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生,韩珠迪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德生,韩珠迪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正式提出的时间早晚不一,但它们实则“三位一体”。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内涵、逻辑关系、历史进程、理论成果等重大方面,而上述各方面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三位一体化整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
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科学内涵、逻辑关系、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原则要求、生存载体、实践路径、价值意义等重要层面。
1.科学内涵
明晰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前提。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首先必须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其内涵包括“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反映当代中国实践要求”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等基本要素,集中体现为“联系中国实际”。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走向、体现时代水平、符合时代要求、解决时代问题,用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其内涵包括“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吸收时代成果”、“解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趋势”等基本要素,集中体现为“坚持与时俱进”。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体现大众立场”、“解决大众问题”、“关注大众生活”、“注重大众参与”、“具有大众特征”和“诉诸大众实践”等基本要素,集中体现为“努力掌握群众”。
在分别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界定整体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指坚持“三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崭新境界,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不断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1]
2.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统一。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成为生动鲜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本土化,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为中国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掌握、运用,才会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将失去意义。
从学理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至关重要。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不是彼此并列、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同一主题的三个不同层面,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问题,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信仰问题。确切地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属于“核心与服务”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两种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实现三者的整体全面推进、深化协调发展。
1.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是基本重合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理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体属于同一个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把社会历史不断推向前进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从实践上讲,综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早于1938年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次之是于2007年十七大上提出来的,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最晚于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才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来的,但并不是说三者的发展历程也长短不一,事实上,三者是大体同时起步的即从建党开始的,三者的发展历程也是基本重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开始算起。
2.理论成果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造就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共同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漫长历程中,通过解决“四个重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集中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集中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的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原则性要求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原则要求。
1.基本原则
一是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认为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践相联系。邓小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出我们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马克思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和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二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找准“历史方位”,推动社会进步。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正确反映事物的固有规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入歧途和劳而无获。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三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开拓创新。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开拓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包括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等创造性发现和发明,也包括新思想新概念发展到实际成功应用即创造的某种价值之实现,还包括运用现有知识产生或形成某种有用的新事物和通过对已有事物的改进、完善、扩展和延伸获得新效益。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第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勇于创新,则民族强盛有望;固步自封,则民族没落难逃。第二,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发展。第三,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意味着生命。任何政党只要失去创新的能力,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就必然走向穷途末路。第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是理论创新,它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推动理论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2.根本要求
一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整合理论研究力量,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及时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实践为基础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二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改进学风文风。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是,必须牢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三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学科辐射功能,切实紧扣当代中国时代主题和人民群众所想所需,积极打造大众化的公共平台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加强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有效的、必须的组织保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以解决现实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和长远的科学发展战略问题为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关注民生、民心、民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四要与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大众特点和实际需求,用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与中国现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握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基本环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生存载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存载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既包括逻辑关系上的统一,也包括实际载体上的统一。而实际载体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统一,是指它们完全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简称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地域性、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侧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侧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的转换及其实现。中国化是实践的结合,时代化是实践的方式,大众化是实践的主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民族性、时代性、价值性的统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2.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路径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实践工程,涉及面很广,但主要应该注重并做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掌握其精神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还要坚持实践创新,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三是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四是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当前,特别要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的深刻影响,全面把握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五是必须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的实践。注重人民大众的实践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进程。六是必须坚持吸收当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从世界、中国以及党的自身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合理地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七是必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在于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也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八是必须不断改进学风文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走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在途径、方法、手段和措施上创新,专家学者要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大众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立足日常生活、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1.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使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中国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需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有效地指导实践。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确实具有这样的价值;我们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希望运用全方位的具体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崭新实践,使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一要坚持世界眼光,把握当今时代态势。以科学的世界眼光,立足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问题。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论断。要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要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二要了解实际,一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把握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研究解决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制定规划、研究政策,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还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之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三要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实际。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变革和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在大变动和大调整中抓住机遇、迎来发展,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四要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
2.价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强化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价值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有利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开拓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客观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实践意义。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国内难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是综合意义。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充实党的肌体营养,丰富党的理论底蕴,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的先进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从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变为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奋斗、振兴中华的物化动力,变为当代中国健康、快速、持续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旗帜,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的强大力量,成为迎接各种挑战的铜墙铁壁。
[1]孔德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论纲[J].河北大学学报,2012,(2).
[2]郑德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纵横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
[责任编辑 闫明]
On Holistic Thinking of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KONG De-sheng&HAN Zhu-d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Jilin,China)
The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re proposed at different time but actually they are a“trinity”.The wholeness is reflected by their scientific connotation,logic relationship,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s the main content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modernization;popularization;wholeness
D641
A
1674-0955(2014)04-0031-07
2013-12-30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研究”(11JD710020)、2012年度吉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建党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定位研究”(2012B368)、2012年长春市社科规划项目(2012SSK03)的阶段性成果
孔德生(1968-),男,山东蓬莱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导;韩珠迪(1991-),女,吉林双阳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