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党峤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文/党峤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党员的重要政治任务。本刊将围绕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提供一组学习辅导材料,供参考。
阅读理解
习近平: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2003年11月6日)
“一把手”是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是一个地方和部门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第一责任人。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是“一把手”的根本职责。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经典名言
1.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事未至而预图,则处处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3.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百科全书
战略思维
一般说来,战略是指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那些事关全局、具有根本意义或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就其广义而言,则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战略”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原是军事名词,被用于军事战争的研究与指导中。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虽未明确提出战略一词,但泛称的“谋”、“计”、“画”、“策”、“筹”、“韬”、“略”、“运筹”、“方略”、“将略”、“韬略”等等,都被后人认为是战略概念的原型。
把战略作为一个概念并给予明确的定义,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德国军事理论家比洛(1757~1807年)是第一个想给战略以明确定义的人,他在《最新战法要旨》中说:“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关于战略的定义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自从“战略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后,也就形成了军事学的战略思维方式。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战略”概念开始被用于经济领域,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战略思维方式被运用于经济学这门学科中,形成了经济学的战略思维方式。此后,战略概念逐渐扩展至文化等领域。如今,“战略”、“战略思想”等概念已被广泛运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国家、广大地区和诸多领域,诸如全球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军事发展战略等。可见,战略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层次上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它无疑极大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要点解析
战略思维能力主要是包括全局意识、系统方法和预见能力三个部分。
1.全局意识
是否有全局意识这是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全局由局部所组成,但它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局部所组成的整体。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就局部论局部,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那就不是全局性思维,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了。战略家和庸俗事务家的区别就在这里。目无全局的将军,即使争得一城一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最终难免“全盘皆输”。所以,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总之,一切着眼全局和长远,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2.系统方法
系统思维的方法就是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思考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的。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宇宙中普遍事物的一般模型。现代科学的物质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处处是系统,包括无机系统、有机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
在系统思维看来,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处于广泛的、普遍的联系之中,系统本身也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因此,系统既独立又开放,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只有把小系统放入大系统中去分析论证,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把系统变化的过程作为预测今后发展趋势的依据,才能争取全局的主动,才能做出战略的谋划。
3.预见能力
战略是对一定历史条件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指导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既然战略一般要管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战略决策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未来意识,必须有远见。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曾这样说过:“我整天没做几件事,但有一项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计划未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过:“在农业社会阶段,在时间观念上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将来。”战略预见既是战略运筹的前导,又是战略决策成败的关键。
全真案例
陈云:“踱方步”考虑战略问题
1956年7月21日,陈云同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局长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的讲话中又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什么货缺,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县商店的经理一天忙得要死,晚上还要算账到12点,要货时,再开夜车临时凑。看来,我们的县商店,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
1990年6月,已从中央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同志,在一次同有关领导同志谈话时,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的工作,比我们那个时候要难做。而且,有许多紧急事情要处理。”但是,“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
陈云同志“踱方步”思想的实践要求很明确,就是希望领导干部拿出时间谋划全局,长远计议,研究具有全局规律、带有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因素。只有深谋远虑,谋而后动,方可计熟事定,举必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