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4-02-03 17:08:12欢,张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贺龙普及体育运动

刘 欢,张 霖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贺龙一直非常关注体育事业。抗战时期贺龙就多次号召部队开展体育训练,建国后长期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奠基人[1]”。通过挖掘、归纳贺龙的讲话和文章可以发现,贺龙多次探讨了体育运动中“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普及与提高”辩证统一的观点成为贯穿贺龙体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时至今日,如何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关系的问题依然是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的现实课题。虽然现在学术界存有两者“相对独立”的主张,贺龙对“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探索的价值仍然历久弥珍。

1 “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形成

1.1 开始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早在幼年时期,贺龙就开始学拳。1904年8岁时因父亲被抓,“从此幼年的贺龙更酷爱武术,拜族叔贺士远为师,学会不少本领[2]”。贺龙将其对武术和体育的热爱带到了革命的环境中。在1940年颁布的《体育训令》中,贺龙第一次阐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体育运动应当“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3]”,由此开始了普及——提高——再普及的体育思想萌芽。但是,此时贺龙更多地是立足于体育运动在部队中的普及:贺龙在1937年8月6日《新中华报》、1940年5月29日“一二〇师纪念‘五卅’运动大会”以及1941年8月1日“晋西北各界在兴县召开的纪念‘八一’建军14周年大会”上的文章和讲话中三次正式提出要普遍开展部队体育运动。在贺龙看来,普及也是为了“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2]”。此时他对提高的认识比较模糊,还没有系统思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

1.2 初步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贺龙先后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等职务,开始系统思考体育运动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构筑起二者辩证统一的逻辑框架。在1953年4月27日的《在全国各大行政区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贺龙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普及与提高”辩证统一的思想:“普及和提高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有普及才能提高,提高是为了普及。所以,我们训练运动员的重要目的,就是为普及体育运动准备干部、创造条件,决不是单纯地为提高而提高[4]”。同样地,普及对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1955年1月6日贺龙在《把我国人民体育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一文中指出,“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的基础[4]”。贺龙认为,普及主要是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提高主要是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二者既分主次又互有联系。由此初步形成了“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

1.3 继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贺龙依旧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继续探索新中国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之路。1959年9月贺龙在一次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继续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4]”。然而,思想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科学性还需要有成功实践的支撑。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词》中,贺龙用数据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所取得的成绩,进而诠释了普及之于提高的意义——“在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中,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运动员,技术水平也提高很快。解放后,我国运动员创造和打破了二千八百多次全国纪录,出现了一个世界冠军。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4]”。体育思想回归体育实践,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也得以继续发展并最终形成。

2 “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内容

2.1 普及指向群众体育的常规化

“普及”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指向群众体育运动的常规化。贺龙多次强调必须要“普及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4]”。因为普及群众体育运动能够锻炼身体,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同时能加强国防力量[2]。如何普及群众体育运动?首先,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贺龙认为,宣传工作应当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和其他媒介,努力通过宣传使体育运动的思想植根于人民心中。1958年贺龙提出“要大胆地办,把《体育报》办成6亿人民的报纸[2]”。其次,逐步在中小学校中推行劳卫制。劳卫制即“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64年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的推行加快了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截至1955年1月,“在二千三百所学校中推行劳卫制预备级,参加锻炼的学生达一百一十五万九千余人[4]”。再次,培养体育干部和体育工作者。贺龙认为应该建立体育学院和业余体校,训练一批体育干部和体育工作者,以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没有一定数量的干部,体育运动的开展就一定要受到限制[2]。”最后,贺龙指出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离不开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离不开各级体委的组织建设。

2.2 提高指向竞技体育的专业化

“提高”的对象是体育赛事成绩,指向竞技体育的专业化。在贺龙看来,专业化意味着体育成绩的提高。贺龙多次对竞技体育工作提出要求——“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创造新纪录,特别是提高主要运动项目的成绩[4]”。这是因为竞技体育能够锻炼个人体质,增进体育友谊,争取个人和国家荣誉,并为群众体育运动做出示范、提供鼓舞。如何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贺龙认为根本在于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此外,他还探索了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一些具体举措。第一,举办运动会,参加体育比赛。贺龙乐于组织运动会,鼓励运动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项目。他认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经常组织各种竞赛并使之形成一种制度[4]”。第二,开展比赛项目的技术和策略研究。贺龙曾经赞扬了我国体育工作者对于乒乓球拍的技术性研究,并提出要推进相关的体育科学研究。1961年3月贺龙为中国参加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代表团成员出谋划策——对日本队“要研究,要斗智。掌握技术破他们的绝招——弧圈式上旋球[2]” 。第三,加强对运动员、运动队和教学机构的教育管理。贺龙认为,应该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培养拼搏精神、集体精神和荣誉感;加强国家队和其他运动队的管理,以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为导向调整运动队的组成人员;加强体育学院的专业体育教育,培养合格的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干部。

2.3 普及奠定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是为了更高平台上竞技体育水平的再一次提升。贺龙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提高——普及——再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提高“不是从半空中提高,而是从群众的现有基础出发,经过比赛,找出先进的,鼓起革命干劲,赶上先进的;把先进的全面推广,再找出更先进的,再赶上去[4]”。贺龙认为,运动的普及为其进一步提高作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为挑选专业体育人才准备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充分开展了群众体育运动普及工作之后,195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全国共有五千多万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部队官兵参加了这次大会的选拔,形成了一个参加体育活动的高潮[4]”。另一方面,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加快了基层体育竞赛的普及,从而为竞技体育培养了竞争意识、锻炼了技术、准备了经验。在贺龙看来,群众体育竞赛活动是在意识和技术层面培养潜在运动员的最为经济的舞台,也是连接潜在运动员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桥梁。

2.4 提高旨在推动更广泛地普及

提高是普及的方向,“体育工作首先要求普及,决不是说不要提高……没有提高,普及也就失掉了方向[4]”。贺龙认为,发展体育工作要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4]”,提高最终是为了“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推动更广泛的普及。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动会和其他专业体育赛事是交流比赛经验、展示运动魅力的最佳平台。贺龙曾多次指出,要“更好地组织竞赛活动,并通过竞赛活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4]” 。因为竞技体育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和专业性,方便群众享受体育魅力、学习运动技术,从而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运动热情,实现其普及体育运动的助推作用。第二,运动员和其他职业体育人员是普及群众体育的专业人才和中坚力量。贺龙指出,“每一个运动员,都应当成为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宣传员、组织员、指导员和体育工作者[4]”。他要求运动员退役后要投身到普及群众体育运动的伟大事业中。第三,体育研究的开展和运动技术的进步为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供了科技支持。贺龙认为,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研究水平的提高和运动规律的探索,而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方式方便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2.5 普及群众体育——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

普及与提高既相互联系,又分清主次,“普及”是主要矛盾,“提高”是次要矛盾。贺龙多次强调,“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不能动摇[2]”,要牢牢把握普及群众体育这一主要矛盾。1954年1月贺龙在一次讲话中尖锐地指出1953年的体育工作仍然偏重于运动竞赛和突击工作,明确提出1954年的体育工作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逐步地使之普及和经常化[4]”。贺龙一直将普及群众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普及群众体育,一是能增进群众健康,提高人民素质。贺龙认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人民的健康,而且可以帮助培养人民的勇敢、坚毅、机敏、纪律性等优良品质[2]”。二是能提高部队体质,打败日本侵略者。1942年9月19日,贺龙“在《解放日报》发表为‘九一’运动会题词‘体育运动军事化’[2]”。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多次号召八路军官兵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努力加强锻炼,锤炼坚强体魄,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积蓄力量。三是能锻炼群众身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人民体育对加速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对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与经济力量,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任务[2]”。贺龙认为,普及群众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群众身体,从而更有效率地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防建设。

2.6 统筹普及与提高——“既为普及,也为提高”

普及与提高既分主次,也讲究统筹兼顾。我们既要抓住“普及”这一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提高”这一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贺龙认为,“普及与提高是矛盾的统一[2]”,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体育运动向前发展。因此,在体育工作中就要“既为普及,也为提高,不能分开来看。更不能把群众体育和竞赛对立起来[4]”。之所以要做到“既为普及,也为提高”,一方面对个人来说,是为了坚持增强体质与赢得荣誉的统一。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能够实现运动员自身价值,为国家赢得荣誉。贺龙认为,要统筹兼顾增强体质与赢得荣誉。除了长期关心广大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贺龙还多次要求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为自己和祖国赢得荣誉。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创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世界纪录。贺龙非常高兴,祝贺登山队“为伟大祖国争得了很大的荣誉,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做出了光辉的贡献[2]”。另一方面对国家来说,是为了坚持推进经济国防建设与加强国际交流的统一。群众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经济和国防建设;专业体育竞赛能够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增进国际友谊与合作。贺龙关心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也致力借助体育竞赛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1955年10月,印度国家排球队访问中国并举行友谊赛,贺龙表示“希望球队对中国人民表示的深厚友谊能继续不断地加强,从而对加强亚洲国家体育界的联系和亚洲人民的团结,对巩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2]”。

3 “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3.1 “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3.1.1 理论价值和史学意义。主张以毛泽东思想武装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贺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先驱。其“普及与提高”辩证思想是在体育工作领域对毛泽东“普及与提高”文化建设方针的贯彻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一个长期基本方针,也具备了对当前我国体育工作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然而,对贺龙的这一体育思想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见。经过我们对《贺龙文选》、《贺龙年谱》等文献的挖掘,梳理了贺龙“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形成的时间脉络,厘清了贺龙对其内涵的诠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阙如。

3.1.2 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贺龙“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是对新中国体育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中国发展体育运动的原则指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群众体育有了较快发展,通过劳卫制考核的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竞技体育也迅速发展,乒乓球、登山、举重等运动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贺龙认为,新中国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3.2 “普及与提高”辩证体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3.2.1 构建普惠共享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提升体育活动的质与量、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现实诉求。贺龙强调普及群众体育,在现代社会就要构建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在体育公共服务面前均等、普惠、共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实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多中心管理服务模式,明确彼此权责界限,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范式。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客体:加快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体育资讯共享平台,细化公共体育活动和服务的宣传指导,建设公共体育安全预防服务机制。

3.2.2 研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中国运动员奥运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基本上稳定在前三甲。研究现有水平下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正如贺龙所说,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源于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此外,一方面需要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制定近期发展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我国竞技体育来说,要巩固传统优势项群,促进优势项目同群扩散,重点发展潜力项群,弥补弱势项群,展拓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舞台上的项群分布。另一方面需要汲取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借鉴职业体育发展模式,逐步推进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在于转变过于依赖政府支持的传统模式,挖掘竞技体育的广告效应和商业收益,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推动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鼓励体育消费,打造精品体育文化品牌。

3.2.3 探索以竞技体育带动大众体育的新路径。以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普及是贺龙的主张,亦应成为现代中国竞技体育的最终落脚点。相比金牌数目的增加,当前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发展相对欠缺。却不能因此定发展迅猛的竞技体育的“原罪”,也不能走向以竞技代替体育本真的歧途,而应该探索竞技体育带动大众体育的新路径。其一,通过竞技体育的“明星效应”激发社会大众的体育运动热情,营造社会业余体育运动氛围。努力让体育走出荧屏,走出舞台,走近群众,走进生活。其二,以退役运动员为主体培养专业的群众体育工作者。通过专业体育工作者科学指导群众体育运动,及时纠偏扶正,达到舒筋健骨、强身娱心的目的。

[1] 刘华清.在纪念贺龙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03-22.

[2] 李烈.贺龙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234,568,627,554,681,620,529,352,516,529,661,567.

[3] 王增明.贺龙抗战时期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3).

[4] 贺龙文选(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541,582,622,621,622,573,622,565,607,622,586,607,584,541-542,552,607.

猜你喜欢
贺龙普及体育运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8
体育运动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天文知识普及
视野(2012年2期)2012-07-26 02: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