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郑雅楠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10087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与传播系,北京100089)
微博被称为情绪媒介,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独特路径。相较人人网、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等其他社交媒体,微博的典型特征是基于嵌套性(embeddedness)的涟漪式传播效果:不同的个体用户借助其社会关系构筑起了不同的人际圈子,不同的圈子又通过一些重要的用户得以连接,某个话题进入特定圈子引发关注和热议以后,可以快速、广泛地借助社会化传播网络层叠扩散。基于此,微博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其“自我展现”的舞台。
微博在青少年群体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使用者和媒介二者互构的结果。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来看,他们自我意识萌发,喜爱新鲜事物,渴望标新立异,希望获取他人更多的关注,但同时,他们的心理和心智尚未健全,极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代表的社交媒体突出交互性和社会网络的搭建,为青少年“自我展现”提供了平台。微博不断转发造成的围观效应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他们通过关注和发布新鲜信息以获取他人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倾诉欲。可以说,微博让每一个“我”都“晒”出风格,成为青少年“自我展现”的重要渠道。
青少年的“自我展现”主要体现在语言与行为两方面。前者是指青少年在微博上呈现出的话语新特点,包括受微博影响,该话语体系渗透到现实中的情况;后者则指青少年借助微博表达自我的行为,包括积极展现,也包括以“炫富飙车”等为代表的失当行为。
微博体是网民为了适应微博的特点,结合热点发表的140 字以内的短消息。这种短消息以统一的格式对现实给予反映。在新浪微博发布的年度盘点中,“微博体”以“甄嬛体”“元芳,你怎么看?”“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方式呈现。除此之外,还有假想体、文件夹体、无聊体、蓝精灵体、如果体、三省体等,它们或因热播电影及电视剧、或因网友对名人语句的改编而被大量转发,持续火爆。
这种新型话语体系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在用词上,出现大量新词、借词、缩略词等,如“酱紫”“童鞋”;在句式上,属于模板化的表达;在内容上,因字数有限,转发者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个人选择将重要的、有个性的要素加入其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选材上,紧密联系影视文化、时尚元素、社会热点事件,力求表达和材料的新鲜①参见张艳龙:《浅析微博体语言的特征》,载《邢台学院学报》,2011 年第4 期。。
“微博体”或解压,或励志,不仅仅是青少年在生活重压之下的娱乐,它也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写作方式和认知方式。一项就中学生阅读及写作的调查显示,61.39%的中学生用微博、QQ 签名和人人网状态等社交媒体方式记录个人生活,天天刷微博,都不知道140 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②参见《60%中学生微博体记录生活》,http://news.qq.com/a/20120308/001869.htm。“微博体”使得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有两种趋向。一方面,年轻人从微博获取写作思路与素材,写作风格变得更加随意、生活化,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另一方面,微博的口语化倾向使得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也随之口语化和琐碎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久而久之养成不加筛选、随意堆砌词语的毛病,这与作文语言规范、思维严谨和内容精炼的要求有悖。在微博的影响下,青少年的话语表现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如简短的表达风格、心情式书写、紧贴社会的内容等。“微博体”仅仅是一个侧面,但它所呈现出的社会心态是青少年普遍共有的。社会心态的变化还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因此,作为“自我展现”方式的“微博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青少年借助微博表达自我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上。他们通过微博彰显了新一代人的正能量与责任感。如在“7·21”北京特大暴雨及“7·23”甬温动车等紧急事故救援中,青少年通过微博迅速集结施以援手,运送人流,提供救援信息,充分展现了“90 后”群体的良好形象,实现了群体良好的“自我展现”。不仅是群体,个人在微博平台上也可以自我宣传,快速“走红”。如近日不断吸引眼球的名叫“盖括”的男孩,他用手绘加摄影的方式,构建了一幅幅似3D 的图片,从倒拔垂杨柳到空手接白刃,从穿越哆啦A 梦的任意门到与黛玉共读《西厢记》,他将这些作品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被网友转发到新浪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网友赞叹之余赐名“现代版神笔马良”。
积极的自我展现将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成就感与自信心,提高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促进青少年社会心态和心理的良性循环。“微力量”无论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还是对于其个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相伴而生的是为失当的表达提供了空间。迅速的成名让青少年看到了前行的“利”量,于是纷纷效仿甚至攀比而做出更加失当的行为。正如2013 年春节期间发生在微博上的“炫驾求粉”恶作剧。微博网友“@cenxxxx”发出一条微博显示车速已超过200迈,经过调查,博主岑某是深圳某高校一名既无驾驶证也无驾驶经验的高二学生,作为“微博控”的他发布该微博只为换取更多的粉丝,但这种自我展现利用微博的涟漪式传播机制扩散到其意想不到的范围,引发了警方关注,交警在对其取证后进行了批评教育③参见谢银波:《“午夜狂飙,刚上200 迈!” 微博炫驾求粉,摊上大事了!》,载《晶报》,2013 年2 月18 日。。
这种“晒”与当今娱乐新闻的明星效应和光环效应不无关系。当代青少年在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和对明星的追捧程度上都是十分突出的。一方面,娱乐新闻的内容多强调浮夸,过分关注明星的穿着、奢侈品佩戴等;另一方面,各种选秀节目使成名成为瞬间即可完成的事,这些都对青少年的心态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同样渴望关注和光环的照耀,希望在同学间、社会间展示个性,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微博上这些都变得很容易。粉丝数量似乎已经成为评判博主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于是博主会相互炫耀、攀比,浮躁成风,形成“晒”的现象,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青少年在微博上进行“自我展现”的过程中呈现出情绪嵌入的特征。微博本身是以碎片化呈现世界的,但微博文本由于其传播技术特性往往要求在较短篇幅内展现更多信息,因此围绕微博文本进行的书写、解读和建构更加花费人的心思。对于渴求与他人交往和获得认可的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嵌入微博创制的微语境中,他们的所思、所为、所感更容易为微博环境所牵制。他们发布的微博不仅多与自身情绪相关,还极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左右,急于对一些公共事件“泄愤”而缺少理性思辨。
任何与之相关的微博都极有可能导致观看者负面情绪的渗入,催生其共鸣感,特别是涉及社会公平等话题时。社会负面情绪的微博一旦出现,短时间就会被大量转发,伴有“泄愤”“抱怨”等情绪,不时有脏字爆出。如“@南方周末”曾发微博称:“一些国企会直接把招聘机会和大学生背后的‘社会关系’做资源互换。中国社会当前明显的趋势是,当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时,既要有能力也要有关系,这一趋势令人担忧。”不少网友对此进行了评论。网友“@呐东来”对自己的未来表示“前途无亮”“南京市莫愁职业学校”的学生网友“@奉孝170207”留言“天朝的学生会是什么玩意,大家都懂”,暗指当前社会拼爹、拼关系的现象遍布。这些留言反映出青少年对自身未来和社会充满担忧,微博也成为其负面情绪的发泄点。
青少年负面情绪的引爆点低也导致假新闻的泛滥,而后者更加剧其消极心态,形成恶性循环。如在“李天一事件”中网友针对“李天一年龄造假”“女主角撤销控诉,达成和解意向因得到北京户口、工作及一套房产”,还包括数月后关于“轮流发生性关系”的说法以及另外4 名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背景等虚假消息进行长时间的指责与谩骂,虽然北京警方对上述谣言都已进行了澄清,确认其为假新闻,但类似言辞激烈的评论依然未能停歇。
青少年不仅缺少理性思考而条件反射式地产生泄愤情绪,还极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正如“@sienna 赛娜”发表最后一条微博:“抱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处理和交待就离开。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应该就要精神分裂,实在熬不住了。再见,大家。”之后,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该微博被转发一万多条,评论达三万多,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示感同身受。这种负面情绪会让有类似经历或隐约有类似经历的人强化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其日常生活和自身情绪调节。
微博碎片化的方式较符合心情的表达,于是青少年选择在微博上进行情绪的发布。久而久之,这种发布成为一种惯性,即一有情绪的波动便会无意识地打开微博,发表状态,就像是服用情绪的安眠药,每天一粒的惯性最终产生“只有吃了安眠药才能睡着”的条件反射。虽然,情绪的唤起可以让博主重温美好心情,但其潜在危险,一是一旦博主查阅自己的微博时,又会回到当时的情绪中,特别是负面情绪的表达会让青少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二是怕这种负面情绪影响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从而反复删帖,这种反反复复的活动也会将自己陷入过度在意他人看法和自我情绪失控之中。
1998 年出生,刚刚初中毕业的网友“@Hello -轻熟女”就是情绪化表达的实践者。在她的微博中表达的多为心情,或怀念初中生活,或表达情窦涟漪,或抱怨补课,不仅几乎每天都会写上一句,而且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更是将心理波动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微博上。如2013年5 月20 日这天,她在短短4 小时内连发了多条微博,反复表达内心的苦闷,而类似的心情贴一旦被作者唤起,就有可能成为其内心的羁绊而被删除。“@ Hello -轻熟女”6 月22 日曾对“@sienna 赛娜”最后一条微博回复道:“我频繁地发微博又频繁地按删除键努力地控制微博的条数只是不想被人看出我有丝毫悲观”,可见这种反复删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情绪化表达的唤起功能不仅体现在带有情绪的写作上,有时候一条微博的关注度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情绪。如果一条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微博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回复、转发、响应,发布者的好心情很有可能会消失。这种孤芳自赏的感觉,会让青少年不停刷新界面,哀叹“为什么没人理我”,进而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中,这种情景被国外专家称为微博单相思①参见青 牧 张 湛:《微博上的情绪过山车》,载《生活周刊》,第1379 期。。
微博励志式的状态可以给青少年以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心态。然而,对负面情绪的唤起与强化也会让青少年自我情绪失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拟态环境”最终左右青少年自身的情绪,然而,这种环境的营造其实是由博主自己决定的,虽然他们大多数并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每个人在自己的微博上选择关注者,如果关注的信息多为励志话语,用户心态便会较为积极,反之,如果专门挑选负面新闻来看,情绪自然会变得低沉甚至烦躁,久而久之成为“慢性自杀”。微博时代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制信息,这种极强的自主性对于并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部分青少年而言,其实是一种干扰。
这与美国学者提出的“情绪智力”异曲同工。耶鲁大学的Salovey 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 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包括“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的发展的能力”[1]。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有效管控,那么他对自己也是缺乏有效管理能力的。因此,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情绪管控,进而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十分必要。
从积极角度来看,“自我展现”带给青少年一种新的视角和机会,是该群体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表达,也可看作是积极心态下的自我疗伤与鼓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渴望成功,讲究个性和创新。青少年自身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在渴望得到关注的同时希望用成功来证明自己。因而,在微博上,他们关注成功人士,转发励志名言,并不断寻找成功机会,正是这种求胜、出众的心态使得他们有了成功的动力。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们还充分展现出了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视野与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上一代人,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让“人人都可能被关注”,快速成名和较强的社会包容度也让青少年善于发挥自我特长。可以说,新媒体对青少年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
第二,参与民主,心态更加开放包容。青少年在微博的引导下逐步参与公共事务,让我们看到青少年充分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他们不仅主动寻求信息,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也更加坚定。同时,微博强调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信息的海量性阅读也能够给青少年更加多样的视角,使其心态更加包容、开放,能够接受网络上不同的想法与行为,表达出更多样的价值观。
第三,自我鼓励,压力的排解与释放。青少年转发的微博中存在大量的心情贴,这些心情贴可以让青少年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当前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同龄人的交谈,微博无疑将人际关系网络缩小,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虽然需要面临的压力愈发增强,但是微博上这些优美文字和小清新式的图片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抚慰心灵,让青少年依然相信社会的真善美,从而继续自我实现。
微博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引导有利亦有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络欺凌”“炫富飙车”等事件的发生也让我们意识到微博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
第一,娱乐化生存方式折射浮躁心态。娱乐化生存首先体现在新闻的娱乐化操作上,新闻不断增加娱乐的播报时间和版面,并配以新奇标题、大量图片等,以此来吸引青少年眼球。另一种娱乐化生存则来自于选秀节目的高潮迭起,青少年也希望像“老男孩”一样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在这种风气下,他们刷微博以至于忽略上课本身,并寻求刺激、特立独行的表达来展现个性,获取同龄人羡慕的目光。这些表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社会心态的浮躁。高科技带来的快餐文化让人们缺乏耐心,更多地关注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青少年在这种影响下更加急功近利,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对他们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信息的过饱导致新一轮的迷茫。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每天播报的信息播报模式,24 小时滚动制、网友自制、随时爆料等让信息以快速轰炸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单上,“小时”似乎都显得太过奢侈。对青少年,特别是对迷茫之中的青少年而言,更是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会产生依赖网络的心理,从而减少了阅读、思考、自省的时间。同时,在信息海洋攫取的内容有大量是自己并不需要的,这些冗余的信息对青少年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造成了阻碍。人生成长时期的各种问题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选择,面对急剧变化又无法预测的未来,他们不知应该干什么,在过于饱和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
第三,急于获取评价反映出的不自信心理。青少年在微博上过于关注粉丝数量、他人看法,对负面情绪缺乏足够的抵御力等,从深层次来说反映出的是其内心的不自信。人们在感知到被他人关注时,会以别人的期待去做事情,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可以想象,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追求并不能完全坚定,而是一种满足公众期待的结果,过分依赖他人评价体系则会增加依赖心理,不利于其成长。同时,将生活的决定权移交给他人也会让青少年逐渐丧失生活的自主性。所以,这些行为看上去充满个性与自主性,实质却并非如此。
心情式书写和情绪涂抹是青少年情绪宣泄的正常需要,也是其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始社会化的独特路径。良性的自我展现有利于青少年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建立起对环境和自身的客观认知。为了增强微博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让青少年对社会和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青少年要学会调控自我情绪,修正微博的发布习惯。正如前文所述,对情绪的管控实属一种能力,需要青少年逐渐培养。如多关注传递励志信息和正能量内容的微博,增加具有积极意义的“自我展现”;对经常发布负面情绪的博主取消关注,定期更新自己的关注者,营造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遇到触及自己内心负面情绪的微博则减少转发并在发布微博前增加自省的时间,减少因冲动而发布的微博数量等。
其次,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青少年要在积极投身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社会参与度。但与“泄愤”不同,青少年要通过关注“@人民日报”等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微博来培养自身理性思考的习惯,把握刷微博、上网的时间,明确上网目的,提升上网效率,培养阅读、思考、写日记的习惯,在浮躁信息世界中保持平衡。
最后,增强对自身的关注与了解,树立人生目标和正确价值观,提升自信心和行动力。青少年内心的不自信才是一系列失当“自我展现”的最根本原因,而这又与青少年人生目标不明确、迷茫有关。因此,青少年要增强对自身的关注与了解,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特长,善于接受自己,正视自身缺点并进行改正,提高自身认可度和自信心。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行动力。增加对自身的关注,切忌盲目攀比,应走适合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心态才能更加平和,成功也就更加接近。
首先,从家庭和教育机构来看,要对青少年自身心态和情绪给予特别关注。家长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态变化,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关怀、鼓励,使青少年从现实中感受到被关注,从而减少在虚拟终端的过度表达,分散刷微博的注意力;参与到孩子的微博等新媒体的体验过程中,以身作则,全方面对孩子身心给予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树立其生活的信心和目标;引导青少年养成合理使用微博的习惯等。
其次,教育机构要开展与媒介素养、心理健康等相关的课程,向学生传授、普及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心态,并给予鼓励,促使其走上积极健康的道路。教育机构人员要提高自身修养,与青少年生活接轨,在微博上开设与青少年相关的微博来进行监督和引导。明确教学任务和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把上网与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都要注意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微博等平台增进与青少年的交流,切实了解青少年内心所需。在信息化社会,媒体的责任更加凸显。要加强网络监管,减少不良信息以及潜在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网络编辑要对新闻仔细核实,严格把关。减少浮夸、噱头等类型的新闻,在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对青少年的影响。对舆情进行监控,当青少年群体负面情绪过多时要能够适时和有效地进行转移,并对事件给予理性分析来引导青少年理性思考。对传播虚假、不当表达等微博的青少年要严格批评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减少青少年对法律的无知、无畏和亵渎等,提高青少年对错误的认识程度。
结语:当前,微博已经成为青少年“自我展现”的重要舞台,主要表现在微博语言风格和微博对其生活境遇的折射上。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青少年体现出情绪化的特征,容易嵌入微博文本建构的微语境。这些特点呈现出青少年多面的社会心态,其中包括寻求创新、开放包容和自我鼓励的积极方面,也包括浮躁、迷茫、不自信与情绪化等消极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新媒体与青少年的关系,应以更加辩证和发展的视角来分析。要引导青少年转变社会心态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也应全力配合,扬长避短,促进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长。
[1]扁 鹊:《“微伤害”与“微治愈”背后的情绪智力》,http://www.eeo.com.cn/2012/0921/233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