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扶贫攻坚 奋力同步小康

2014-02-03 14:30:09钟小川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峨边攻坚建设

钟小川

(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 四川 乐山 614300)

峨边是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正视县情实际,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深化综合扶贫攻坚,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到2017 年实现“两个翻番、两个加快”,到2019年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直面问题,抢抓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2010 年以来,峨边统筹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十个专题,完成总投资11 亿元,建成彝家新寨50个,惠及群众5861 户28925 人,大幅改善彝区生产生活条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增强县域发展后劲,实现了新彝寨、新产业、新民风同步协调发展。到2013 年底,全县解贫脱困1.1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8%下降至22.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35 元提高到4137 元。但总体来看,发展滞后仍然是峨边最大的县情,全县交通不畅、产业不强、后劲不足、城市不美、贫困不少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很大。在同步小康进程上,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仅达到61.3%,分别落后全国和全省同期进程18.8%和15.1%,落后全市同期进程15.9%;在电力保障上,工业变压器容量需求达到60 万千伏安,还有30 余万千瓦的电力缺口;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缺乏高等级公路,出境通道少,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制约十分明显;在财政运行上,公共财政收入低,刚性支出压力大,保障运转能力严重不足,财政资金缺口巨大;在农民增收上,支撑产业规模不足、效益不优,农民增收困难,增收绝对值目前在省市垫底,全县还有2.7 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在教育事业发展、医疗服务保障、公共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发展的机遇

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发展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中央制定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是当前深化扶贫攻坚行动的总纲领。四川省于2014 年3 月制定了《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针对全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实际提出在6 个方面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高效的扶贫开发机制,逐步改进贫困地区县级工作考核机制、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机制。新机制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重视“以县为主”,县级党委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实施主体的作用更加凸显,有利于扶贫开发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最近,省上出台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市上也制定了加快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三十六条”具体意见,省市扶贫工作重点向包括大小凉山在内的“四大片区”倾斜,指向性更加明确,是峨边深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政策红利。作为贫困地区,峨边必须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扭住与省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对接,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奋力实现追赶跨越、美丽发展。

二、明确路径,奋力攻坚

(一)深化基础扶贫,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峨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落后的现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投入重点,要准确把握政策倾向,抢抓机遇深化攻坚行动,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

1.交通基础建设实现大突破。着眼于大交通格局建设,积极争取乐汉高速公路峨边段尽早开工建成;抢抓高等级公路向彝区延伸的政策大背景,全力争取乐西高速公路昭觉段经过峨边黑竹沟,加速黑竹沟旅游开发进程;大力争取乡村道路通畅项目建设,强化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农村道路通畅能力和安保水平,争取到2017 年实现全县建制村基本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运班车,到2019 年,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1500 公里。

2.水利基础建设实现大发展。整合山、水、林、田、路等项目资金,强化小农水治理、山坪塘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确保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基础项目不断升级;争取将官料河流域集中供水工程列入全省饮水安全计划,集中解决沿线6 个乡镇、5.8 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克服分散供水受制于地质和水源变化的弊端,提高集中供水收益率,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条件全面改善。

3.农村电力保障实现大提升。依托县境内17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优势,加快推进电力资源整合,优化电网结构,做实农村用电保障平台;投入资金2 亿元,加快推进1.5 万户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到2017 年实现优质电网全覆盖。积极争取电量地方留存政策,确保电力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以工促农、以工辅农的积极作用,夯实彝区经济持续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基础。

(二)深化产业扶贫,拓宽脱贫致富渠道

抓实彝区产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比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是彝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长效支撑。要抢抓机遇推进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建立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的渠道。

1.生态农业扭住特色高端。立足山区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念好“林、薯、茶、菜、鸡、猪、牛、羊”八字诀,坚持特色和高端,紧盯市场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农业效益;通过实施65 个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壮大马铃薯、核桃、茶叶、竹笋、川黑山猪、大恒跑山鸡、峨边花牛等特色产业规模,新发展特色种植基地15万亩以上;强化引进资本注入特色农业,推进实力型深加工企业招商落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就地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争取各类奖励扶持政策,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使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在推动发展促农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力争到2017年实现“两个翻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344元,年均增幅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14元,年均增幅26.1%以上。

2.电冶工业强化转型升级。坚持电冶结合的工业发展道路,按照“建设工业园区、强化电力支撑、开发资源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的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1+3”工业园区建设,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更新推动产品更新和产业换代,大力发展清洁、低碳、绿色、高效的现代生产工艺,延伸稀土、电石、工业硅等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稀土磁性材料、PVC 材料、有机硅、工业陶瓷等下游产品,提高资源效益。力争到2020 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百亿工业”。

3.旅游开发着力加速推进。按照“世界迷都·中国地磁养生度假地”的发展定位,坚持“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思路,加速推进黑竹沟旅游开发。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完成国际融资贷款,引进实力型客商,在招商引资上取得大突破;建好景区快速通道,打造景区环线公路,启动游人观光索道,在基础建设上实现大提升;包装开发一批特色景点,创建打造湿地公园、珙桐公园等新载体,加快“地磁”研究成果转化,在景点开发上凸显新卖点;打造经典文旅套餐,提炼彝族特色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在文旅结合上展现新魅力。力争到2015 年,年接待游客2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 亿元,建成中外闻名的“世界迷都、中国自然地磁养生度假地”;到2020 年,年接待游客5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 亿元,成功创建成国家AAAAA 级景区和世界遗产。

(三)深化新村扶贫,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推进新村扶贫是改变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整体改善贫困面貌的重要抓手。以新一轮扶贫规划的实施为重大契机,深化新村扶贫攻坚行动,促进彝区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全面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将全县未实施彝家新寨建设的59 个行政村纳入新一轮扶贫规划,进入全省精准扶贫开发盘子,抓实新寨建设整体规划,注重科学选址,强化经济实用,突出民族风情、地域特色、农村风貌;重点抓好2014 年包括1 个极度贫困村在内的10 个村彝家新寨建设,惠及1250 户6250人;确保到2015 年,全县建成彝家新寨70 个,惠及群众8610 户4.3 万人;到2019 年,全县129 个村全部建成彝家新寨,彻底改善2 万户9 万余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立体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加快建设和完善提升并重的原则,对已经建好的50 个彝家新寨着重在产业配套和文明新风上进一步完善提升,力争建成一个新寨、生成一个种养项目、建设一个产业基地,确保新彝寨、新产业、新民风同步协调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一屋一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乡村基础医疗服务建设,配齐配足乡村医生和基本药品,到2015 年实现乡村医生服务全覆盖。实施“一村一超市”、“一村一代办点”等工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基础保障和覆盖能力,推进彝区面貌立体化改善。

3.“串珠”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始终以“人”为核心,串珠统筹县城、重要集镇、特色村寨协调同步发展,加快建好东风新区,加速推进旧城改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品质;建好民族特色山城,努力推动城市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县城核心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重点城镇和彝家新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发展,体现民俗风情和山居特色,彰显特色城镇和彝家新寨在山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努力促进县城、集镇、彝家新寨串珠连线成片,均衡统筹发展,开创一条符合峨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深化能力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是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坚持“强中间、抓两头”,巩固好基础教育,抓好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强化技能培训和有序转移输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打牢脱贫致富根基。

1.深化教育扶贫工程。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营养午餐”计划,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圆梦工程”,帮助彝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稳步发展;探索整合多种力量办园模式,做好师资转岗分流培训、鼓励志愿支教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一村一幼”,推进彝区幼儿教育加快发展,确保到2015 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5%,到2020 年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

2.发展彝区职业教育。加快县职业中学建设,搭建辐射周边地区的彝区职业教育平台和技能培训基地,办学规模达到24 个教学班,容纳在校学生1200 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参照藏区做法,在彝区实施“9+3”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在智力扶贫、技能扶贫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培训,广泛开展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妇女就业能力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确保到2019 年,80、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均接受一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整体就业素质得到提升。

3.推进劳务转移输出。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推进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狠抓宣传引导、技能培训、有序输出、权益保障环节,确保到2019 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4.9 万人,实现年人均劳务收入4170 元;继续开展“就业困难援助月”、“春风送岗行动”,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城市零就业家庭就业计划、妇女小额贷款计划、青年创业贷款计划,扶持群众实现就业和创业。

(五)深化生态扶贫,推进彝区美丽发展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推进生态县创建活动,确保到2019 年前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有效管护306 万亩天然林,打造“绿色百里长廊”,继续争取5.5 万亩退耕还林指标,到2018 年全县退耕还林总面积达到17 万亩,巩固国家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地位,铸牢生态屏障。

2.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峨边森林覆盖率72.18%,林业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林木,力争到2020 年建成10 万亩核桃和10万亩速生丰产林,全县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0 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000 元以上,使林业经济在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主导作用。

3.推进生态多样性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遏制资源过度消耗,实施荒山绿化、河流治理等工程,加大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整治修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加快湿地公园、珙桐公园等生态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推进生态多样性建设,为农民致富增收和旅游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三、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一)践行群众路线,强化作风保障

深化扶贫攻坚,奋力同步小康,需要一支联系群众紧、执行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干部队伍,成为全县扶贫攻坚行动的骨干力量,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转变“四风”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立足峨边实际,大力推行“德古工作法”,“亲情工作法”,强化“基层夜话”、“结对帮扶”制度,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四风”整改转变台账、基层夜话诉求台账、亲情工作建议台账、安全隐患整治台账、农民收入倍增台账、矛盾纠纷调处台账、重大项目建设台账、综合扶贫开发台账等“八本台帐”,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收集梳理,“台帐式”化解整改。围绕发展生机勃勃、群众幸福安康、队伍风清气正的总目标,坚持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发展紧密结合,以峨边综合扶贫开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来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凝聚彝区追赶跨越、美丽发展和与全市同步小康的正能量。

(二)抓实项目载体,强化规划保障

启动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着力优化和解决好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项目重点等方面的问题;准确把握政策支持重点和项目投资方向,强化和全省规划的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全省规划,促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围绕扶贫开发规划,在彝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民生改善、文化发展等方面生成实实在在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事关长远、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项目进入省市规划盘子;借助项目载体充分吸纳和聚集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以项目为先导,驱动彝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长效改善。建立健全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增强扶贫项目的“造血”功能,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三)健全扶贫机制,强化社会保障

健全资金捆绑机制,将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工程捆绑推进,发挥扶贫资金放大效应;建立综合扶贫台账管理机制,不抓落实不放手,不达目的不收兵;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将扶贫行动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由解决眼前变为注重长远,确保“一朝脱贫、永不返贫”;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改进扶贫考核机制,深化“结对帮扶”系列措施等。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凝聚群众感念党恩的思想和共识,形成推动综合扶贫纵深发展的合力;强化激发内生动力,树立正确的扶贫治穷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凝聚勤奋向上、主动发展的正能量;强化发展环境氛围建设,继续深化亲民、爱民、为民执政理念,营造重商、亲商、扶商发展氛围,强化落实、落实、再落实的作风,推进综合扶贫取得长效,彝区社会跨越发展。

猜你喜欢
峨边攻坚建设
民族地区特产及营销模式研究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 03:17:16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14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致力绿色崛起 建设美丽峨边
峨边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北方文学(2017年24期)2017-09-06 11: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