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的“杀手锏”
中纪委重拳反腐人人拍手称快。在对频频发现“老虎”、“苍蝇”的中央巡视组高度关注的同时,民众也对其反腐手段也颇感兴趣。巡视组究竟有哪些“杀手锏”?从下列举措中,读者或能略知一二。
一是巡视组组长不固定,中纪委已建立中央巡视组组长库,人选中既有刚离开领导工作岗位的同志,也有现职的领导干部,都是省部级正职,每一轮巡视之前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从组长库中确定巡视组组长人选,一次一授权,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二是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三是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也不固定,不再有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分。
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杜绝被巡视者和巡视者之间拉关系、混人情,从而形成监而不督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对巡视组成员的策略性保护。
在巡视过程中,中央巡视组会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发现问题,尤其注意从群众的意见、反映中发现问题。
比如,巡视组会深入基层,直接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同时,根据需要可以把刚离开现职岗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和重要部门负责人纳入谈话范围。由于离职领导已无实权,且利益关系也不如在职时紧密,不论是从离职领导身上找问题,还是向离职领导要情报,都会比在职者容易。对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必要时要到其担任过“一把手”的地区和部门“下沉一级”进行延伸了解。
尽管“不引起社会轰动、不影响地方工作”,是巡视组的工作原则。但巡视组还是要接地气,而很多人也因巡视组到地方而排队等待接访。
据新闻晚报报道,2011年4月初,中央第四巡视组抵达上海后,尽管驻地门口明显位置立有信箱,供群众投递反映问题的资料,但大量群众仍选择跟中央巡视员直接对话。
中央巡视组在这方面也有一套周密的制度。首先,举报人可以用他们认为方便、安全的方式和巡视组联系。根据他们的要求,巡视组可打破“一对二”模式,采取“一对一”的谈话。谈话地点也可安排在巡视组驻地之外,知情人和巡视组都认为方便的地方。巡视结束后,巡视组向上级和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的材料中,都会为举报人保守秘密。在调查处理环节,对反映问题人、举报人的保护同样有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
2014年3月15日开始的中央第三轮巡视中,多了一个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新名词——“专项巡视”。它以问题为导向,形式更为灵活,哪里问题多、哪个部门问题多,就往哪投入更多力量,以便发挥巡视和监督的最大效力。
专项巡视打破了此前5年内把31个省区市巡视一遍的规律,给贪腐官员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头顶掉下来。由于巡视的问题、领域、人员都可以动态调整,使得中央巡视组的威慑力得到发挥。
(综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