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友赵 星石 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80)
新媒体是新数字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媒体形态,主要有手机媒体、互联网、论坛、微信、微博、空间、聊天工具、数字书刊等,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通信等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传播,新媒体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扬长避短,激发新媒体的正能量,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部分高校的800 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 600 份,收回1 580 份,统计结果真实有效。
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传播快、内容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畅通性好,基本上替代了传统媒介。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必备品,加之新媒体技术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它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早期兴起的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和中南大学“校园微博”等,均是运用互联网创建了素质教育平台,使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传授模式逐步被全新的、多元的、双向选择、直接交互模式所取代,且成效显著。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是一对一、一对多的口头或纸质信息传递,在逐层传递中部分信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衰减或变形。据调查,内蒙古高校教师通过传统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只有20.64%的学生可以勉强受益,可见教育效果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现如今价位不同的智能手机大量涌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在使用。调查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飞信、人人网、微博、QQ 群等途径及时发布各类校内外信息,正面教育引导学生,86.7%的学生可以收到原始信息并参照进行。可见,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进而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直接、方便、快捷和高效。
以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思维超前,行为务实,而政治参与意识相对淡薄。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唤起了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极大地转变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据调查,与传统的理论教育、面对面讨论相比较,有92.5%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微信朋友圈、人人网新鲜事、空间说说等微平台,了解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和热点事件。在他们看来,新媒体传播快、范围广、接入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不受任何约束,能够很好地体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诉求,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的首选渠道。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扰。他们因为羞于启齿,不愿意与辅导员、班主任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致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第一时间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思想、生活状态发表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上,51.2%以上的学生愿意公开自己的生活状态,与老师和知心朋友分享。在新媒体视域下,虚拟的环境和角色,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双方在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尽情交流、倾诉、畅谈心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了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引导。同时,宽松、自由的交流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幸福感和满意度。
随着信息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特征的凸显,后喻文化格局日趋明显,在接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方面往往是受教者先于授教者。然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网络中出现的主流与非主流、健康与不健康、合法与不合法等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他们无法准确甄别、分析、理解和运用,娱乐性强、吸引力大、观赏性高的非正能量信息极易使好奇心强的学生们沉迷其中,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所谓的“成功”,从而使其更加消极地对待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实社会。据调查,每天都有近50.6%的学生在浏览网站时,被一些负面信息所影响,这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偏离正确轨道,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改变,同时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规范管理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交流方式出现的新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大学生随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由新媒体传递的千姿百态的信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更新,提升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占领新媒体制高点,充分体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主导权,扩大网上的正面声音,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主阵地中处于主动状态,增强教育实效。
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被动地听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然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为当今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他们将现实中的失落感转化到虚拟空间,重新树立了自信。据统计,全天24 小时中,大学生有超过13 小时都与网络、手机等相伴,体验着全新的生活方式。有79.8%的在校大学生一天从上午9:00 -晚上10:00,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获取各类时政、娱乐等信息;其中有93.6%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均喜爱随时通过手机微博、QQ、人人网、微信、飞信等“晒生活”、“发状态”、“转趣闻”,与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对此,传统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探寻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面对严峻的新挑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的新形势,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法,寻求合理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途径,构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遵循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侧重强调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将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自然地接受未被筛选的网络信息。因此,针对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教育。具有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可以填充新媒体时代学生内心所欠缺的关怀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要善于多途径了解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可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网、飞信、空间等新兴媒介与他们倾心沟通,适时开展朋辈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对待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尽力做好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新阵地。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原有的传统教育方法和体制明显滞后,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将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有效结合,正确把新媒体正能量的教育引导功能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真正做到哪里有学生身影,哪里就有教育者的声音。从而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在教育引导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交叉覆盖的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对老师话语的权威性提出了新挑战。调查显示,53.7%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心理状态向教师公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渴望教师通过新媒体途径与他们交流沟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提升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改进陈旧的育人方式,放下架子,以朋友角色倾听诉说、分享快乐、适时引导,切实开展朋辈教育,从灌输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引导员”。作为高校本身,应积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新媒体环境,在人员选配、经费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真正建立一支既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又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思政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说:“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合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1]因此,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接触新媒体,不断了解、学习网络新知识、新技能,完善个人媒体素养;同时,还要娴熟地运用网络语言进行网上舆情分析,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引领青年学生,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能量。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校园活动形式呆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已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的需求。调查显示,61.8%的在校大学生更希望学校能过滤、整合各类网站资讯,通过校院两级特有的“微栏目”发布校院新闻、学术报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四六级报名信息、奖学助学金贷款、专业科技竞赛等相关资讯。同时,活动中的“微博互动”“短信发送”“网上支持”“网上点评”等环节可以充分彰显“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增强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使青年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微力量”的强大和“微思想”的凝聚力,进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喜爱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巧妙地将新媒体融入校园,倾力营造积极、健康、绿色、人文、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载体。
推进高校青年学生“三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点。为适应时代发展,顺势而为,借力新媒体建立学生“三自”教育平台势在必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保持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彻底解放思想,敢于扬弃,大胆尝试新方法,充分借助新媒体正能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例如,面对铺天盖地的、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当中,及时关注学生发布的思想状态和心情,第一时间给予正面引导。新媒体中的原创日志、简短微博、共享状态、分享心情、撰写说说、发表评论等点滴记录,均是学生个人内心真切的感悟,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从认知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感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高度关注。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理解“三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社会潮流,将新媒体正能量最大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使新媒体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1]习近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605/c49150 -2173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