育师范院校内设立培训机构,提供给特殊教师各种各样的教学支援,以便他们在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获得更多的协助。

4.4 特殊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生态体育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

高校特殊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或家庭,社区、家庭的协作支持是特殊学生健身向生态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要建立家庭、社区、学校相互学习的渠道,积极争取权利,做好家校合作,营造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实现资源互补,确实为特殊学生排忧解难。家庭、社区协作支持是生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

4.5 体育健身自我支持——生态体育保障体系的最高目标

体育健身对身体练习的要求使特殊学生的特殊性凸显出来。体育健身的实施,等于必须直面自身的障碍缺陷,这种体验对健身本人来说是痛苦的。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特殊性并接受这个事实,对特殊学生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鼓励自我支持、挖掘自我潜能、超越自我不完美,悦纳自己,找寻自己的闪光点,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自我支持也是整个健身支持系统中的最高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个生态保障体系共同努力,创设优良环境、激发特殊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为适应社会减轻障碍,甚至消除障碍。

5 结 论

目前,影响我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参与体育健身深层原因在于社会认识出现偏差、政策法规等特殊学生体育需求的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因此,特殊学生要享受“幸福体育”的发展目标,与生态化体育健身保障系统的建立分不开。只有特殊学生体育健身支持保障体系与相关各机构、各行业协调发展,完善形成良性生态支持网络,才能为特殊学生达到体育健身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打下夯实基础。。

[1] 李斌. “有一流教育,才能成为一流国家”——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一[EB/OL] . http://www.xinhuanet.com/2006-11-22.

[2] 于素红,朱缓缓.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12(8):3-8.

[3] 孟万全.关注每个人的特殊需要 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指数—2012新年贺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2002.

[5]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1):41-50.

[6] 邓猛,景时.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9)4-7.

[7] 朱海莲.加强高职院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体育教育生态[J].扬州大学学报,2007,11(4):49-51.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群体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