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团成都市委
升级版留守学生之家
文 / 团成都市委
寒假中,长林村留守学生之家“快乐学校”开学了。9岁的小乔(化名)在文体活动室内,与七八名孩子一道,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认真写起毛笔字来。
小乔的父母都在新疆打工,一年中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小乔对留守学生之家很满意,他说:“留守学生之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据统计,像小乔这样的留守学生(儿童),成都市共有2.3万人。为了让这些缺失家庭亲情与父母监护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团成都市委发挥组织优势,整合资源,加强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希望将这一服务留守学生(儿童)的“主阵地”打造为留守学生(儿童)的“亲情港湾、爱的乐园”。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标准化留守学生之家187个,其中市级示范留守学生之家16个。
2014年,团市委还将对已建的留守学生之家进一步规范和提档升级,实现100个留守学生之家“升级版”。
春节前,10岁的四年级学生小毛(化名)在双流县西航港街留守学生之家里,通过“亲情电话”与远在他乡打工的妈妈说了好一会儿心里话。
调查显示,目前成都市的每一所标准化留守学生之家,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明显的标牌,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能经常联系组织相关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同时,在设施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做到了“六个一”。
这些“标准”保证了留守学生之家的正常顺利运营,也给留守学生(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玩耍、交流的温情空间。
然而,我们在检查、调研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标准化的留守学生之家,大多是利用乡镇、村(涉农社区)、学校等现有的关爱留守学生阵地资源“因地制宜”建成的,因此无论是场地面积、设施配备还是服务人数、管理模式,都有些不能满足留守学生(儿童)的多元化需求,“提档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基于此,2013年,团成都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之家”关爱阵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市)县团组织结合实际,对留守学生之家进行规范打造、提档升级。
“升级版”的留守学生之家,场地面积由50m2以上扩大到200m2以上,增设“科教益智”、“亲情联络”、“图书阅览”、“心理咨询”、“文体娱乐”等特色功能区,并建设有“活动中心”、“爱心书屋”等配套设施,覆盖留守学生100人以上。另外,在日常管理上,也明确了专人负责制。
像这样的“升级版”留守学生之家,2013年里团市委精心打造了16个,它们也成为市级示范留守学生之家。每个示范点,团市委还给予了2万元的建设资金支持。
“升级”后的留守学生之家,不但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在关爱项目的开发设计、关爱活动的策划组织、关爱志愿者的组织动员等软环境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
小丽(化名)是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的一名留守学生。她现在很自豪:“我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除了亲身父母外,我还有‘青父母’!”
“青父母”是谁?他们是来自西华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
2013年,团市委启动了“青情家园 校地结对”计划,组织全市32所高校分别与二、三圈层的14个区(市)县结对。结对后,高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每周至少到留守学生之家开展1次关爱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与关爱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已逾5000人。
西华大学采取“1+1+1=1”模式,即1名男性大学生+1名女性大学生+1名留守学生,组成一个临时家庭,结对关爱留守学生,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就这样,小丽有了一对“青父母”。
“青情家园 校地结对”计划实施以来,得到全市各高校团组织的响应,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头脑风暴”,策划、打造了一大批能满足留守学生(儿童)实际需求,极具留守学生之家特色的关爱服务活动项目,如“阳光课堂”、“自护教育”、“爱心妈妈”、“1+1+1式结对”等。2013年,全市共开展主题关爱活动170场,共覆盖留守学生(儿童)近2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哥哥姐姐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新鲜的东西,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龙泉驿区洛带镇的一名三年级留守学生小燕(化名)这样说。
调查显示,“青情家园 校地结对”计划的实施,将留守学生之家的关爱活动项目从过去比较简单、传统的模式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不少留守学生之家的关爱项目越来越具有时代性、趣味性,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了关爱项目的“升级换代”。
郫县友爱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都认识一位名叫“史俊”的叔叔。
身为郫县供电公司团支部书记的史俊,同时也是川电留守儿童工作负责人。自2010年郫县友爱留守儿童之家建成以来,他便长期坚持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不仅如此,他还争取单位及领导支持,先后3次落实专项资金4.5万元,为留守儿童之家改善环境,添加设备。像史俊这样关心留守学生(儿童)成长、支持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社会爱心人士,其实还有很多。
为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学生、关心留守学生、支持留守学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团市委搭建工作协调平台,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统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22家市级部门“横向联动”,实施“青情家园计划”,开展了“六送”、“三建”关爱活动。
与此同时,团市委还努力整合资源,组织中石油、电力公司等企业共同参与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并争取移动成都分公司、中少社、明天出版社、菲凡成长文化传媒公司、市邮政局、彩虹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留守学生之家提供农信通话设备、少儿图书、学习用品等物资共计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