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论研究中的“广义-狭义”分析法

2014-02-03 10:35:07刘建军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视野广义含义

□ 刘建军

试论理论研究中的“广义-狭义”分析法

□ 刘建军

一个概念具有广狭两重含义,这是理论研究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偶然的不值得认真对待的现象,而要以正面的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它,从中发现背后的认识规律,并总结提炼出一种普适性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区分一个概念的广义与狭义,允许二者同时存在,找出二者之间的认识联系,并将狭义视野与广义视野叠加起来,聚焦狭义,关照广义,实现视野融合和转换。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理论研究中澄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在研究的起点上建构起合理的认识框架。

理论研究 广义 狭义 分析方法

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概念的广义与狭义问题,需要处理二者的关系。由于对这一问题大家尚没有普遍的思考和公认的说法,也缺少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和步骤,因而常常会令我们陷入理论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广狭义问题的郑重考察,发现其中包含着重要的认识规律。揭示这种规律,就可以从中提炼出一种对我们有用的研究方法。

一、概念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是一种常见的认识现象

在概念的世界里,一词多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凡是重要的概念没有不同时具有多重含义的。这是事物多样性的反映,也是概念努力适应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思维的丰富性和人类语言的复杂性。一词多义现象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这些不同的含义之间在内涵的性质上明显不同,它们分别指称的是不同的事物;另一种情况是,两种或多种不同含义之间只具有数量或外延上的区别,而其内涵在性质上则是相同的。这后一种情况就是本文要着重考察的广义与狭义问题。同一个概念,由于指称范围上的大小而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也就是说,广义通常指称事物的全体,而狭义通常指称全体的某个部分。

广义与狭义的区别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这种现象就更多了。像“教育”、“文化”、“法律”、“货币”、“文明”等基本的社会科学概念,无不具有广狭义的不同用法。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而广义上则指全社会的教育。狭义的“文化”指的社会的精神文化,而广义的文化则包括物质产品和制度形态在内。狭义的法律不包括宪法,因而我们常把“法律”与“宪法”并提,讲公民要遵守宪法和法律,而广义的法律则包括宪法在内。狭义的货币指现金和活期存款,而广义上货币则还包括定期存款和蓄储存款等在内。狭义的文明指精神文明,特别是人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素质,而广义的文明则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全体。如此等等。

而且,广狭义的区分也可以是多层级的,它并非仅仅是“二义”,而可能是“多义”的。在理论研究中,不仅有“广义-中义-狭义”的区分,而且还有“更广义”、“最广义”以及“更狭义”、“最狭义”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概念从狭义到广义可以有多个过渡性层次。比如“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教化,这当然是狭义的用法。再广义一点,就是世界上所有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教化。更广义上,指阶级社会中所有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化。最广义上,还可以包括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教化,尽管那个时候的“政治”只具有管理的含义。

对于这样的现象,逻辑学家很无奈。从形式逻辑上说,概念要明确并保持其一义性,如果在不同的含义上使用相同的概念,那就是逻辑混乱。即使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只是在范围上,也是如此。同一个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同一个概念时,当然要明确它究竟是广义还是狭义,并保持前后的一致。但是,学术不是一个人的学术,语境也是大家的语境,由于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同一个概念时指称的范围不同,因而广义与狭义在学术界的同时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学者间沟通的困难,以及在同一个作者那里二者同时并用的情况。

二、概念的广狭义产生的过程与机制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广狭义现象?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它是从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人们对概念的使用中产生的。从产生的过程和机制看,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狭义,后来推广到广义;另一种是先有广义,后来逐步落定于狭义。

我们首先考察第一种情况。通常是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形成一个狭义的概念,后来它逐步扩展而变成广义,于是两者就同时并存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遇到了这一问题。比如,“吃饭”,它在狭义上仅指吃主食,广义上则连吃菜喝汤也在内。“喝茶”也是这样,狭义上指饮用茶水,广义上还包括吃点心之类。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中也比较广泛地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就是用部分来指代整体,用表达部分的狭义概念来指代事物的整体。

对这些现象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它们有许多个方面,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但在这些方面中,又往往有一个方面更为重要,从而具有代表性,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全体的代表者。这样,反映事物的这一特定方面的概念就具有了更广的含义。比如,“用餐”包括吃主食、吃副食等方面,但吃主食(吃饭)是最重要的,副食只起着辅助使用,有时则根本没有副食。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吃主食就具有代表性,从而“吃饭”具有了更广的含义。同样,“喝茶”直接地就是饮用茶水,但由于人们对喝茶越来越郑重其事,因而也常常搭配一些点心小吃,可是不论怎样复杂,喝茶毕竟是主要的,因而它也具代表性,从而具有广狭二义。

可见,问题出在客观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出现在人们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上。整体固然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各部分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而那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部分则可以成为整体的代表者。这样,反映这一特定部分的概念就具有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当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以部分指代整体的关系,除了上文中的情况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以事物存在的核心部分来指代事物的整体存在。在这里,部分指的是事物的核心区域,而整体则指的是从核心区域向外的延展和扩大。对于一些事物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弥散性的事物来说,它与周围环境的边界往往不是很清楚的,人们开始时只能认清事物最明显的边界和轮廓,后来发现事物的范围其实更大。就像开始时先发现大陆,后发现大陆向大海的延伸即大陆架一样。由于核心部分具有最典型的特征,而且对事物全体而言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因而成为更大范围的全体的代表者。人们在开始时往往是用一个概念来表示某一个事物的最核心的内容,但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范围有更大的认识,于是原来的概念就具有了更广义的含义。

比如“中国道路”,它本来特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有人也会在更大的范围上使用它,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走的独特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道路,又包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还包括改革开放的道路。由此可见,一个概念在其提出时的语境与人们使用它时的语境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这种语境不同,概念就经历着自己的演变。可以说,概念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命运。一旦被人提出,就会自发地走上含义变化的道路。

以上讲的是第一种情况,即先有狭义后有广义。其实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先有广义,后有狭义。一个概念开始时可能范围不太固定,边界也不清晰,是人们根据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提出来的。后来,随着事情逐渐明朗化,以及相近概念的出现和起补充作用,那么原来那个主概念可能就会逐渐固定在一种特定的用法上,从而变成狭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开始时指称整个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但后来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那它就成了二者之一了。或者,一个概念提出时是一个类概念,但特定区域的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把它落实于特定的对象上,从而变成狭义。比如,“总理”这个概念,它可以泛指所有国家的总理,但在新中国特定的语境中,“总理”特指“周总理”,正像“主席”特指“毛主席”一样。

三、可以从概念广狭义现象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分析方法

面对这样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看法和态度,以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来看待它,以开发利用的态度来对待它。

首先,不要再把概念的广狭义当作偶然现象,而应看作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现象。虽然我们经常碰到这一现象,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往往把它看作是随机出现的偶然现象,最多不过是常常出现的偶然现象,并不认真加以关注,更没有加以研究。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它的存在比我们通常遇到的要广泛得多。几乎每一个概念,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类似情况。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其次,不要再仅仅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看待它,而要看到它的正当性和有益性。通常,我们只是把它看作是逻辑不清楚的表现,或者是语言不精密的表现,看作是不应该出现而应该克服的消极现象,不认为它是正常的现象,更不认为它是正当的现象。这样的消极态度就影响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影响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既然它能够这样经常性、普遍性地存在,就说明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有其理由和原因的,是有其作用和意义的。它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具有正面的意义。一个概念,当其范围大小不同的时候,就反映出这个概念的社会影响力的巨大,反映出这个概念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这个概念越具有更多层的含义,越能穿越更多层的广狭义区别,就成为内容越丰富的概念。

再次,要认识到,在这样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中肯定隐蔽着一定的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规律,这就可以为我们认识事物和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帮助。在这方面学界研究得还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就笔者进行的有限的研究而言,已经显现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东西,我们可以尝试性地从中提炼升华出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狭义”分析法。熟悉并运用这一方法,能帮助我们澄清基本概念,从而厘清理论上的混乱,深化理论研究。

四、“广义-狭义”分析法的主要原则与步骤

那么,这种广义-狭义分析法包括怎样的原则与步骤呢?

首先,要把一个概念的广义与狭义区分开来。我们在研究理论问题时,往往一开始就会遇到主概念范围大小的问题。区分出广义与狭义,是理论分析的开端。

其次,允许广义与狭义同时并存。在作了如此区别之后,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和写作的需要,选取其中之一来明确界定概念。或者采广义,或者采狭义,并保持连续性。但是,并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二中择一。在同一个人那里,概念的广义与狭义可以同时并存。只是它们须分别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和使用。要追踪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看它是先有狭义后有广义,还是先有广义后有狭义。

再次,把广义与狭义联系起来思考,将之纳入一个更大的思考框架,使二者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双重视野:一方面要专注于狭义的视野,另一方面要观照着广义的视野。大视野构成小视野的背景,而小视野则是大视野的聚焦。大视野是发散,小视野要聚焦。人们通常认为二者不能兼得,其实并非如此。人是复杂的,人的认识过程和思考过程也是复杂多重的。人完全可以在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小视野与大视野的融合与统一。

其实这并不困难,也是我们生活经验中常见的。比如,我们常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等等,都是把小视野与大视野联系起来,叠加在一起。在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后,理论界在理解上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和谐社会”建设是狭义上的,指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建设是广义的,它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在内的总体。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互不相让。据说这种争论还反映到胡锦涛同志那里去,请求总书记给予指示,而胡总书记给出的思路则是:着眼于广义,着手于狭义。这是很高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从学理上讲,广义与狭义的叠加是有道理的。广义与狭义是范围上的区别,是量上的区别,而从性质上讲它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广义是大视野,是战略思考,狭义则是小视野,是战术思考。战略与战术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战术只有放在战略的框架中才能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样,战略如果脱离了战术,也就成了空论。当大视野聚焦在小视野上时,思维就具有了立体的特征。

最后,处理好广义与狭义的转换。在广义与狭义同时存在于一个学者的研究中的时候,这位学者就需要处理好二者的转换问题。不然,就会陷于逻辑混乱。这里的关键是,在必须从一种含义与向一种含义转换的时候,逻辑和行文上必须交待清楚,让读者明白。以我所学的专业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就具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多重区别,而且在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材中,往往多义并存,并随便转换。多义并存是可以的,出现转换也是必要的,但不加交待地随意转换就不妥当。开头时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的现象,接着又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里就发生了随意转换,令读者困惑。其实,前者说的是广义,后者说的是狭义。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任何社会中都具有的现象,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责任编辑:李宗开)

B026

A

1243(2014)05-0004-04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邮编: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10XNI009)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大视野广义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Rn中的广义逆Bonnesen型不等式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从广义心肾不交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有限群的广义交换度
大视野
时代风采(2016年12期)2016-07-21 15:07:45
大视野
时代风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
中国火炬(2011年10期)2011-07-24 14: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