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建筑教育课题二:设计建筑的灵活性

2014-02-02 06:23贾倍思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

(文/图)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传统建筑教育的问题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 已经和我们所受的建筑教育教给我们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了。传统的建筑比较注重形体,光影、材料、构造,和雕塑感; 今天的建筑可能更注重一些内外通透、材料轻便,装配组合。建筑已经不再是一种“纪念碑”,建筑已经不再是一个传达信息的媒体。无论它的立面,空间,雕塑性,或者建筑意义已经变化。哈布瑞肯(N. J.Habraken)[1]说过“住就是建”,就是说建筑是一种行为,是一个平台。不是一种形式。我们今天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

今天,分散的单体建筑已经不再是建筑设计的的目标,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建筑本身来传达某种社会文化的信息,或者不像以前那么需要。

建筑技术已经使建筑从整体的厚重的体量发展到以轻质的组件装配而成。

全球经济环境持续变化, 使得建筑形式与功能分离,因为功能的变化比形式的变化快的多。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学中出现和整合,建筑设计越来越强调资源的管理,就是建筑是一个过程——材料怎么来的?怎么使用的?是否有效?最后材料去了哪里?是变成了垃圾还是能有效再利用?

传统建筑教育对此熟视无睹。

2.“开放建筑”,“长效建筑”和建筑的灵活性设计

“开放建筑”就是把建筑变成一个平台,而不要把建筑变成一个结果或者作品。在平台上“舞蹈”的或生活的是人。

任何建筑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持续”和“变化”,“持续”是说建筑使用和服务很长的时间,成为“长效建筑”,或 “百年建筑”。“变化”是指人的需求和环境变化非常快。一方面建筑的时间寿命要尽量长,另一方面建筑要尽量快的适应变化。开放建筑就是想解决这个矛盾。

任何建筑要处理和人的关系。人有三个保护层。第一层是皮肤,皮肤和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环境的刺激最敏感。第二层是衣服,也跟人的关系是非常的紧密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衣服应人的肢体活动而变化。第三层是建筑,和人的矛盾就出现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开窗和关窗,开灯和关灯。建筑这个层次是非常被动的。如何让建筑也能像人的皮肤和衣服一样,跟人互动。传统的建筑教育不关心这个问题。让建筑跟人进行互动是开放建筑的第二个目的。

“开放建筑”就是要让建筑和人互动,解决长效和快速的功能变化的矛盾。其基本概念是把建筑分成两个部分:

(1)“支撑部分”:主要是结构、设备、公共空间包括一些公共交通空间,这叫做结构部分。

(2)“灵活构建”:包括隔墙,材料、装修,设备等。

组图一,“练习1:一个无目的动态装置“学生作业

这种分离的优点是可以保证长效,就是长期有效的结构部分有很长的寿命,它不影响和限制功能的变化。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里面的这些构建的变化不影响建筑本身的寿命,不要因为室内的分割和功能过时,要把整个建筑重新进行拆建才能解决矛盾。

开放建筑不是一个确定环境。因为它的不确定性, 建立和人的联系,通过人的使用和利用,通过改造行为来体现空间。

开放建筑通过灵活性,预期性, 鼓励不同的使用者,包括设计师和专业人士在建筑使用中,建筑师和专业人士参与建筑的改造。

开放建筑在保持与整体环境的联系性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特点和目的,开放建筑特别强调和整体城市的融合,而不是标榜“地标”或纪念碑样的永恒。

开放建筑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对环境的变化,比如气侯、温度多变的需求的可能性融入到建筑中去, 将建筑对环境的敏感性,作为建筑好坏的标准。

柯布西埃(Le Cobusier)在1929年为阿尔及尔作的城市设计,用的就是开放建筑概念。 这个城市几乎是一栋建筑,这个建筑几公里长,沿着这个建筑下面就做了高速公路。然后上面就是一层一层的平台,上面并没有任何其他的装饰,这是把建筑作为基础设施来做,建筑和高速公路已经没什么区别。他的手稿里画的房子有他的风格,也有中东的,或中世纪的风格。 他设计的只是一个平台,并不想完美的建筑设计。这个平台几公里长,实际上是一个基础设施。那么任何人到里面你可以买一块平台自己去加建,所以你要加建什么都可以,你要喜欢他的风格就照他的做,要不喜欢就可以做自己的文化背景的风格。这是比较早的现代建筑的一个研究的案例。

开放建筑到了六七十年代得重视,特别是在欧洲。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是有无的问题,或者是“量”的问题解决,强调“质”。早期的大量性的住宅六七十年代或者是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子是强调量,跟我们今天中国一样,首先要满足人的需要。到了七十年代这种对量的需求过了以后对质的需求开始了,这些房子又很难改造,不是说完全不可能改造,但是改造起来非常困难,造价非常贵。 最经济的办法就是炸掉以后重建。当时的人没有这种环保意识,也没有资源利用的意识。今天我们的想法就可能不一样,我们希望这些建筑的寿命能够长一点,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建筑的概念开始被别人所重视。

概括起来,开放建筑设计有这么几个策略。一个是可操作的适应性,第二个是把建筑当做基础设施来看待,第三在城市里面把建筑当做联系体不要当成地标,做到尽量轻而通透,最后和环境,和整体的环境融为一体。

(1)开放建筑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像传统的建筑强调形体和空间的关系;

(2)开放建筑强调多样性和个性,非强调共性;

(3)讲求设计的策略性,而非措施(具体的墙在哪,房间多大,开放建筑关心的是住户是否有选择);

(4)开放建筑强调的是多元的组合形态的多样性,而非是一个大的单体;

(5)它把建筑变成主动的,不是被动的东西。

(6)它把建筑当做可操作的界面,不要当做终极的产品,强调一种生活的条件和质量,而非控制某一种生活的形态和行为。它不是直接设计生活,只是设计一个形成某种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7)开放建筑表现为精雕细刻结构性,而非形态构成。

3.设计课程介绍

课程要求学生发展一个基于个性化的和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建筑方案。 任何建筑设计都应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会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而不尽相同,每个使用者的需求也会根据时间变化而变化。建筑要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避免拆除和破坏并同时适应变化。

练习1:一个无目的动态装置 (3周)

这是一个简单热身练习,每个学生要分析一个灵活性设计案例, 设计一个可移动物体的动画。 我们会讨论一些生活和建筑的变化和某些指定的开放建筑案例分析。每个学生将运用三个基本运动因素:滑动,旋转和折叠,用电脑动画设计出简单但具操作性的“装置”。

作业:关于一个可移动物体的10秒钟的电脑动画演示

组图二,“练习2:一个居住单元的动态填充系统”学生作业

练习2:一个居住单元的动态填充系统 (4周)

这是一个在特定结构下的可移动居住单元的概念设计。

假设在一个开放性平面的多层居住建筑里,每个学生将购买一个一到两人居住的小单元。在这个开放性平面中,借用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 (BE)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设计的罗巴赫住宅的结构,立面和服务核心筒以及入口大堂是确定的。因此,设计的重点将集中在填充系统。

每个学生将为他们自己的单元发展他们自己的可操作填充系统。 这个填充系统将同时整合相应的家具和设备。

罗巴赫住宅。 BE 建筑设计,2003:

这个是在2004年的世界绿色住宅的获奖作品,是一组社会住宅,所以密度非常高,价格也很低。也体现了BE的设计特点。首先是简单平面,简单的结构,里面并没有做户型或套型的分割。 中间是天窗采光的楼梯井, 四周主要是服务性空间和承重结构,与外墙结构之间基本上是开敞的,就是你可以随便调整——哪里需要大套型的,哪里需要小套型。其次是灵活立面。整个外墙是活动的。 因为密度高了牵涉到私密性,通风和采光等矛盾。灵活立面让人可以“设计”自己的外墙。 你把这个外立面关掉就有私密性,但没有阳光; 不需要私密性你可以打开, 是内外连成一体。将选择交给住户,让他们自己决定。

作业:一个平面和两个立面 1:20

一个电脑模型和部分结构细节

解释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的图表

练习3:一个只包含立面,交通和基本结构的开放建筑 (4周)

上一阶段发展的室内系统将被应用到另一个建筑结构里,基地位于北京南部的南苑机场。每个学生将首先在这个6000平方米的混合功能地块里,设计一个运用练习2所发展的填充系统,实现灵活性最大化的长效建筑原型。

作业:一个根据练习2而发展的应用系统的典型平面图

借助电脑动画模拟展现事件的交互作用

只表达建筑结构和流线的平面和剖面图 1:200

总平面图 1:500(小组成果)

组图三,“练习3:一个只包含立面,交通和基本结构的开放建筑”学生作业

4.我和学生的对话

学生:在适用性住宅中支撑体可能是一、二百年不变,而填充体是几十年就要变一次的,实际中用户可能怕麻烦,不轻易的改变,还要考虑一下实际经费问题啊。

贾倍思:灵活性设计要尊重生活,尊重当地特殊的条件,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殊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将承重部分和非承重部分进行一个基本的分离。 并不是说分离以后你就每天去改造。 而是说有提供了方便和经济的改造的可能性。所谓贵和便宜是没有标准的 -- 你为谁盖的房子,房子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百年建筑对你很重要? 全世界都有各种开放建筑的案例。

建筑跟环境有关,跟具体的项目有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开放建筑实践,至于哪种实践最好, 推而广之,实际上违背了建筑本身的地域性、特殊性的特点。你说五年一变才叫开放建筑,我说五天一变也可以叫开放建筑,50年一变也可以叫开放建筑,看你变的时间点,或者说你使用上的一些对变化的预测放在什么地方。 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尽量把建筑和人拉近。

学生:传统建筑中也有开放建筑案例吗?

贾倍思: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的灵活性是很强的,中国传统的家庭盖个房子要看风水书,风水书大都是说你要做错了,子孙会有灾。 就是说我盖这个房子不是为今天,是为子孙万代。 这样的情况下盖的房子一定是灵活性的。 墙和柱分离就是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的分离。中国的木结构的房子可以做到“偷梁换柱”。“偷梁换柱”指的就是它的灵活性。 (一般的传统建筑研究,局限于空间和结构形态,不研究它为“子孙万代”的生活而创造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是可惜的。)

学生:开放建筑对香港有什么直接的重要的意义吗?

贾倍思:香港闹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废物垃圾,每个废垃圾堆填区都有老百姓抗议。香港一个人平均的垃圾量比新加坡人多一倍。 多在什么地方?多在建筑垃圾, 香港的垃圾一半是建筑垃圾,拆了建,建了拆, 香港的建筑寿命只有三十年。如果开放建筑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对全球环境的意义不说,对减少香港垃圾堆填区也是不小的贡献。

学生:为什么现实中只看到按功能主义设计的,没有任何灵活性的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 为什么没有多少人谈百年建筑,或开放建筑?

贾倍思:首先是它和建筑市场的矛盾。当前的土地政策、城市开发和建筑的营销,都反对“百年建筑”思想,主张不断拆建。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越强,拆建量就越大,拆建的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只有少数有远见的开发商和决策者看到“开放建筑”的卖点,以及一个有知识的消费群体,在已满足面积等基本生活质量后,需要多样性、决策参与权和建筑对人的体贴能力;他们同时也是新道德和环保的推崇者,这在欧洲的“开放建筑”案例中特别明显。

其次,对传统建筑学来说,“开放建筑”是反建筑的。前者关心的是空间,后者关心的是空间在时间中的变化;前者关心的是建筑,后者关心的是建筑和人的互动;前者关心的是建筑的纪念性,后者关心的是建筑的服务和操作,特别是非建筑师的决策权力。过去二十多年来,不少建筑师和理论谈论建筑的不确定性,但都还停留在空间使用不确定性,而不是空间和人的互动。当前的建筑学日益图像化,时间,人,互动,控制权,参与,生活质素,节能都无法用图像来表达。图像化的建筑是为了出版用得,它让人产生错觉 – 图像不能表达的就不存在。

在这个领域中,有两个人依然走在前面,一个是哈布瑞肯,以他清晰的思想,勤奋的写作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态度,批判传统建筑学的局限性,铺垫了新的设计之路,包括设计课教学方法。另一位是鲍姆施拉格-埃伯勒事务所的埃伯勒。他植根于传统建筑学,强调结构、材料、公共空间的质量,同时引入开放空间和灵活构件,将建筑变成与人互动的过程。他们强调通过建筑设计实现节能,而不是依靠技术节能。他们过去二十年来坚定不移地做了大量的工程,而且在市场中游刃有余。是为难能可贵。[2]

学生:设计也是研究,开放建筑设计需要研究结构对多种生活方式的适应性,也要研究灵活构件对不同的结构的适应性。开放建筑还有其他未知领域需要研究吗?

贾倍思:科研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比如研究一些最简单的一些灵活性的住宅平面,或者是总结一下现有的很多开放建筑案例,它的成功,它的背景,它的经验在什么地方。比如装配体系,就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 装配式建筑在欧洲六十年代就有了,当时大家都想的挺好的,结果发现这种东西第一很昂贵,第二这个体系当时建造这个建筑的工厂自己能不能够可持续, 三十年后这个工厂都关门了,建筑维修困难。这里面有一些经验可以吸取。 我觉得任何东西都需要研究,比如建筑构件的循环利用,建筑的材料怎么样可循环利用? 研究是需要人做的,可是做研究的人不一定要设计一个建筑说我研究出来了,我的建筑是最好的,这也是很片面的,因为很多事情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搞建筑设计的人,像B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筑设计做得很好,开放建筑做得非常好。但是怎么样让他们的经验让大家知道,需要人去研究。

注1. Habraken, N. John (1972) Supports: An Alternative to Mass Housing (translated from the Dutch by B.Valkenburg),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

注2.贾倍思. “走出空间的建筑学”, 《新建筑》, No. 139 06/2011, CN42-1155/TU; ISSN 1000-3959, 武汉.6-7页. 2012/01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