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对策——基于调查与分析

2014-02-02 17:06江冰雪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术教育

江冰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失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失范从狭义上讲,指违反道德规范,作出与规章制度相违背的行为。从广义上讲,它既包括违反思想品德、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也包括违反法律甚至犯罪行为等。”[1]本文中高校学生失范行为取失范的狭义解释,指高校学生发生的违反或背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社会的期待,从而产生消极影响并受到他人的否定性评价的行为①参见王伟彪:《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研究》,2011 年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5 所高校共计1 346 名学生和49 名政治辅导员。5 所高校分别涵盖“985 工程”“211 工程”的两所重点高校,两所普通高校和一所民办三本高校。1 346 名学生分别来自理、工、文、管、法专业的各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49 名政治辅导员为在5所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教师。本次调查以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学术规范行为、失范行为为切入点,自行编制问卷,问卷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针对高校所有培养层次的学生共发放850 份,回收有效问卷805 份,回收率为94.71%;“高校学生学术规范行为问卷”针对本科高年级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发放550 份,回收有效问卷541 份,回收率为98.36%;“高校学生失范行为原因问卷”向5 所高校的50 名政治辅导员发放,回收有效问卷49 份,回收率为为98%。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均由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网络行为失范: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传播谣言或表达非理智情绪表现突出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对网络的猎奇心态已逐渐减弱。传统意义上网络黑客、网络恶意评论、网络色情等失范行为并不严重,80%左右的学生没有发生过此类失范行为。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络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高校学生获取资讯、抒发情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有81.5%的高校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包括微博、微信、人人网、QQ、飞信等在内的网络社交工具。经常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学生大部分会频繁地转发网络信息,尤其是来自名人、明星和所谓的“意见领袖”或是“网络大V”的信息。但当有人利用互联网大肆抹黑、造谣、制造混乱时,判断力不强的高校学生往往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手”。有50.5%的受访学生承认曾经通过社交工具转发未经证实的网络传言或表达过非理智的情绪。其余49.5%的受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转发的信息是谣言。可以说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传播谣言或表达非理智性情绪已经成为网络行为失范的突出表现。

(二)学术行为失范:以浮躁为特征的学风不正和学术不端表现突出

在高校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严重学术失范行为是极个别行为,而以浮躁为特征的学风不正和学术不端的学术失范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75.3%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有过将网络下载的资料直接当作课程作业或者经过剪切拼凑后再当作作业上交的经历;66%的学生在不能准确了解合理引用和变相抄袭的区别的情况下,写作论文会大篇幅引用前人成果;61.7%的学生承认有过不当引文的经历;58.7%的学生承认有过虚列参考文献的经历;48.3%的学生曾经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有选择的采用数据或者编造数据。在被问到“是否有过论文署名搭便车的经历”时,虽然只有35.7%的学生承认曾经有过一两次“搭便车”的经历,但在被问到“如果碰巧有搭便车的机会”,只有25.5%的选择“坚决拒绝”,其余74.5%的学生要么“高兴地搭顺风车”,要么就是“经过思想斗争后再搭车”。可见,在从没有“搭便车”经历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机会”。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但在被问及“学位论文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有何影响”时,有42.8%的学生表示会采取断句、更改数据、更改案例等“技术”手段通过论文检测或是大量搜索外文文献,翻译后作为自己原创成果以通过检测。从学生通过学位论文检测的种种“方法”可以看出,整体浮躁的学术氛围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术行为失范的温床。

(三)求职行为失范:以虚构个人履历和违约为特征的不诚信行为表现突出

在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高校学生的求职就业过程,高校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虚构个人简历和违约、毁约等不诚信行为。高校辅导员们表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模式下,高校学生的确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他们所带过的毕业班学生中,有57.1%的学生有过伪造学生干部经历、伪造学术研究成果、虚构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以及隐瞒在校期间不良表现的行为。在被问及“如果您的学生在签约一家单位后,又有机会可以签约到更满意的单位,据您了解大多数学生会如何选择”时,辅导员们表示:只有12.2%的学生会秉承诚信原则,不会有违约的想法和行为;46.9%的学生在面对好机会时会有违约想法,但在学校规定和老师教育下会最终放弃违约;但仍有40.8%的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在违约后签约自己更满意的单位。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成本较低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了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影响。例如:在被问及高校学生学术行为不规范的原因时,32.3%的受访学生认为,大环境如此,周围同学都这样做。而同时有34.7%的受访辅导员认同此原因。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将网络下载的资料拼凑成作业”这一行为时,65.2%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对,但大家都如此,所以自己也会这样做。对于“求职时伪造学术成果、虚构个人经历”的现象,有61%的高校学生认为,社会就业压力太大,这样做虽然不妥,但不是原则问题可以理解。

探究造成高校学生失范行为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有80%的受访辅导员认为,因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得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成本较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数据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网络上表达不理智情绪、转发谣言还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一旦被发现,只要不触犯法律,最多由院系进行批评教育,学校不会追究责任也不会记入学生档案。学生在学术上的失范行为,只要不是考试作弊、学位论文抄袭等严重违规行为,轻微的学术失范行为也不会被追究和记录。而在就业市场严峻的今天,高校为学生就业可谓煞费苦心,因此对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虚夸经历、隐瞒缺点的失范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更是情有可原了。可以说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一切失范行为,只要离开学校就再无迹可查,几乎不产生任何社会成本。所以,全社会信用体系一日不健全,就无法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高校学生也自然会继续“有恃无恐”。

(二)中观原因:高校欠缺系统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控制

调查发现,由于高校欠缺系统有效的行为规范教育,“不知道规范行为内涵的意义”成为高校学生失范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被问及“您认为在网络上发布或下载他人的论文、歌曲或电影是否构成侵权”时,42.9%的受访学生表示“网络就是资源共享,当然不是侵权”,还有40.2%的受访学生回答“说不清”,由此可见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现象在高校学生中相当普遍。

目前,高校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教育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对于在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不够全面,较为笼统。高校的规范和规定往往相对滞后,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当规范和规定都只是原则性的条例而可操作性不强时,就难免成为一种“摆设”。例如,很多高校为了让低年级本科学生扎实学习专业基础课,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使用手提电脑。但现实却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完全可以取代手提电脑。再者,高校在学术行为方面的规范,也多是笼统性的诸如“学术文章引用他人成果需进行标注”等,但究竟在何种范围内是合理引用,怎样的行为又是变相抄袭?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得学生往往会面临“无范可依”的情境。第二,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对于学生严重失范行为的惩处条例,但惩处应该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前期的预防和教育。学生手册虽然对学生的各项行为做了明确规定,但学生究竟对手册内容了解多少学校却无法掌握。行为规范的内容没有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效传递给学生是当前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微观原因:高校学生心态浮躁,自律性较差,理想的世俗化和认知的片面化导致行为失范

开放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使得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转型期焦虑情绪的影响,加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部分高校学生心态变得日渐浮躁。就业压力大、学生竞争力弱,学生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学生紧张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学生心理失衡寻求通过网络发泄焦虑情绪时,当学生为了找工作无暇顾及学术论文而选择用轻微的学术失范行为达到学校的量化要求时,当求职过程中为了获得一个更满意的职位而虚夸自己的履历时,学生会为自己的种种失范行为寻找着“合理化”的理由时,同时也削弱了对自身行为规范的自律。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询问学生发生失范行为的原因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时间精力有限”这一选项。但4 年的本科、3 到5 年的研究生弹性学制,真的是“时间有限”么?答案背后是部分学生的惰性在作祟,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学生把多半的精力投入到考研、考公务员的应试准备上时,当学生将论文仅仅当作一种硬性任务时,理想的世俗化和认知的片面化就自然导致了高校学生行为的失范现象。

三、教育对策

(一)社会层面:完善个人信用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1.增加失范行为的社会成本是约束失范行为发生的有效举措

就整个社会而言,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数据查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应扩大仅限于货币借贷的个人信用外延,尽快建立高校学生信用档案,并探索将之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作为个人货币借贷信用的补充。

目前高校的学生档案只记录学生的成绩、重要奖项以及受到纪律处分的违规行为,鲜有对于学生诚信表现的记录。这就使得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再从档案中了解到其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因此,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应该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补充,记录学生包括网络行为、学术行为等方面的不诚信表现,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记录学生在经学校教育后改正错误的情况。尤其是学生改正错误的表现,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学生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取得进步,避免再次犯错,这才体现教育的真谛,也便于社会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了解。只有加强对学生改正错误的记录,才能通过诚信档案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否则只是作为罗列错误的记录,学生会有逆反心理,也无法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2.以净化网络环境为抓手,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走向成熟又非完全成熟”,是本次调查中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整体评价。正是由于思想的不成熟,高校学生才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于是在从众心理支配下的盲目跟风导致了很多失范行为的发生。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学生习惯从互联网接收信息、了解社会,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是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要及时辨别、过滤不良信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公开透明的方式驳斥网络谣言。另一方面,网络宣传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

(二)高校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行为规范

1.将行为规范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在学术研究、网络使用、求职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详细阐明学生行为规范的内涵,制定操作性强的学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课程是教育思想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中介”[3]。高校学生由于学科专业和学习时段的不同,学习方法、信息获取方式等行为模式自然不同。高校应该探索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行为规范类教育课程,并将行为规范类课程列入必修环节,提出相应的学分要求。高校可以分学科、分专业开设包括学术规范、学术伦理以及学术论文撰写辅导在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类课程;分时段开设包括网络信息基础知识、网络法律法规、新闻传播学在内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法制观教育,有重点地普及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网络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2.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创新教育引导模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工具是当下高校学生使用最频繁的沟通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性、平等性和生动性,创新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模式。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个层次的官方微博、微信将行为规范的内容以平等、宽松、活泼的“微语言”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的互动性,将高校学生较为普遍的失范行为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们发表意见、表达心声,高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轻松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既可以成为严肃的课程教育的补充,也更易于与学生产生心灵、思想的共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效果。

3.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对高校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诸如篡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在学生所做的实验或研究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设想,而科研能力考核、毕业条件又有较为严格的量化要求下不得已而为之。创新既然是对未知的探索,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要创新就会有失败。而目前无论社会环境还是校园文化都缺少了对失败的包容。对科研成果卓著的正面典型宣传无可厚非,但过分地标榜成功往往会误导学生们急切地想见效果,急切地想出成果,急切地想下结论。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不仅不利于创新反倒成了行为失范的“动力”。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高校学生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减少创新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才能更好地约束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学生层面:以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为依托,提高自身素养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是约束高校学生失范行为发生的根本途径。以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为依托,使高校学生将个人幸福的小梦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梦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坚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崇高理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另一方面,从实现个人幸福小梦的每一天开始努力。高校学生要克服浮躁心态,脚踏实地从书本中学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以开阔的视野认识中国的发展,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集体的“大我”之中;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文明意识,知行合一,勤勉进取,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各类失范行为自然会减少。

[1]王季桃:《浅析未成年人失范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年第6 期。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

[3]裴立振 侯艳艳:《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根源与对策》,载《泰山学院学报》,2009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学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