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吴学松
建筑起重机械事故频发、隐患不绝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住建部、各地方都曾出台过整治的政策规范,每年都有通报和相应的安全检查,可是安全事故每年还是层出不穷,然后政府不断出台政策。
解决建筑起重机械事故频发、隐患频现的问题,仅靠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更深层次思考解决办法。
近几年,由于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市场需求量大而且回报相对比较快,再加上国家未对其设定行业从业标准条件,其入行门槛低,政府法律法规也缺少对租赁产权单位相应的制约,吸引了大量的个体经营者加入到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租赁行业的队伍中。有些规模小的企业由于专业人员缺乏,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不到位,设备本身安全隐患多,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发生事故的概率很高;缺少行业自律,经营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造成了租赁市场混乱;这些企业通常不具备起重设备安装资质,多数企业采取资质“挂靠”,往往是将建筑起重机械拆装完毕后找一家具备拆装资质的企业在报审材料上盖章。这些不具备起重机械安装资质的企业自身的操作水平当然令人怀疑,而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似乎成了起重设备租赁行业内一种墨守的行业规律,也成为建筑工程起重设备拆装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在大量建筑起重机械事故案例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无资质违规安装、无证违规操作。
解决建筑起重机械事故频发的主要办法,一方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另外一方面还要引导租赁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申办起重机械安装资质;另外,更要引导建筑施工承包企业选择有实力、有安装资质的起重机械租赁公司,形成建筑工程承包单位与起重机械安装租赁单位共同承担安全风险的局面,建筑工程起重机械的安全风险才能够从源头上、从机制上得以控制。
福建省为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从根源上确保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确保租赁、安装、拆卸、使用、维修、保养各环节管理到位、责任明晰,他们多次召开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企业及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座谈会,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2012年制定了《福建省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暂行规定》并开始执行,提出并推行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步将具备一定实力、满足规定基本条件的企业纳入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名录,允许其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承接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服务业务。鼓励建筑起重机械租赁企业与设备安装专业承包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福建省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和推进过程中,政府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积极响应,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其实践与探索值得借鉴。
加强宣传和动员部署。福建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市场培育,以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企业及建设、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主体为重点,广泛宣传推行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意义,通过召开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申报工作座谈会、宣贯研讨和全省现场会及样板企业引路、经验交流等措施,加快推进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步伐。
政策引导循序推进。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通知,在全省分阶段推行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2013年4月1日起,各设区市城区内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必须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对于依法必须招标且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的项目,招标人必须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承诺使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必须提供承诺函,承诺本工程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必须明确选定的“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各级招投标监管部门加强招标文件备案审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市场、现场联动监管,做好施工合同备案管理,将是否选用“一体化”企业作为重点监管内容,对未按规定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的责令改正。
福建省要求,“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必须具备建筑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并按照资质等级承揽业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安全、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安装、拆卸作业,确保安装拆卸、顶升、加节过程中人员到位、现场监督到位。要对设备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吊具、索具等进行经常性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设备租期结束一定要进入维护保养基地,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和保养方可进入下一个工地。要建立完善抢修制度,配置抢修车辆,及时受理、准确判断并有效消除设备故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提高安全监控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能力。同时,依托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福建省还要求工程参建各方应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督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负总责,应严格审核“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制定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使用情况。工程监理单位应落实安全监理责任,监督“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执行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以及使用单位使用建筑起重机械的情况,发现存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安全监督机构报告。建筑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应当与“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签订“一体化”服务合同,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并对建筑起重机械使用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协会建筑机械分会王建国会长、赵运祥秘书长向本刊记者介绍,福建省推行“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之后,企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日益明确,设备的机况有所改善,现场管理明显改善,群死群伤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由“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构筑的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屏障正在福建省逐步形成。截至3月10日全省已经有70家建机租赁企业进入一体化企业名录(预计到3月底将有80家左右企业进入),目前这些一体化企业拥有的建筑起重机械占市场保有总量的大约50%。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均已进入一体化企业名录。2014年4月1日起,福建省行政区域内所有使用建筑起重设备施工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必须选用“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非一体化企业不能进入租赁市场。
福建实施“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之后,有些小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成立股份制企业,按照一体化企业标准组建新的企业。如福州源盛、福州华盛昌、福州联达三家小企业经过整合、成立了福建闽固建筑设备租赁有限公司,重组后的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保养体系,保证了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但目前仍有一些小企业没有达到一体化企业要求面临重组或淘汰。
福建龙升租赁公司2013年初进入一体化企业名录,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3个管理体系(租赁经营管理体系、设备技术管理体系、项目安全管理体系)、落实4项制度(安装拆卸管理制度、设备运行维保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除福建省外,湖北省从2014年1月开始施行建筑起重机械租赁、安装、拆卸、维修、保养“一体化”管理。湖北省“一体化”企业条件要求与福建省主要不同之处是,将一体化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划分为一、二、三级企业,分别根据企业规模按要求配备专业齐全、人数合理的管理队伍和特种作业人员队伍;需要分别具有不少于80台、50台、30台建筑起重机械,并保证其技术性能良好、质量稳定、安全保护装置齐全、灵敏可靠;建立企业起重机械智能监控信息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建筑起重机械的运行情况。
表1 福建、湖北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基本要求比较
福建、湖北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都是将人员、设备和维修保养基地作为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其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见表1。
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在业内也有些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提倡 “一体化”管理是没有问题的,但强行推行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势必与行政许可法相违背,把“一体化”搞成了新的“行政许可”的做法是欠妥的;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有它的优势,但绝不是唯一的企业管理模式;以“一体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安装管理本身不是一个问题,但将其作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强力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就存在问题了。
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分为产权、安装、使用和监管四部分,其中安装、使用环节管理尤为重要。如果进一步理顺或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责任,加强监管,建筑起重机械管理的各项责任就能够落实到位。
北京市为加强建筑起重机械管理,自2009起,对北京市建筑起重机械租赁企业进行资信等级评定。2013年已有518家租赁企业通过了资信等级评定。同时北京正在积极探索开展建筑起重机械租赁行业信用评价的动态管理,建立网络化的信用评价共享平台,及时反映租赁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施工企业提供可靠的建筑机械租赁信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一是推进监管机制创新,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重点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和模板支架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探索起重机械、模板支架“一体化”管理模式;二是实施差别化监管,加大对重点地区、企业和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三是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四是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行为;五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建筑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设备安全管理说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管理好人、教育好人、培训好人、使用好人,是确保不出问题最根本的方面。因此,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这样设备安全管理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着力点,安全生产也有了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