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栋,蒋健保,朱双双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描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 。2005年12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
根据国务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本文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具有非物质性、不可再生性、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蹴鞠作为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称为“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圆”、“蹴球”、“踢圆”、“筑球”等,“蹋”和“蹴”都是踢的意思,“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蹴鞠发源于我国古代淄博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对世界足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2.2.1 诞生于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而在齐国故都临淄,蹴鞠(为足球)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2.2.2 发展于秦汉。我国古代蹴鞠诞生于春秋战国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慢慢发展。到了秦统一六国后,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筑长城、修宫殿、造陵墓,大肆收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流离失所,蹴鞠活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蹴鞠活动又复兴起,一度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得到广泛展开,也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在战国时期,蹴鞠活动仅仅是城市下层人民娱乐活动,而到了西汉初年,蹴鞠活动也被贵族阶级所喜爱。可见,西汉时期的蹴鞠活动更为扩大了。
2.2.3 繁荣于唐宋。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蹴鞠制作工艺的改进,蹴鞠到了唐宋时期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代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蹴鞠活动无论是多样性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主体的广泛性都表现出繁荣的气象,特别是统治者和官僚贵族对踢球的喜爱以及像寒食节那样岁时节令体育活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民间蹴鞠有了更广泛的发展。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游乐风气的盛行,蹴鞠的比赛形式由直接对抗到间接对抗,出现了“白打”和专门的赛事组织团体“齐云社”,不断促进了市民的蹴鞠活动,而蹴鞠活动作为一种集娱乐、健身、军事为一体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唐宋时期蹴鞠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2.2.4 衰落于元明清。当蹴鞠发展到了元代,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因此,娱乐性已大大缩小,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表演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到了明朝时期,当局统治者下令禁止军人踢球,但是,这一行为没有改变蹴鞠的娱乐性质。正是在这一时期,满族人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因此,就出现了“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随着蒙古族统治时代的到来,以及程朱理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故曾经在汉族民众中广为流行的蹴鞠活动,也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到了明清时期,蹴鞠逐渐沦落为社会中妓女帮闲等人的消遣活动,有时竟然和赌博淫乐联系在一起,故受到了当时人们广泛抵制。自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禁止、其他新兴体育活动出现以及蹴鞠社会实用功能的衰弱等,我国传统的蹴鞠活动逐渐被现代足球所取代。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蹴鞠的兴衰发展也是如此。纵观我国古代蹴鞠,自诞生战国以来,期间经历了发展(秦汉)、繁荣(唐宋)和衰亡(元明清)阶段,大约历经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蹴鞠运动作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曾对各个朝代人们的健身娱乐以及日常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流传甚广、备受人们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最终在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中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3.1.1 政治因素。蹴鞠活动不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的产物,也不足以影响当时民众的思想行为,但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可以为一项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蹴鞠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蹴鞠自身内涵、比赛形式、功能价值等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果蹴鞠的发展受到当时统治阶级赞许或推广,其必然要有利于蹴鞠的发展和技术改善,例如:汉代统治阶级对蹴鞠的喜好与支持,及“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蹴鞠在汉代迅速普及,蹴鞠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鞠客和专门的蹴鞠比赛场地鞠城、比赛配乐鞠歌及较为完整的比赛规则等;当蹴鞠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或违背阶级利益时,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甚至违背阶级的利益,其发展一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元代,由于蹴鞠时代发展的滞后,社会价值消逝,此时蹴鞠已不利于统治阶级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巩固,蹴鞠不再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蹴鞠活动主要在民间开展、流传。至明清时期,蹴鞠艺人的社会地位已十分低下,史料记载,明宣宗时期有一军卒,甚至因蹴鞠技术的出色,而被强行阉割,成为内侍。随着明清时期蹴鞠活动被统治阶级的明令禁止,及清朝民族压迫政策的实施,蹴鞠发展越发艰难。因此,政治环境对蹴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1.2 经济因素。经济的繁荣可以为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蹴鞠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蹴鞠发展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的支撑,蹴鞠在经济实力雄厚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诞生,在经济高度繁荣的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并在经济及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清朝末期消亡。生产力和经济的迅速繁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也促进蹴鞠活动的迅速发展,反之亦然。同时蹴鞠艺人的经济投入与收入的多寡、蹴鞠参与者经济水平和经济层次等也是影响蹴鞠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代鞠客的出现无疑推动了蹴鞠在汉代的发展,唐朝时期蹴鞠技术高超者多受到较高的礼遇,宋朝时期随着蹴鞠比赛形式的革新、技术难度的增加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等原因,蹴鞠艺人收入十分丰厚,加之宋朝经济发展相对繁荣,蹴鞠参与者、学习者较多。到了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列强入侵、经济衰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蹴鞠自身功能的衰落等原因,蹴鞠渐渐被广大民众所遗忘。
3.1.3 文化因素。文化氛围也会影响体育活动发展与否,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即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孔子寄德育与体育中,以体育推动道德的进步,但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异变思想“静以修身”养生观,以及“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泛滥,至宋朝时,已与孔子时期儒家文化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百姓参与蹴鞠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明清时期由于“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古代缴鞠的衰亡进程。明清时期在“存天理、灭人欲”、“立静恶动”、“中庸”、“重文轻武”、“中和”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文弱之风日趋严重,这与体育发展完全背道而驰,以至于当时人们普遍视体育活动为“玩物丧志”、“有辱门风”之举,故蹴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开始沦落为妓女赌徒、市井闲人以及纵给子弟们的消遣赌博活动,这与体育健身娱乐的积极作用完全相反,故那时蹴鞠活动开展的社会空间急剧缩小,并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3.2.1 功能价值衰退。我国古代蹴鞠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功能功能价值也有所不同,表现在: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出于捕猎的生存需要,则创造发明了石球以供投掷所用;汉代由于军事训练所需,蹴鞠活动被广泛用于军事练武训练;唐代由于娱乐和军事的多种需求,则有了军事训练、白打和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宋代市民阶层娱乐思想的产生,则导致了蹴鞠由竞技性向娱乐表演性的转变;到明清时期,随着其它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起,蹴鞠社会实用功能的衰退,最终使其走向了衰亡。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主体的变化体现当时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唐代女子蹴鞠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在鲜卑思想的影响下,女子社会地位的提升;元代男女同场蹴鞠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在蒙古族统治下,先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有所突破;明代在妓女帮闲中开展的蹴鞠必将受到人们的抵制;清代仅剩下儿童玩乐的蹴鞠必将其它体育项目的兴起而走向衰亡。
3.2.2 自身技艺演变。随着时代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蹴鞠的活动形式与其实用性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蹴鞠的活动形式由汉代竞争性极强的军事练兵体育项目,向娱乐表演性体育项目。转变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蹴鞠运动开始由竞技对抗向单纯的娱乐表演化方向转变,等到了元、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和赌博淫乐联系在一起,变为他娱性项目。因此随着蹴鞠性质的逐渐改变,其活动主体也相应地从先前的军队、民间市民逐渐发展到唐宋鼎盛时期,上到皇帝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参与的体育项目,以及后来到了明清时竟沦落为妓女帮闲、儿童的娱乐表演项目。其形式则先后由双球门直接对抗到单球门的间接对抗,以及到后来不用球门的白打形式的蹴鞠等等。种种变换都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蹴鞠逐渐失去其开展的社会基础,脱离了滋养其成长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空间,它的存在早已不在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必将面临衰亡的命运。
新兴体育活动和项目的冲击。清代满族人入主了中原后, 蹴鞠虽然被满族人运用到了滑冰当中而发明了“冰上蹴鞠”。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他们多喜欢射箭、骑马、围猎、摔跤、滑冰等本民族的体育活动。同时,他们大力提倡本民族的体育运动,更加速了蹴鞠走向消亡。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需在牢牢把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外兼修、内涵丰富、历史文化渊源的特点基础上,以史为镜,以实为鉴,吸取古代蹴鞠兴衰的经验教训,正视时代的发展,科学规范、凝练升华自身内涵,重视其活动形式的发展,使得更具科学性、趣味性、规范性,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大众对体育文化需求。
内涵是蹴鞠自身特色、特点及吸引力、感召力的根本,是蹴鞠发展的灵魂,也是决定蹴鞠流传发展的关键。内涵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鞠的发展,其内涵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样至关重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灵魂,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等内涵的重视,以及马拉松比赛超越赛事本身所体现出的综合的对人文精神、意志的激励,都可以诠释内涵的发展对体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渊源,注重内在的修养,讲求礼数、和谐、养生,这些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最大的特点和亮点,是我国民众精神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想象力的体现,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因此,要牢牢把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外兼修的特点,利用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比西方竞技体育拥有更丰富内涵的优势,注重基本概念的研究,完善自身理论框架,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争在现代社会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蹴鞠的发展形式,要根据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发展变化,做出适时调整,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吸引民众的参与。活动形式的古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特色的外在表现,但并不是不发展的理由,单调、简单的古老形式也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现代体育项目在我国普及化越来越广的今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需要更加积极地、与时俱进地发展,需要更多的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公平性、规范性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活动形式,包括规则要求、活动内容等,不断提升自身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力。
注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更具科学性、健康性、服务性,更能积极、充分的表现活动内容、目的和自身文化内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方面的发展、研究,相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是很落后的,更远远落后于西方竞技体育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阻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形式积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形式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动作的发展需更加科学、更加快速,需更加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论证、研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发展,要加大科研力度,提升科研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健康性、现代性、服务性,更能积极、充分地表现活动内容和自身文化内涵。
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大力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其一定会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文化、心理、思维等的制约,精华与糟粕并存。如同蹴鞠在各时期的发展一样,他只不过代表了过去一段时间中,该民族中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状况,民族传统体育不是古老流传的瓷器,不能靠简单的收藏和摆设升值,“原汁原味”民族传统体育不可能满足现代民众的体育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内容或比赛形式上进行适当的创新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虽然蹴鞠的消逝并不代表该项目永久的消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是从消逝中重新发展起来,并成为现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及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要求我们,需要我们借鉴蹴鞠兴衰的历史,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通过社区体育、学校教育及民族节庆日、信息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与措施,有效推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的支持保障下,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得以实现。
纵观我国古代蹴鞠发展史,在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期间历经了从战国到明清等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最终衰落了下来。蹴鞠的兴衰发展取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影响蹴鞠发展重要原因。而蹴鞠自身内涵、功能价值、比赛形式、技术规则以及参与者社会阶层等因素是影响蹴鞠能否流传后世的关键。
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发展不是对古代传统体育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单纯皈依,而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有价值的内容使得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其有益功能,实现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的引领下不断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发展。
[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3] 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
[5] 郭怡.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树军.蹴鞠源考[J].体育学刊,2009(11).
[7] 王俊奇.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
[8] 黄金容.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看蹴鞠的演变[J].古典文学漫步,2010(10).
[9] 翁士勋.《蹴鞠谱》是一部明朝人汇编性的著作[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10] 杨林,刘少英.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探究—兼谈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11] 梁启超.儒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 张英基.齐文化与蹴鞠运动—足球发源于中国,中国蹴鞠在齐都[J].管子学刊,2004(3).
[13] 张永军,张树军,等.世界足球起源研究—临淄蹴鞠发展及其传播推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
[14] 刘鹏.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10).
[15] 王祥.圆社与蹴鞠运动衰亡[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16] 钱文军.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