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万闻华
以融合理念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
文 / 万闻华
·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融合
·组织集聚与网络影响的融合
·内容供给与方式创新的融合
·专业建设与社会支撑的融合
·资源下沉与品牌牵动的融合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 着眼于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远大目标,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系列要求,明确指出共青团要把握住“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不仅有现实针对性, 更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破解两大战略性课题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必须贯彻落实的根本任务,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遵循。
围绕破解两大战略性课题,我们紧紧把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深入分析研讨,查摆出当前共青团存在脱离青年、流于形式、能力不足、职能弱化4大危险,这些问题,有些是局部存在的,有些是普遍共性的,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伤及团组织的元气和根本,进而影响到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对党的向心力。这也客观要求我们需要从源头上、根本上思考团组织的转型发展问题。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家意识到服务是组织凝聚成员的根本,也是组织的价值所在,破解团组织面临的两大战略性课题从根本上取决于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转型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增强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把团的功能定位、工作理念和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服务工作上来。
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究竟有哪些内涵,需要把握哪些着力点?根据团中央的工作部署,结合江苏实际,我们认为要重点关注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团的基本职能决定了团组织一方面要服务好党政工作大局,另一方面要服务好青年,这两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整体。推进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要在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结合上下功夫,找准工作的结合点,通过服务青年来实现服务大局。只有切实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成为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才能把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不断明确服务职能,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社会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社会职能,协助政府做好青少年事务;要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服务需要依靠具体有形的活动和载体来支撑,要从社会发展大势、党政要求、青年需求和共青团自身优势的有机结合出发,按照“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推进、事业化发展”的思路,贴近青年、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找准项目,构筑载体,在统筹中形成、结合中丰富、包装中提升,打造一批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认可度的工作品牌;要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工作规划制度、沟通协调制度、资源整合制度等,使团的服务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确保一个频道、一个声音反复抓、抓反复;要不断改进服务评价,坚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团内考核与党政评价相结合,组织评议与青年评议相结合,形成既有政策支撑又便于实际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
扩大团的有效覆盖,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不怕多重覆盖,只怕没有覆盖。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实体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社会成为青年人最常集聚的地方,把这批 80、90后等“拇指一代”吸引凝聚好才是我们覆盖面扩大的增长极。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实体覆盖,在巩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团建的基础上,加强流动青年、新兴领域的团建工作,尤其是要注重扶持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建立与青年流动、分布特点相适应,覆盖广泛、运行有效、充满活力的组织和工作体系;一手抓网络覆盖,把“建好团属新媒体”和“用好社会新媒体”相结合,整合不同网络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形态,使工作阵地覆盖广泛、功能多样,实现共青团在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仅有阵地、建队伍、发声音,而且重内容、出影响、见效果,真正做到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实体化和网络化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团的工作平台最大化。
共青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核心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广大青少年中入脑入心。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引导工作与青年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远在哪里?就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把需要引导的内容融入到青年喜欢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和阅读方式之中。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缺乏与新方式、新手段、新载体的融合,缺乏足够的文化、艺术、时尚元素。做好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引导工作,要求我们要敏锐把握当代青年的时代脉搏,进一步把青少年思想引导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唱响“共青团好声音”。要注重对内容的准确把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党的理论和中央文件原文,领会精神实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一定要下功夫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要运用青少年习惯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话语体系开展宣传引导工作,着力把大道理转化为青少年喜爱听、听得懂的小道理;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文化、艺术等手段和产品,把正确的思想内容装在各种有效方式和相关产品之中,通过组织和市场两种力量,传播给广大青年。
团的工作水平直接体现在团的服务能力和效果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工作资源有限, 专业能力欠缺,但是青年的需求相对来说是无限的,同时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等职能迫切需要专业化力量的支撑。这时候就直接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团的工作强弱。先进强在哪儿?它首先是强在“眼睛向内”,增强内功,不断提升团干自身能力和素质;其次是强在跳出“就团论团”的工作模式,坚持“眼睛向外”,针对资源和青年需求两头在外的特点,做好桥梁和平台的搭建工作,善于借助党政和社会资源、各方力量来做好团的工作,更多地把团的工作对象转化为团的工作力量,让专业化的人干专业化的事。这个问题重点解决的是工作力量短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着眼于队伍建设,增强团内谋划工作、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本领,同时重点打造4支专业化队伍,即:以团委委员、候补委员、团代表、青联委员、团干为主体的“青年联络员”队伍,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以公益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以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志愿者为主体的“基层团建指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要提高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善于宣传推介,用工作实效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和理解支持,不断改善共青团工作的社会环境,要提高工作的社会支持度,不仅依托行政资源,而且要遵循市场规律,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寻求多元化资源的注入,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办事,借力发展,提高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在公益性前提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运用团的特色活动和优势载体,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功能。
基层基础是共青团全部工作的根基,加强团的基层基础工作是共青团的“生命力工程”。现在共青团很多工作是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包括团干与青年的感情融洽也在基层。所以,我们要更多地思考“一上一下”的问题,“下”指的是如何把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把工作力量向基层集中,把工作载体向基层转移,做到“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情往基层注”;“上”指的是如何把基层的工作“带上来”,为基层指方向、做示范、教方法,注重品牌项目的牵引,推动团的工作方式从机关为主体转向以基层为主体。要探索建立以县区为集散中心的资源配置体制。抓好《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等制度安排的落实,推动基层团建纳入基层党建总体格局,选派团的领导机关干部、高校团干和青年志愿者到县级团委帮助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以项目制的方式支持基层;要探索基层工作创新发现推广机制。基层团组织和团干们最直接接触青年的变化,最直接感受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的挑战,越是基层就越有创造。要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力,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干们摆脱思想束缚,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只要是有利于把最大多数青年吸引和凝聚起来的探索,都要认真总结,选树典型,形成品牌,加以推广,把基层的创造转化为全省团组织的智慧和行动;要探索完善基层工作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完善工作述职、定期考核、调研督导、与党委领导沟通等机制,并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反映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状况。
推动团的工作实现转型发展,全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团组织,是一项全新的命题。江苏省团组织将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自觉的行动,努力做出区域性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实践,切实推动江苏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为破解两大战略性课题交出一份满意的江苏答卷。
(作者系团江苏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