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海,孙利平
(广东金融学院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521)
大学生自我领导的策略和自我促进
马龙海,孙利平
(广东金融学院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521)
随着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自主、创新、竞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人才的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激发个体潜能中的积极性、建设性的因素。这种现实需要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实践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明显的需求是开发新的方法以使大学生个体更有效地去自我影响、自我激励、自我促进。相应地,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理论之外,大学生自我领导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被引进了文献中,并在自主创新、创业管理、差异化管理以及就业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P189)
在对自我领导的界定上,研究者多将其定义为个体通过必要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达成绩效目标的自我影响过程。[2](P59)自我领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其概念源于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内在动机理论等。自我领导不同于自我管理。最早提出自我领导概念的Manz尽管将自我领导与自我管理都描述为一个自我影响过程和一系列的策略,但自我管理主要表明了活动是如何完成的,它倾向于依靠外部的激励因素(例如个体独立完成工作的报酬和其他外在的奖励),强调与外部的标准和目标保持一致。而自我领导强调的则是“要去做什么(例如目标和标准)以及为什么(例如战略分析)和如何去做”,它包含内在的动机,以及有一个逐渐增加了的对认知过程的关注。自我领导很少需要由外部的力量来驱动和控制。自我领导虽然假设行为经常被外部的力量支持,例如,领导者的授权行为,但是行动最终被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力量所控制。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生自我领导界定为大学生个体基于自身目标和需要,在内部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自我激励,增加理想行为从而达成预期目标的自我影响过程。
自我领导是由一系列可以提高活动效率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组合而成,通过这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来改善个体的行为和绩效。自我领导理论强调的是策略的使用。研究者多将自我领导的策略划分为三类:行为聚焦策略、自然奖赏策略、建设性思维策略。不过,在具体内容方面,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自我领导的策略还存在些许差异。自我领导的策略是自我领导理论的核心内容,只有把握了自我领导的策略,才能应用该理论。
研究表明,如果有实践自我领导的机会以及在实践中得到鼓励和指导,组织中个体的表现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对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适应变化、激发潜能,自我发展意识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自主发展能力往往决定其未来的发展。为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探讨了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领导策略。我们在给出一个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领导策略的信息,并通过内容分析、专家评价等方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大学生的自我领导策略如下。
(一)行为聚焦策略
该策略是指个体通过辨认目标行为、自我观察、执行目标行为来指导自我评价、自我奖励、自律,从而实现激励积极的行为、阻止消极无效的行为来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大学生的行为聚焦策略具体包括自我规划、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
自我规划包括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给自己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并根据长期目标来设定短期目标,确定目标后,会给自己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然后告诉自己要努力完成。自我奖励能够为期望的行为和目标达成提供激励,它包括在做完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尤其是在耗费了大量精力圆满完成任务后,会给自己奖励;在完成任务的每一个阶段,达成部分目标后,也会适度犒劳自己。自我惩罚则通过对失败和消极行为的回顾,以促进对相关行为的重塑。自我惩罚包括当自己表现不好的时候或任务没有完成,会感到内疚,在心里发牢骚抱怨、责怪自己,然后再总结教训,埋头苦干。总的来看,行为聚焦策略加强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了个体的行为管理,有助于鼓励导致成功结果的积极行为和抑制导致失败结果的负面行为。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个体确认行为发生的情境,通过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以建设性思维代替破坏性思维,从而改善信念、假想、心象,去调整认识以与期望的行为保持一致,积极地影响结果预期。大学生的认知策略具体包括自我情绪调整、心象化、关注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自我反省等。
自我情绪调整包括用积极的心态和信念面对挫折;情绪低落或者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学习产生厌烦时,会及时调整情绪,将其视为对自己耐心的考验;平时经常想美好的事情努力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心象化是个体对一种经历、工作、学习活动等形成的一个象征性和隐性的认知产物。通过心象化,个体可以在实际完成任务之前象征性地体验行为结果。那些提前想象一项任务成功完成的个体在实际工作、学习时更可能取得成功。大学生个体的心象化具体包括在做一件事之前会考虑它的可行性和完成的可能性;经常在脑海里模拟活动场景,想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做好应变规划;经常想象自己梦想实现、完成任务后获得别人赞赏的情形,想象达成目标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等。通过这类心象化来增强自己完成任务的动力。重视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体现为做一件事时会考虑它的意义有多大;将每一次的活动、任务视为积累经验的机会,特别是当接到一些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承担的任务时,自己会对这些任务倾注意义;将为他人服务视为一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工作中将与团队成员的配合作为自己的工作乐趣。自我反省则包括遇到挫折或事情做得不够好时,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以及错的原因,并予以完善。总的来看,这种积极的认知策略能够改变大学生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用更具有建设性的信念、假想来替代功能失调的非理性信念和假想,有效地调整情绪,创造性地想象将来行为的成功结果,进而积极地影响结果预期。
(三)意志策略
意志策略通过产生具体意图来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帮助个体调节行为,完成困难的、枯燥的任务。大学生的意志策略包括个体的自我激励和坚持性。自我激励包括遇到困难时或重要事情开始前,用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未来的理想或不输于别人的心态来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把事情做好。这种自我激励还包括来自于家人亲朋的激励,例如,家人的期望和支持,以及自己对家人要承担的责任都会成为努力学习或工作、克服挫折、重燃希望的动力和勇气。自我激励和坚持性还体现在坚持各种类型的学习,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包括学习和模仿优秀人物,用“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来激励自己,把学习看成使自己内心充实、充满智慧和提升自信的基本途径。总的来看,大学生个体的意志策略通过个体的责任感和价值需要等来发挥作用,进而调节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的自觉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大学生自我领导的一个策略内容,具体包括尽可能地避免与同事或同学发生冲突,意识到凡事忍让一些,良好的同事、同学关系有助于工作或活动的开展;提醒自己努力工作和学习,希望以良好的表现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等等。这种关系策略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来促进各类活动的开展,表明了大学生个体意识到与他人彼此间的宽容、相互尊重的意义。
根据以上内容可见,作为一系列具体的认知和行为技能,大学生自我领导策略包含了个体的自我导向意涵以及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原则,但是又超越了这些方面,还包含着自我导向的调节标准,以及独特的自我激励技能等,这有助于个体领导他们自己去从事困难的或者是无吸引力但是必要的任务或活动。大学生自我领导策略的研究为个体的自我领导训练、践行自我领导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指导,个体可根据这些策略进行自我促进。
对个体来说,自我领导能够带来积极的态度、行为和绩效表现,例如降低的压力和焦虑感、积极的信念、创造力和创新行为的提高和增加、更高的效率和更有意义的职业生涯等。那么,大学生个体如何根据自我领导的策略特点和影响自我领导的力量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促进?
(一)提高角色责任意识
人在社会中生存,总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角色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的责任。角色责任意识是指在清楚明了自己角色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强烈的角色责任意识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得以强化,是个体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一股重要力量。责任明了之后,才懂得该珍惜什么、该做什么,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领导。并且,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仅会对自己的未来给予承诺,而且也易于为他人所信赖。
个体扮演的角色不同,责任也不同。一些基本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只有把对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统一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才能做好自我导向。并且,丰富的角色责任意识使个体在工作或活动中善于发现激励因素,会主动地与他人协作去争取集体的绩效,并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增加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特征
活动本身对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是自我领导的重要内在力量。自我领导强调来自于活动本身的内在奖励,倡导个体在活动中嵌入意义感来激励他们自己,其有效性已得到支持。例如,研究发现,一些基层的员工通过向工作中注入意义感和扩展他们的职责,以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方式设计他们的工作,这激励并提高了他们的绩效。本研究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大学生个体在学习等各类活动中通过将一些任务合理化、意义化来激励自己去完成本不愿意承担的任务。
对于一个既定的工作或活动来说,在进行激励个体自我领导的工作或活动设计的时候,要确保活动本身能给人们提供意义感,让执行者相信它的价值。对于自我领导的大学生个体来说,所追寻的这种意义感不仅包含一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提升自我,还包含帮助他人和向他人表达好的意愿。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做到:一是个体感到他们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学习活动,能够完成任务,因为能有效完成任务的个体倾向于喜欢这些任务活动。任务的有效完成能给他们一种愉悦感。二是使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较强的自我控制感。因为一个人对能力感和自我控制感的渴望经常导致一种行为模式:主动寻找自己有能力克服的挑战,正面应对合理的挑战。
(三)变革个体的思维模式
个体利用特定的认知策略可以有效地影响或领导他们自己。一些研究探讨了思维的自我影响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出现、如何通过思维的自我领导策略呈现,研究支持了思维自我领导的显著作用。[3](P460)思维自我领导作为一种个体管理他们自己的思维策略的方式,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自我暗示、绩效的心象化、内心假设和信念的认同等,在认识过程中有可能防止产生一些歪曲的思维模式和控制功能失调的信念,创造出有益的思维模式。因此,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领导、提高其效能的一种方式是变革他的思维模式。
创造一种有益的思维模式,首先需要明确个体当前的思维模式。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是:如果在挑战的环境里,一个人倾向于过分地关注消极的方面,而不是积极的方面,就会很少思考潜在的机会。而如果此人不断地重复相反的做法,一个新的建设性的思维模式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最终提高个体绩效的潜能就会激发出来。
(四)实施积极的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领导作为一种综合的自我影响过程,与思维过程和行为的自我调节相关。情绪调节作为实施情感自我影响的方法,是研究自我领导内在力量的一个重要领域。
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两大类:先行关注策略和反应关注策略。先行关注策略是情绪反应之前的自我调节选择,主要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可能的情绪反应。例如,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或者改变情境来促进积极的情感,通过选择令人愉快的工作活动或改变工作过程去提高它的乐趣等。反应关注策略发生在情绪产生的晚期,对被引发后的情感做出回应。主要是通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从而降低主观情绪体验或抑制情感反应,有目的地将一个人的注意力关注环境的积极方面。例如,对一个令人厌烦的环境进行建设性地重新解释,或者通过其他放松方式来抑制情感反应等。个体通过有效控制情绪表达的冲动,做出符合期望和规范的行为,因此,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领导力可被积极的情绪调节所促进和提高。
(五)参加自我领导培训学习
在自我领导理论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不是存在个体差异影响了一个人使用自我领导策略的可能性?是不是一些个体拥有的个性、品质等更可能使其承担责任、参与决策制定以及实践自我领导策略?已有研究发现,某些个性特征会对自我领导的实施起重要影响,例如,自主需求高的个体更可能实施自我领导策略,因为有自主权需要的人更渴望控制和影响他们自己的工作,以及希望做出与他们的任务相关的决策。自我目标设置被成就需要动机驱动,为了追求成就目标的个体也更可能应用自我领导策略。不过,关于个性特征与自我领导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更多的研究者认为自我领导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可以通过自我领导训练来开发个体的自我领导能力。
培训是大学生个体掌握自我领导技能的重要途径,而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即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我领导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了个体参加的自我领导培训干预提高了个体对学习复杂技能的信心,强化了对自我领导策略的使用,提高了最终的绩效。例如,Phelan等人(2003)从两个群体收集数据,一个群体接受了创造性自我领导培训,另一个则没有,结果表明培训与创造性自我领导高度相关。[4](P274)不过,这种培训干预可能受内在的个体特征影响,例如,研究发现内在控制倾向较低的个体,尤其是责任感、认真程度低的个体比那些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个体更能从自我领导培训中获益。通过参加训练学习提高自我领导水平,大学生个体不仅需要把握自我领导的认知和行为策略,还需要关注培训者给予的必要的具体引导。例如,大学生个体可以学习那些展示自我领导技能的实践中的典型;在将自我领导技能应用于实际时,寻求相应的支持和反馈等。
[1]陈正芹,吴涛.自我领导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江淮论坛,2013,(2).
[2]曹威麟,陈元勇,郭江平.自我领导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热点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
[3]Neck,C.P.,&Manz,C.C.Thought self-leadership:The impact of mental strategies training on employee cognition,behavior,and affe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6,(17).
[4]Phelan,S.,&Young,A.M.Understanding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an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styles and training in relation to creative confidence and creative self-leadership[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Fourth Quarter,2003,(4).
[责任编辑:李冲锋]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自我领导力开发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1YB061)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1GJA125009)的阶段性成果
马龙海(1957-),男,辽宁丹东人,广东金融学院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孙利平(1978-),男,山东成武人,广东金融学院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