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机理
谭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怎样立足时代变化的实际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建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不是一个孤立的党风层面的问题,需要立足现实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一是通过研究揭示建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困境、概念内涵,奠定实践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二是通过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构建制度平台、探索科学机制、寻求有效途径,为全党全面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提供实践操作指南。
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破解执政难题的重要抓手,怎样立足时代变化的实际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习近平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当务之急在于理顺体制、健全机制,保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变成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
党的历史就是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同时成为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有效实践具有特定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科学分析群众路线实践的内在逻辑,准确把握和运用好这一规律是确保党的群众路线长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1.逻辑构成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的概括。可见党的群众路线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党应该具有的群众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这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第二部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回答的是党的正确领导意见是从哪里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
由此可见,群众路线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综合体,体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工作方法论的统一;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统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统一;认识功能与利益表达的统一。集合在上述一系列问题中的核心就是从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所以,群众路线实践的内在逻辑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世界观层面,主要任务是建立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认知,“群众路线”作为政党的一种价值取向,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将满足最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并以此树立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路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1](P95)二是方法论层面,就是指党的群众路线运行的具体工具、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党在具体的群众工作中必须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关注人民群众个体特征和利益诉求;第二,党必须建立机制、创新方法保证组织和党员与群众建立联系;第三,党组织在工作中应当加强和群众的情感沟通,找到双向交流的渠道和方法;第四,党组织必须在工作中创新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贴近实际的具体工作方式。
2.逻辑运行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其形成有着特定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运行过程也反映出独特的实践特色。这一实践特色就在于群众路线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运行机理,经历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先到后的逻辑顺序,首要的是解决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价值认同,其次是建立干群沟通渠道,再次是完善制度保障,最后是推动方法创新,四个层面依次递进。
首先,群众路线表现为一种价值立场。正如毛泽东提出来的“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2](P847)只要立场问题解决好了,党的工作就能有正确的方向,就能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根本的前提和可靠的保障。群众路线的价值立场外在表现为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价值基础,先有群众观点存在,再才有群众路线的形成,没有正确的群众观点作为导向和基础,群众路线的实践就会偏离方向。“我们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3](P354)而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看,群众观点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立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群众观点也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中国的民族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本思想优秀基因,并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加以改造,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路线理念,并使它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表述和中国特色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准则。
其次,群众路线表现为一种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强调的是党在群众工作中的态度问题,主要表现为党的领导作风。紧密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作风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并最终上升为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层面的群众路线突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归属,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定位是执政党,是群众的领导者,但绝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这就要求党在领导群众时必须注意自己对待群众的态度,摆正工作立场,与群众打交道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4](P125-126)同时,群众路线就是党的工作作风的标准和体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助长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其他不正之风的滋长,势必会削弱党的执政权威,危及党的执政地位,而防止这种现象的主要方式就是真正遵循和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通过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可以说,群众作风是治疗不正之风的一剂良药,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党保持良好的群众工作作风,。
再次,群众路线表现为一种实践准则。“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P333)探索党的群众路线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就是要把一些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成功做法和实践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直至完全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终实现制度化的一种模式。如何将群众路线用制度的模式有效固定下来一直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过程中的一项难题,“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来看,群众路线虽然被视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但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领导者的一种工作作风,缺乏制度的和程序性的保障措施。”[6]如上所述,正是由于群众路线具有多重内涵和多重的逻辑,所以实践中主要以方法、作风与价值取向等表现形态存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运用,很难从制度的层面对其进行固定和强化。结果在党的群众路线运行过程中往往缺乏制度规范,或者即便有具体操作规范也难有效开展和评价。倘若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不能通过制度规范实现常态化,就容易导致群众路线沦为一种简单的口号。构建确保党的群众路线长效运行的具体制度,需要从党群的现实关系着手,重点解决党与群众关系的具体化、明晰化和规范化问题,同时在制度上予以规范,这样才能把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制度化。
最后,群众路线表现为一种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直观表现形式,毛泽东曾经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形象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方式方法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P139)他还指出:“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发生问题。”[8](P1990)要确保群众路线运行的实效性,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在长期的群众工作实践中,我们党改变过去单纯靠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方法,推出各种人本、亲民、便捷的工作方法,为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提供了保证。在新形势下,部分基层党组织还未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根据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及时转变和调整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在服务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方面还与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地方由于方式方法的滞后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效果,削弱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力量。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做法的基础之上,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方法的持续改进中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形势建立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运行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群众路线运行的客观规律,充分把握群众工作环境变化的新特点,从价值牵引、情感沟通、制度建设和方法保障等不同层面准确把握,才能不致使群众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为真正做好这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价值牵引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们实践的行事指南和行为准则,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表明党不仅将党自身和无产阶级作为政治社会发展的根本领导者,而且将代表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正是基于这种特点,群众路线在很多情况下与党的政治路线重叠,在内容方面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诸如认识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组织原则等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也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价值取向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和落实。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牵引作用,一是要对党员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当前各种党群矛盾产生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少数党员干部群众感情淡化,进而诱发价值观念错位、宗旨意识淡薄产生的,这就要探索建立对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教育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党员干部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促进全党牢牢树立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二是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群众的利益观和党的群众观相辅相成,没有正确的群众观,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没有准确的群众利益观,实践党的群众观就会出现错位和扭曲的情况,坚持依靠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要做好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尊礼守法的高素质公民。通过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法纪意识,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确保宣传教育工作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用先进文化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同时,要通过理论灌输和政策宣讲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和各种利益系,逐步形成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清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手段,使人民群众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与党同心同德,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拥护党的主张。
2.情感沟通
价值观要转化为自觉行动,价值认同是首要条件,此外情感沟通是重要媒介,情感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情感沟通就是不同价值观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尤其是面对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趋势,党的群众工作要收到实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找到干群双方的情感沟通渠道。一是建立干群双方的身份认同,确保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要通过教育与制度并重,致力于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确保组织和党员能以良好的魅力为情感沟通奠定基础;要通过加强反腐败斗争,及时清除党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毒瘤”,树立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二是打造党群情感交流的常态化平台。要在准确把握本地干群关系特点、社会风尚习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域、血缘、兴趣要素全面构建促进党群之间情感沟通的有效平台;同时要建立促进党员干部自觉与群众进行情感交流的通道,通过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干部下乡帮扶,增强党群相互间的身份认同,使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培养群众情感,并通过长期的坚持升华为个人价值理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
3.制度保障
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长效化,直接要求就是切实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首要的是理顺党的群众工作体制,建立高效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党的群众工作体制主要涉及党做群众工作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要素,只有合理设置机构、明确权属职责,并形成纵横连接的网络体系,才能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一要完善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整合权力运行成立专门的群众工作部门;二要从有利于开展群众工作的角度出发,理顺和规范基层组织的隶属关系,明确职责权限,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沿作用;三是建立规范科学的考评制度,确保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构建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有效规范运行的制度体系。一是改进调查研究制度,以制度保障调查研究能够掌握群众真实需要,避免决策中用“脑子里幻想出来的需要”代替群众真实的利益诉求。二是严格依法办事制度,用制度保障党的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依法保护群众权益。三是完善服务群众制度,理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工作流程,畅通群众参与党员干部政绩考核的有效渠道。再次是建立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制度,党组织要通过制度安排,健全并畅通各类联系群众的渠道,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以及各类虚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4.方法创新
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健全制度鼓励各级党委和党组织针对不同具体任务和群众的思想、生产、生活情况,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创新,主要的思路是摒弃传统的干群沟通粗糙强制的方法,创新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民主的细致的方法。在机制保障方面,以“群众满意”为核心完善党员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增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的执行力,严肃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形成压力倒逼机制,促使党员干部摒弃不合时宜的工作方法,自觉使用顺民意、合民情、暖民心的工作方法。在环境营造方面,需要在全党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创新的交流平台,以平台承载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党组织有针对性开展的工作创新经验,增强全党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引导方面,要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创新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要细化评价标准、优化评价程序,深入当地群众组织评价,加强对典型经验的深刻剖析,在比对和借鉴中进一步深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规律性认识。在具体安排方面,要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推介力度,党的媒体和新闻机构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媒介,加大对优秀实例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推介典型,在典型推介的过程中为各地的方法创新提供原则指导和攻关重点,尤其注意引导各地党组织在方法创新中,在联系群众上要注重构建积极疏通和拓宽党群联系渠道,在宣传教育群众上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寻求有效载体,在组织服务群众上要注重发展基层民主,提供有效服务。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景跃进.“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缪开金]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
TAN Peng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
Mass route is the life line and basic work route of the CPC.How to build regular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mass route against the change of times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To build a long-effective mass route mechanism needs to perform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First is to understand the realistic dilemmas and conceptual connotations of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 so as to buil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long-effective mechanism of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second is to construct platforms and explore scientific mechanism and seek for effective means for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ss route of the CPC.
mass route;long-effective;mechanism
D252
A
1674-0955(2014)03-0123-05
2014-03-19
谭鹏(1979-),男,湖南常德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