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斌
(南昌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9)
在全力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背景下,南昌正迎来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但目前南昌的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渗透力不强,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比较落后,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还很有限。如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动制造业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议题。
近年来,南昌制造业水平快速提升,服务业发展迅猛,尤其是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性服务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行业整体总量小、投产比低,产业链延伸也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利于南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小,行业整体的投产效率不高
2012年南昌生产总值3000.52亿元,增幅为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7.26亿元,服务业产值1116.19亿元,工业和服务业都具有较高增速,但和中部部分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相对偏小。南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投资比为0.86,远低于长沙和武汉,跟合肥也有一定的差距,服务业的投资和消耗也偏低,服务业产值与服务业投资比为0.78,低于武汉和长沙的水平,略高于合肥,说明行业整体的投产效率不高。
表1 2012年南昌与中部部分省会城市工业及服务业投产情况
(二)主要制造业产业规模偏小且产业链延伸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到抑制
南昌以汽车制造、医药制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为核心的制造业规模偏小,产业链的延伸有限,终端产品的比例太小,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12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5.03亿元,仅占武汉的37.6%,其中过百亿元的行业有14个,全部为制造行业,最为核心的汽车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500亿元,而武汉过千亿元的行业就有5个,其中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669.76亿元,是南昌汽车制造业的近4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受限导致企业在产品设计、本地研发和技术服务、高端管理和人才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服务等方面需求不够旺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和发展相对滞后
2012年,南昌服务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45.83%,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说明南昌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但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仅有208.6亿元(2011年数据),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仅18.9%(2011年数据),说明传统服务行业仍是服务业投资和发展的主体,而代表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型业态起步晚、占服务业的份额较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偏低,专业化分工差,如南昌的物流业多数处在第一方或者第二方物流阶段;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11年,金融服务、科学服务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仅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23%;四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不足。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但仍存在人才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较少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依旧短缺,领军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更是稀缺。
表2 2012年南昌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行业
表3 2011年南昌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投资情况
产业升级是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细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联动和推动产业聚集正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生产性服务业需围绕制造业谋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南昌置身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升级意义重大,然而南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能是脱离工业而孤立发展的,必须要围绕制造业谋求发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方式来促发展。细化产业分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鼓励制造企业将原来作为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职能部门逐步分离出来由独立的市场主体运作,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保证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以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深度的专业化分工客观上将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获得双赢。
(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部门逐步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比如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交通、贸易、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就逐步加大,但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才能迅速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联动的基础之上,制造业产出快速增长,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助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强大的物质投入作保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制造业必须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也需要强化对制造业的渗透。随着南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也将加深。
(三)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
城市服务业空间上的集聚是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集聚仅仅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产业集聚应该避免形聚而神不聚,即在空间上看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了一起,但各个企业之间其实并没有相互联系,从而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政府要推动当地产业集聚,就必须充分的尊重企业自主选择,政府意志不能支配市场行为。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发挥政府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建立科学的集聚区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加快推进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升级发展须政策先行、制度护航,需出台投资、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提供动力,为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升级发展提供保障。
(一)采用多种手段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投资结构
加大财政投入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投入应适当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但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门槛,由政府一元化的投资结构向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等多元化的投资结构转变,科学合理的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变政府以往重货物采购轻服务类产品采购的局面,将更多服务业领域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此外,可按照相关文件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明确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通过财税政策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实施优惠和倾斜的税收政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进程。
(二)通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南昌服务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势头正旺但融资困难的境况,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满足不同新兴服务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南昌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服务企业抵押物少、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探索发展服务业、小微企业的联保贷款业务,逐步建立有利于服务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特色金融体系。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创新,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拓宽金融机构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贷款抵押、质押及担保的种类和范围,允许服务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适度提高抵押权重,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机构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破解服务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创新土地管理政策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在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创新土地管理政策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又一积极举措。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厂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存量房产等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和实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建立灵活的土地出让机制,发挥土地收储的调控性作用;对产业园区或集聚区内的重点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新兴服务业重大项目,在工地安排上给予优先选择权,实现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的有效供给。
(四)有针对性和差别化的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行业发展水平,因此对相关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昌可借鉴北京在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时的“一业一策”政策,对不同行业高素质人才实行差别化的引进,比如对金融、信息、商务、科技和物流等行业根据行业的需求分方向、分等级确定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利用本地的资源,尽可能多的选择与本地高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尤其是选择与专业性培训机构合作,争取人才培养有梯度的进行,以便适应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需要。
(五)适时制定和完善服务行业法律和相关管理法规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发展的时间较晚,主要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南昌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相关的服务行业法规都未能建立和完善,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适时制定和完善服务行业的法律,细化地方相关管理法规,规范和引导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从制度上保证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行业服务的严谨程度。同时也需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使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受到行业规则约束的同时也得到规则的保护,进而使生产性服务企业能够在具有良好法律法规保障的环境下运营。
[1]夏杰长,张晓兵.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战略意义、实现路径与政策措施[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2):20-25.
[2]姚晓霞.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8(9):281-282.
[3]陆小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J].情报杂志,2009(2):119-121.
[4]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75-78.
[5]黄立新.烟台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