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特点的系统化分析

2014-02-03 10:35:07梁春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思潮舆情网民

□ 梁春阳

系统全面地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对于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规律,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特征及内在的矛盾运动方式,科学引导网络舆情,合理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既有网络舆情特点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已有研究侧重于阐述网络舆情具体表现形式的独特性,而鲜有全面的、系统化的整体分析。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语言表达、社会思潮、结构组成、载体传播、生态环境诸方面,系统化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我国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特点的认识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就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如刘毅从表现形式的视角认为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自由性与可控性;(2)互动性和即时性;(3)丰富性与多元性;(4)隐匿性与外显性;(5)情绪化与非理性;(6)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1]徐晓日则从舆情的内容出发,认为网络舆情的特点可归结为五点:(1)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2)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3)具有突发性;(4)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5)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2]还有学者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和社会效应入手,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如下突出特点:(1)直接性——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2)突发性——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丰富性——网上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和情绪表达;(4)互动性——网民之间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5)偏差性——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许多都是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3]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上述归纳过于“简单而表面化”,认为网络舆情的特点是由其主体即网民的特点而派生出来的,因而主张将探讨网民特点作为认识网络舆情特点的核心环节。[4]

上述探讨大都是从某一个视角或领域出发,重点阐述的是网络舆情具体表现形式的独特性,鲜有全面的、系统化的整体分析。我们认为,与传统的舆情相比较,网络舆情从语言表达、社会思潮、结构组成、载体传播、生态环境等诸方面,形成了其明显的系统化特征。在这一系统中,语言表达特点是其外在的表现方式,社会思潮特点是其内在的理念意识,结构组成特点是其各要素的组织运行形式,载体传播特点是其获得大众反响的规律所在,生态环境特点是其生存与演变的社会状态。五大领域特点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二、网络舆情的语言特点

网络舆情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有一套网民“专用”的“网言网语”体系。了解这一语言体系的人,就能够轻松自由地融入网民社会,参与讨论问题,发表感想意见。若不了解这一语言体系或过于“较真”于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则会被网民视为“外人”或“网盲”。

网络舆情语言体系的构建,是在“娱乐化”风格主导下,因时因事而变化万千。但无论如何变化,总是脱不了嬉笑诙谐、戏谑谩骂,寓雅致于俗聊、寓庄重于调侃、寓悲催于自嘲、寓正论于恶搞等“娱乐化”手法。在此风格主导下,网络语言流行语层出不穷,各种“格式化”文体如若雨后春笋,构成了特有的“网言网语”体系。如表哥、房姐,月光族、啃老族,车奴、孩奴,躲猫猫、楼歪歪,杯具、洗具,有木有、肿么了,蛋定、围观等等,均有其特定的网络社会含义。再如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甄嬛体、hold 住体、撑腰体、扫墓体、琼瑶体等等,亦均有其独特的网络表达文体。此类“网言网语”体系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正在“滚雪球”般地扩展壮大。

至于网络语言或曰互联网热词流行语的类型,有学者将其分为三大类:(1)一般网络用语——以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的方式表达特定意义的词汇,最典型的如“88”等;(2)网民自创的“俏皮话”——网民某种情绪与网络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网络热词或流行语,最典型的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3)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流行语——网民对公共事件、社会现象自主解读后创造并流行的词汇,最典型的如“躲猫猫”等。[5](P396)其实,上述三大类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的网络语言,譬如还有众多的网民常用的“影视作品名句”——用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白名句来指代网民特有的态度、情感等,最典型的如“元芳你怎么看”等。此外还有大批的名词赋新类网络语言——将传统的规范的专用名词赋予新的、网络社会特有涵义的网络用语,最典型的如“沙发”等。这些还只是从语言自身的视角进行分类的,若从网民情感表达的视角,还可以将网络语言类分为自娱自乐型、针砭时弊型、怒气迸发型、悲催无奈型等类别。若从网络语言产生、应用的主平台主渠道的视角,亦可将网络语言类分为微博类、论坛社区类、Q 群类等等。当然,在网络语言中,亦有少部分低俗、猥琐,表达“负能量”的所谓“新词汇”。此类“新词汇”为数虽少,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总之,网络语言正在形成其特有的且具有强大生命力、鲜活力的全新的系统化“词媒体”体系[6],这是国家管理及社会治理者必须以网民的身份置身其中,并积极探讨与研究进而正确引导与规范的新时代社会语言现象。

三、网络舆情的社会思潮特点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7],具有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症候性等特点。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与之相对应,其对社会发展进程也具有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的影响。

有学者将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纳为八种: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8]这些思潮也必然反映在网络舆情之中。

就我国的网络社会思潮而言,影响较大的除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外,还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思潮。[9](PP407-409)在非主流社会思潮中,网民基础较为深厚的主要是民粹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具有突出的“双刃”性——引导得当,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若引导不当或任其无限度蔓延,也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较之传统媒体领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特征在网络空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这一特点出发,人们将网络时代喻之为“全面吐槽”的时代或“微力量崛起”的时代。在社会思潮异常动荡活跃的网络空间,与之直接相关的网络舆情亦呈现出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各种思潮间存在着相互融合与贯通的状况。网络舆情所体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并不只是相互间的碰撞与对立,在一定背景下,它们之间也会有一定的融合与贯通。如新左派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就有着互为利用的密切联系。同样,新自由主义也时不时地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套近乎”。

其二,各种思潮在价值诉求上具有本质差异。尽管在网络舆情领域中有着各种思潮间相互融合与贯通的状况,但这往往只是一时一事的现象。在本质上,不同的社会思潮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社会思潮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社会利益集团根本立场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决定着各种思潮在价值诉求上具有本质差异。

其三,各种思潮的表达均紧紧围绕现实社会矛盾问题而展开。网络舆情领域中社会思潮的表达,不同于现实社会或传统意识形态领域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的阐述与宣扬上,而是“寓理论与实践”“寓思想与现实”中,紧紧抓住现实社会矛盾问题,用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宣泄化、夸张化的语言表述现实,抨击自己的对立面,尤其是抨击主流意识形态,进而阐释和宣扬自己的思潮。

其四,各种非主流思潮与主流思潮之间均有着重大政治冲突。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背后,都隐藏着其主体的政治化目标。网络舆情领域中诸多的非主流思潮同样有着其宣扬者的政治意图,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均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坚持的政治目标相悖,进而形成对主流思潮的挑战。比如近期相当活跃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其政治目标可谓路人皆知。同样,新左派思潮的政治倾向也绝不仅仅是挑战新自由主义,更不仅仅是“社会底层意识”的阐发,其“强烈的反西方情结”亦不仅仅是为了“社会公平”,隐藏其后的与主流思潮间的政治冲突同样昭然若揭。[10]

其五,各种思潮在网络空间中有着自己的平台与阵地体系。如乌有之乡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左派网站,其影响力在中国所有的左派网站中堪称之首。乌有之乡自称是“一个中国大陆具有同情弱者追求公平正义的政治性网站”。但实际上,其继承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思想,主张用苏联模式反观当今社会问题和缺弊。其文章言辞激烈、振聋发聩,往往使读者热血沸腾。网站的作者们希望中国社会尽早实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尽早实现公平正义,于是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问题痛心疾首,呼吁重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从过去寻找解决的答案。[11]类似“乌有之乡”宣扬各种社会思潮的网站还有许多,加之与其思潮相近的各种链接网站,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之网络平台体系,成为了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阵地。

四、网络舆情的结构特点

网络舆情就其内容的结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网络与民主的契合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次大的技术更新或技术革命总会激发人们对广泛民主、深度民主的追求。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普及,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以及舆情聚集与传播的“自媒体时代”,这一崭新的时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参与政治民主的渠道,激起了人们深化政治民主的欲望,形成了网络与民主的高度契合。反映不同政治诉求的“网络共同体”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倾向,也自然成为了网络舆情十分重要特点之一。对此,有学者将其具体阐述为四大改变:(1)互动结构的改变——高度交合性;(2)控制结构的改变——隐蔽性和离散性;(3)信息格局的改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4)参与结构的改变——平等性和非中介性。[12](PP116-122)

从生存与运行结构来看,网络舆情还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即开放、非平衡态、非线性、存在涨落和突变。[13](P11)这种耗散结构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开放性是网络舆情生存的基础。在整个舆情社会系统中,网络舆情是一个有序的,有着自组织系统的子系统,但同时又是一个与社会系统、传统媒体系统、公民系统乃至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开放系统。离开了开放性,网络舆情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断竭了信息之源。

其二,非平衡态是网络舆情的内在活力之泉。在人类社会,凡是充满活力的系统,必定是内部存在差异性、非平衡性且不断由非平衡态到平衡,再由平衡到新的非平衡之循环往复的内部矛盾运动。网络舆情,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社会系统,之所以充满着不竭的活力,其源泉就在于网民对于社会“焦点”“热点”事件的价值判断、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是多元的、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通过一定时间的表达、碰撞、融合、化解得以形成平衡,但这种平衡不可能“一劳永逸”,社会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新的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出现,网络舆情结构亦随之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致使网络舆情活力无限。

其三,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的基本运行方式。网络舆情的产生、演变、发展是其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制衡、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运行过程。即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对网民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刺激,产生着网络舆情。反过来网民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又作用于现实社会,影响着社会“焦点”“热点”的演变趋向。网络舆情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作用,导致了不同主体间的相互调节,这便是网络舆情的基本运行方式。

其四,涨落和突变是网络舆情的表现常态。当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出现并引起愈来愈多网民的关注,加之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道和评论,网络舆情就能够瞬间形成,并时刻处于涨落的动态变化中,进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促使网络舆情达到“巨涨落”,实现突变——网络舆情系统由繁杂、无序状态转向新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结构。这种“涨落和突变”现象,是网络舆情系统的常态。

从网络舆情的主体结构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年轻化,即青年网民在网络舆情主体中居于绝对多数。据CNNIC 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龄在39 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1%,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8%。企业公司中一般职员占10.6%,无业/下岗/失业群体占11.2%。[14]此类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职业中,网民的比重占网民总数的66.4%,这也从一个视角映正了网络舆情的主体结构的年轻化特点。

此外,从网络舆情的逻辑结构来看,由小到大可分为三个层次:(1)个别舆情——网民就某一具体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2)局部舆情——网民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一领域的主要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3)整体舆情——在日积月累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倾向,是一个较长时期内社区民意的总体体现。[15](PP16-17)上述三个层次由大到小构成了包涵与被包涵的结构关系。

五、网络舆情的载体与传播特点

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在载体方面最大的不同显然在于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具体而言,网络舆情的载体是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播客、微博、微信、QQ、MSN、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杂志以及“网络二次文献”载体——搜素引擎等,既有公共网络媒体,又有大量“自媒体”。尤其是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使得上述网络载体得以实现与手机的互联互通,极大地强化了网络舆情的载体功能,并正在取代纸质、电视、广播等传统载体,而成为舆情的“第一载体”。虽然各类具体的网络舆情载体在承载功能、表现方式、影响范围诸方面有着差异性,但它们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全天候性、情绪性等共同特征是明显的。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七化”:

其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在传统媒介居于传播主导地位的时代,为社会传播资讯的主体是少数专门机构、媒体、社会精英等,大众大都是受众角色。然而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大众不再只是受众,有相当多的网民加入了资讯传播者的行列,成为了网络传播主体。从理论上讲,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即所谓“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16](P111)“草根阶层”拥有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社会事件、生活现况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或宣泄自己的情绪,发布自己的见解。

其二,传播速度的迅捷化。在网络舆情环境中,信息通道大幅度拓展,信息源大幅度增加,信息传播者尽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片、录音、视频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的现场直播。有研究者通过对2011年度从舆情热点事件到被媒体首次曝光的时间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23.4%的事件是在其发生后半天内得以曝光的,一天内得以曝光的占52.5%,而新媒体已经成为舆情事件首次曝光的主要渠道。[17](PP28-29)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许多社会事件的当事人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进行即时的现场直播。如典型的“7.23 动车事故”中,早在事故发生前7 分钟,就有目击者在列车上发微博说“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的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此条微博转发2.4 万,评论7600 多条。[18]事故发生后4 分钟,有乘客就通过微博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事故发生后13 分钟,有乘客就发出了第一条求助微博,迅即转发量突破了10 万。[17](P48)可见,网络舆情在传播速度方面,是传统舆情所无法比拟的。

其三,传播方式的互动化。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互动联系:(1)传播主体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尤其是多对多的互动,可以说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常态。(2)不同网络平台之间的互动,如不同网站之间、不同媒介之间所传播的舆情内容经常互为信息源、互为影响,进而促进着网络热点、焦点的聚焦与形成。(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互动,如网络与电视、网络与报纸间的互为信息源、互为影响、互为传播热点。(4)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间的互动,即网民与网络空间之外的人互动交流,网上意见与网下意见的交织互动和相互作用。[15](P36)

其四,传播内容的多元化。较之传统的社会舆情,互联网环境中的网络舆情在内容的价值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有学者指出:“全球化的互联网是价值多元的温床”。[16](P113)也就是说,互联网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化,这种特性是网络舆情的“天性”使然。

其五,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在网络社会,舆情的形成并进一步“成气候”,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1)通过网络论坛(BBS)与新闻跟帖将重大社会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诱发为网络舆情并形成气候。(2)通过网络调查与网络签名引导网民特别关注相关的重大社会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形成网络舆情并进一步“成气候”。(3)通过个性化博客与自媒体博客广泛传播个性化主张和多元价值观,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并进一步“成气候”。(4)通过电子邮件、MSN 以及各类文字、音频、视频网络聊天平台,实现观点传播的“立体化”,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并进一步“成气候”。(5)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媒体,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微动员”,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并进一步“成气候”。

其六,传播导向的领袖化。在网络时代,把握舆情传播导向的不仅限于党政部门、主流媒体、社会精英,网络意见领袖所起的导向作用愈益明显。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2011年的五年中,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占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总数百分比由 3.3% 上升到了18.1%[17](P31),并且这种上升趋势还在继续。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传播导向方面发挥作用的方式,大体有四种:(1)通过网络平台对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予以爆料。(2)针对热点、焦点事件,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言论及分析评价、趋势预测,引导网民思路和网络舆情走势。(3)在网上网下广泛发起动员,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以期改变事态发展方向。(4)策划、组织相关的网络集体行动,以聚集网民、动员网民实现既定目标。

其七,互动对象身份的平等化。在网络互动进程中,参与互动的各方,“无论百姓还是机构,抑或社会名人,都被拉到了同一发言平台上……,无论社会精英,还是草根阶层,都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共同的时间、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由地展开讨论”[19](P129)。在此,互动对象的身份均为网民,因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富有程度等因素而客观存在的身份差异,在网络互动进程中都不复存在。

六、网络舆情的生态特点

生态,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若将生态的本意引申到社会领域,可以理解为生态是指事物的生存状态,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所形成的环环相扣的关系或生存习性。网络舆情生态则是指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演变的状态,或曰舆情在网络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在我国,有学者从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和作用的视角分析了网上舆论的生态特点,将其归纳为“意见参与原子化,舆论涨落随机化,舆论共鸣圈层化,舆论延伸持续化,舆论主张行动化”[19](PP168-173),并对上述“五化”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当然,上述“五化”特点是针对“网上舆论”这一事物而揭示的,不能将其与网络舆情的生态特点划等号。在此,我们结合网络舆情生存和发展状态的实际,将其生态特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意见表达的碎片化。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而网民对于现实社会中热点、焦点事件的态度和意见千差万别。这些千差万别的意见大都以微博、论坛、跟帖的形式由网民个人表达并公之于众,不像传统舆情那样要经过一定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上千差万别的意见进行归纳、分类,进而形成系统。因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网民的意见表达绝大多数是“碎片化”的,与传统舆情中的意见表达相比,“去结构化”特征十分明显。

其二,舆情形成的层次化。从网民较为一致意见的聚集,到网络舆情的形成,大体要经过四个层次:(1)QQ、MSN 等网络社交群体内的意见“共鸣”。(2)各网络社交群间的意见“共鸣”。(3)网络社区中众多网民的意见“共鸣”。(4)网络社会中广大网民的意见“共鸣”。

其三,主题内容的链接化。网络舆情主题内容在其萌发、形成、发展的进程中,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均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得以完整获取,进而为广大网民“人肉”某一社会焦点事件的中心人物,“回放”某一社会焦点事件的演变过程,“综观”人们对某一社会焦点事件的态度和意见,提供了广、快、精、准、全的舆情信息。

其四,“水军”活动的内在化。“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的群体。[15](P6)网络水军是虚拟社会的特有现象,也是网络舆情生态中挥之不去的要素之一。网络水军与网络舆情“涨落”状况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隐性的、内在的。通过这种隐性化、内在化的作用,网络水军既可能推进一般性网络舆情能量的扩展,亦可能使用诽谤、诬陷、抹黑等手段,编造舆情趋向,混淆公众视听,扩散网络舆情负能量。实践证明,网络水军在网络舆情“涨落”中的负作用要远远大于正能量。这也是网络舆情生态需要重点净化的方面。

其五,网民诉求的行动化。有些网民在其意见或诉求不被网络社会关注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会通过线下的群体行为制造轰动效应,实现网络舆情与现实行动的互联互动。最常见的有所谓的“快闪”、集会、“散行”、聚游等行为。网民诉求的行动化是个体或小群体的非主流意见表达与行动表达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扩大社会反响,引起公众关注,获得政府重视,促成诉求实现。网民诉求的行动化,是网络舆情生存与发展的状态特点之一。

[1]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

[2]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4]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

[5]吕晴.2011年互联网热词流行语年度报告[C].谢耕耘.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http://baike.so.com/doc/5931272.html(2013-12-05).

[7]http://baike.so.com/doc/5971760.html(2011-11-06).

[8]马立成.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EB/OL].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2 _08/20/16935386_0.shtml(2012-08-20.).

[9]万旋傲.当前网络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引导策略[C].谢耕耘.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萧功秦.新左派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分化[EB/OL].http://bbs.tianya.cn/post-no01-97410-1.shtml 2004.04.23.

[11]http://baike.so.com/doc/1725679.html 2013.12.05.

[12]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1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1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务实[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6]马俊等.中国的互联网治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17]谢耕耘.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8]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1- 07/25/nw.D110000zgqnb _20110725_5-03.htm.

[19]曹劲松.政府网络发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思潮舆情网民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