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再分配的政策选择

2014-01-31 05:01丛春霞
关键词: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差距

丛春霞,任 财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问题的提出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分配理论反映着人们观察经济的方式、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反映着各自的不同背景。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我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0.491 的最高位到2013年的0.473 呈逐年回落态势,但是仍高于0.44 的全球基尼系数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缩小表明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凸显紧迫。

对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现代发展经济学将收入分配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性收入分配或个人分配两种类型。对功能性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他以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为主体,根据生产要素在社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不是把个人或家庭看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劳动所得”作为一个总量,与地租、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与其所得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对规模性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帕累托,规模性收入分配是以居民个人或家庭为主体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如按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所有家庭进行排序,分析不同收入家庭所占的比例。它只简单地涉及个人或家庭及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对获得收入的途径则不予考虑。它关心的是个人收入的多少,而不管这些收入是否单一地来自职业还是同时来自其他来源,诸如利润、利息、租金、馈赠或继承。规模性收入分配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分析某一阶层的人口或家庭的比重与其所得的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影响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功能性收入分配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其分配原则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产品生产所做贡献大小来分配,以体现效率原则,由于初次分配在前,再分配在后,因此功能性收入分配对规模性收入分配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制度、市场机制是否充分的不同,使得功能性收入分配的效率越来越难以衡量,并且非市场因素对生产要素价格影响进而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越来越重要。因此目前实证地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任务大多依据规模收入分配理论。

另外Kuznets(1955)[1]开创了经济发展和规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领域。库兹涅兹在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中首次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做了实证研究,他依据有关规模分配的数据提出了一条简单的U 形曲线,即著名的“库兹涅兹倒U 形假说”。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从前工业文明时期转向工业文明时期,收入差距由加速扩大,到一定阶段后趋于平稳并逐渐缩小。对于“库兹涅兹假说”能否成立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阿德尔曼(Adelman)和莫里斯(Morris)收集了43个发展中国家的最新资料,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倒U 关系。也有学者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卡思等(2004)[2]利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改革课题组1988年的抽样数据,分别计算了90个省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基尼系数,从两组数据上很难看出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李实等(1996)[3]利用相同的农村数据,对其中90个样本的基尼系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平方项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不理想;而陈宗胜(2014)[4]在描述了中国经济改革以来收入差距扩大之后,借鉴20世纪60 至80年代东欧几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变动实际水平的变化,认为中国收入差距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转向下降,并将其概括为“陈氏倒U 形假说”。

实际上,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除了上述的经济制度、市场机制是否充分外,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消除贫困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是在未消除贫困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差距。我们国家应该是处于未消除贫困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差距阶段,这就为研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依据帕累托的思想,在规模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影响居民再分配收入各因子如所得税支付、社会保障支付和其他转移性支付等对居民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基础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制定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基于收入结构的分析

城镇居民收入构成根据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城镇居民各类收入贡献率统计如表1①从2002年起,城镇住户调查对象由原来的非农业人口改为城市市区和县城关镇住户,本篇章相关资料均按新口径计算,历史数据作了相应调整。所示。其中,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最大,但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减小;经营净收入从2000年到2012年增加了约10 倍,同时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也有了大幅提升;财产性收入贡献率最低,但其增长速度比较快;转移性收入贡献率在上升,对收入拉升效果明显。同时,尽管城镇居民收入较之前有大幅提升,但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收入也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表1 城镇居民各类收入贡献率统计

2.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分析

根据人口百分比和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绘制成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洛伦兹曲线如图1所示。坐标轴中倾斜直线为收入绝对公平线,而曲线则为洛伦兹曲线,二者围成的面积即为收入不公平程度或差异程度,其值为基尼系数。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高收入组所占收入要远远高于低收入组所占收入,中间阶层所占收入比基本稳定。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因此收入两极分化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3.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

图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洛伦兹曲线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 表示收入平均;0.2 ~0.3 表示相对平均;0.3 ~0.4 表示相对合理;0.4 ~0.5 表示收入差距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从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统计(见表2①2012年12月前,城镇居民调查样本为6.6 万户。)来看,从1990年开始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从2000年就已超过国际警戒水平②国际上通常把0.4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最高点逐步有所回落,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中国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收入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还对数据作出解释,认为这表明了中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因为0.47 到0.49 之间的基尼系数不算低”。实际上,由于我国国情复杂特殊和统计口径的差别,实际的基尼系数往往要高于统计计算的基尼系数。因此,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表2 1990—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统计

(二)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基于收入结构的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907 元。同期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农村居民各类收入贡献率统计如表3③2012年12月前,农村居民调查户数为7.4 万户。所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绝对量和贡献率同时在增加;家庭经营纯收入绝对量虽然在增加,但贡献率却在下降,且仍高于工资性收入贡献率,反映出农民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土地经营生产;财产性收入贡献率较2000年增加了1.10%;转移性收入贡献率提高到了8.70%。

表3 农村居民各类收入贡献率统计

2.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五等分组数据显示: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583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5516 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7942 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1 373 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 273 元。农村居民纯收入洛伦兹曲线如图2所示。在图2中,洛伦兹曲线与45°绝对平均线围成部分代表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面积值就是其基尼系数。在农村高收入组所占收入要远高于低收入组所占收入,中间阶层所占收入比基本稳定。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因此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现状也已不容忽视。

3.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

图2 农村居民纯收入洛伦兹曲线

1978年至1999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较低。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加之2008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图3为我国农村居民2002年至2013年的基尼系数变化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6年基尼系数已达到0.4 的国际警戒水平,而在2008年达到我国的峰值。自此而后,基尼系数一路下滑,稳定在0.4 以下。从2008年之后,国家先前出台的一些惠农政策开始发挥效应,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扩围和水平提高政策,也在2008年之后陆续实施,加上国家对农业的鼎力支持,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因此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使基尼系数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图3 2002—2013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变化折线图

(三)中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差距现状

1.基于增速差异的分析

我国居民总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各项税费和转移收入的总和。参考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总收入为38 443 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35 85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0%,增速低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由此可见,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在全国增速水平与城乡增速水平方面都存在差异。

2.基于二者洛伦兹曲线的分析

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我国居民五等分收入数据,绘制了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洛伦兹曲线,见图4,其中总收入洛伦兹曲线位于下方。总收入是初次分配的结果之一,可支配收入是再分配的结果之一。对比其各自的洛伦兹曲线可以发现两点:其一,两者分配过程中都存在不公平问题,即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间都有差距;其二,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洛伦兹曲线差距不大,即二者与绝对公平线之间的面积差不大,反映出我国现行的再分配政策对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限。

图4 中国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洛伦兹曲线

3.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

2000—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2000年到2008年基尼系数增加到0.491,之后直到2013年一直呈现微弱的下降,但仍然处于0.4 的国际“警戒线”之上。尽管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性标准,统计中难以将所有实际收入都计入其中,但它至少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较为严重,收入差距呈扩大化的趋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转轨国家在经济起飞时的普遍趋势,但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5]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 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 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 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 倍。

三、收入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

图5 2000—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居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获得的全部初次分配收入与再分配收入总额。居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总额的比例关系,关系到社会商品购买力与消费品供应的平衡关系,关系到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等。

有关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生产函数中资本要素的增长速度是劳动要素的50 倍。这样就造成了初次分配中如果只按照要素进行分配,就会过分降低按劳分配的作用,使得资本所有人和控制资本权力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这是市场经济本身追求效率使得收入在初次分配上造成的差距问题[6]。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有关机制的不完善,产生了一些运用非市场化的方式猎取财富和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和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或集团获得收入上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社会成员,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而且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进一步会形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马太效应”。这些问题基本上应归属于功能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范畴。

而规模性收入分配即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就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财政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确保政府职能的实现。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开始向民生倾斜。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财政支出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使得财政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总量的调整能力和力度大大增强。从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总量调整的立足点出发,国家财政对居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和总量调整的力度有限,而应把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总量调整的重点放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的环节上。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中,国家财政通过一系列的再分配措施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制约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完善的税收制度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

首先,我国的税种还不健全,一些税种在国际社会习以为常,而在我国却还没实施,如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实际上这些税收的征收对象都是高收入阶层和富裕阶层。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中文版2014年4月16日在北京发布的《2014 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指出,2013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①福布斯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定义的中国大众富裕阶层是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 万元人民币至600 万元人民币(即约10 万美元至100 万美元)之间的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人数达到1197 万人,预计到2014年底人数将达到1401 万人。其中,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性理财产品,以及个人持有的投资性房产等。适当地对富裕阶层征收相应的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可以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

其次,我国的税收制度不够完善,如个人所得税收取办法,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使个人所得税负担更合理。另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也应当实行收入累进制的缴费办法,提高富裕阶层的缴费比例,在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互济作用的同时,也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7]。

再次,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偷逃税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偷逃税成本太低,使得一些人敢于以身试法。而偷逃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财政收入的减少,从而使政府在实施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手段时显得力不从心。

2.转移分配支付水平过低引致收入差距拉大

国际社会通行的转移支付准则是社会救助水平低于社会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基本养老保险支付水平。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了提高,但最低工资标准仍然偏低。国际上最低工资衡量标准,主要采用最低工资占人均GDP 的比例,一般为50% ~60%,而我国很多地区低于这个标准,调整的空间很大,可以适当提高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转移分配中,就城乡养老保险和低保来说,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测算,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约为2.06 万元,新农保为859.15 元,两者相差近23 倍。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保障标准为373 元,月人均补助252 元,合计月人均可获得625 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保障标准为202 元,月人均补助111 元,合计月人均可得到313 元。与此相比,201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则只有81 元,还不到城市低保金的1/7,约为农村低保金的1/4[8]。因此,转移分配水平过低和城乡不均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公共资源分配非均等化加剧了收入差距

我国目前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我国农村虽然实现了义务教育,但教育条件、教师的素质远不及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村学生难以考入重点大学。以北京为例,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使得上百万生于京、长于京的农民工的孩子被迫沦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北京上海等重点大学云集的地方还剥夺了其他地区孩子的入学名额。北京一所中学每年就输入200 多名的学生到清华、北大,相当于几个省的输入总和。由于我国对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层级太低,在一些地区,甚至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支持都得不到保证。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其结果是“农村孩子进不了重点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不愿意读书”,必然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进而导致“穷者愈穷”“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9]。还有像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农村地区面临着看病难、治病贵、有病不敢医、大病不敢治等客观现状,这些问题都人为地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

另外,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民生部分权重太低,加大了收入差距。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过去一直是GDP 总量挂帅,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注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而对民生方面如社会保障、医疗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太少。而这三者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投入少无形之中又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四、国外收入再分配政策选择及经验借鉴

1.美国收入再分配政策

美国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模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维护美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伴随着经济长时间的稳定增长,美国的收入分配更加注重分配的效率,同时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上,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供平等的机会。从基尼系数上看,美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认可的0.4 的警戒线。美国2013年度《总统经济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美国普通工薪阶层收入增长陷入停滞。它传递出一个信息: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美国社会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呈现分层化[10]。造成这一局面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美国当前税制偏袒富有的投资人士,股息等投资性收入和劳动性工资收入遭到区别对待;其次,上市潮和高管激励机制的内在缺陷助推投机文化,企业纷纷上市和普遍执行的股权激励计划造就了一大批富翁高管;最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进入宏观经济政策的“瓶颈期”。美国自2003年基尼系数达到0.471 之后,就成为西方国家中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

美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时采取的再分配政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税收体制上注重税收的效率。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美国2013年财政收入为2.774 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9.2%。而财政收入绝大部分便是来自税收。原因是美国精简了其税收渠道,提高了税收效率,减少了收税不必要的耗费,同时提高了“富人税”。此举对我国税收改革不失为一个好的启发。第二,对贫困人口的政策。关于贫困的标准,美国为税前收入,不包括资本收益和非现金补贴,不随地理位置变动而变化。如果被认定为处于贫困状态,居民就会享受从生活到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帮助。第三,发挥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促进收入流动。统一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和保护各种职业的自由选择,鼓励职业流动和收入流动,而且可以实现市场充分竞争,有效地缓解收入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2.日本收入再分配政策

日本的收入差距是在逐渐拉大的,然而高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是低收入户的2.86 倍。进一步看日本的基尼系数,以0.19 为中线,在0.03范围内上下波动,而且基尼系数小于0.2,收入分配是很公平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小。尽管如此,日本的贫富差距仍然不容忽视。在日本,相对贫困①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人口的比重正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低收入的办公室职员在不断增加,约占日本劳动力的1/3,这些所谓的“白领”大都是临时雇用的劳动者,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临时工泛滥可以说是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后遗症之一;另外,社会老龄化也是日本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2013年日本总务省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65岁以上人口为3186 万人,占总人口的25%。目前,一些60 多岁的老年人仍在继续工作,但收入却得不到提高,一直被压在很低的水平。除此之外,日本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日本大企业之外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这一重要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大企业中存在着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工资体系为核心的雇佣体制,企业承担了员工社会保障的大部分,这也是造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员工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日本采取的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理念是藏富于民。从采取的措施来看,首先,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制度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在日本的税收体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直接税,尤其是所得税。日本的所得税对收入分配差距减小的作用很大,政府基于不同的税收承受能力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对低收入阶层视其家庭结构、家庭人数设置最低征税额,收入在一定金额之下可以免税,而对于高收入阶层实行累进制税率。其次,日本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在社会保障方面,日本在缴纳社会保障税时因不同收入阶层而有差别,高收入阶层缴纳的金额相对高一些,低收入阶层缴纳的相对比较少,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其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也愈发体现出来。日本在其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得份额约占50%,经过转移支付以后,个人所得份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超过了80%。这也是日本基尼系数很低的主要原因。

3.对中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借鉴

在收入分配的“倒U 形”假说下,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而逐渐扩大,是因为位于“倒U 形”曲线的前半段。但收入分配的“倒U 形”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国际上尚存在争论。而美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收入再分配政策都在调节各自国民收入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第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分配-增长”相互促进型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而言,就是经济高速增长可以形成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物质条件,并且分配与再分配手段会促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经济增长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同时,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与合理的收入差距可以形成对经济增长中各要素所有者的有效激励和触动,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财税体制改革,精简财税收支程序。现有收入分配结构和发展方式所存在的重大缺陷极有可能导致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指示,改革收入分配结构应该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调整[11]。而财政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土地财政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法交易,打破政府一家卖地的垄断市场局面。政府通过改革和清理各类房地产税费,对居民住宅超过面积部分征收阶梯式的累进税,以达到利用再分配手段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同时,借鉴美国精简税收程序的方法,简化我国税收收支程序,从而节省财政支出,使增加的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第三,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二次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设。完善所得税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推动税收制度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应以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为重点,加大对过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以充分发挥再分配效能,同时要加强消费税、遗产税、资源税制度建设,共同调节收入差距。此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具体的社会低保、养老、医疗等制度方面,政策力度难以显现,严重影响收入均衡的实现。因此应加快完善全体民众,尤其是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为居民消费提升解决后顾之忧。建议社会保险水平要高于最低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水平要高于社会救助水平,这样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再分配的作用,使居民收入均衡化。

五、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

1.完善财政收入支出制度

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国已把民生问题当作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方向,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当作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根本要求。要使民生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持续解决,必须将有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结构之中,彻底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即民生财政。要充分认识到财政的公共性特质,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而不是长期以来秉持的财政观念,即“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支出给经济建设的份额越大越好”。完善财政收入支出制度,首先要稳定财政收入水平。稳定财政收入水平不能依靠增加税率,而要依靠简化税收渠道,提高税收的效率。其次,在国外国有企业中,政府所占的股份一般为20% ~30%,而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中所占的股份一般在50% ~60%。中央政府可以在“国进民退”的改革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可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也可以使财政收入更多地向民生工程倾斜。再次,提高财政向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改革的支付层级。

2.完善税制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对于调节收入差距具有良好效果。我国已经开征个人所得税,但存在起征点过低、以个人为纳税单位不尽合理、遗产税和赠与税还没有开征等问题。鉴于此,首先要尽快从技术层面完善个人征信系统①个人征信系统又称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主要为消费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产品。。建立由个人掌握密码、特定机构监控、对社会严格保密的终身收入账户,所有资金往来均需通过收入账户反映,这是确保全额足额征缴个人所得税的基础。其次,完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个人纳税转变为家庭纳税,综合考虑家庭收入状况、负担状况等。最后,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不仅可以缩小收入差距,还可以为下一代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富人捐赠,有助于完善三次分配机制。

3.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低收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社会群体。国家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城市低保对象2282.4 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237.2 万人,农村五保对象553.2 万人,国家优抚对象623.3 万人。这四类国家保障对象将近9000 万人,加之900 多万的城镇失业者,低收入群体接近1 亿人,占全国人口近8%。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特点是量大,收入绝对水平低,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一是提高最低工资率,并建议用最低工资率代替最低工资标准。二是为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向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但应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相结合。三是形成企业业主、工会、政府三方谈判机制,促成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工资增长跑在物价增长前面,增加其实际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品的提供应做到城乡均衡

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调节劳动者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多个层次中,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甚至三次分配②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派。,其中社会保障在促进居民收入再分配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在再分配领域,通过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与待遇支付机制,实现对弱者和贫困人口的直接帮助,进而实现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从第三次分配或第四次分配③第四次分配是指地下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分配方式的统称,地下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非正式(非正规)部分,是指官方控制不到的经济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不纳入官方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内,不向政府申报和纳税。来看,主要体现在慈善事业和民间互助方面,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投入下,通过社会和民间自愿的捐赠来筹集资金,帮助社会脆弱群体,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收入分配。

国外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负相关,即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对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第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推动城市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建立覆盖城镇各类劳动者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筹资机制,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支持。在筹资模式上,应该加大社会统筹的成分,适当降低个人账户的比例。第三,建立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倾斜的待遇补偿机制。加大财政对就业困难者以及低收入者的补助力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领取金额与物价指数联动的自动调节机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中长期则可通过对养老、医疗等主要保障制度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第四,建立科学的待遇调整机制。应该在遵循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原则下,设计科学的待遇调整机制,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共品的提供应该注重城乡均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首先,政府应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主要责任,政策适当向农村倾斜,利用工业辅助农业,使农业工业化。对于部分农村准公共产品,因其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其次,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虽然对于公共产品,一般人会选择免费搭车,但也会有富裕起来的农民或农民组织在“社会人”利益的支配下自愿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最后,注重教育脱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5.完善第三次分配,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的背景下,形成第三次分配机制,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对五种捐赠免征所得税,此举旨在从制度上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这是建立第三次分配机制的一个良好开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调高”、“扩中”、“提低”三者缺一不可。从国际经验看,“调高”主要通过累计制的个人所得税来实现。鉴于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难以承担“调高”的责任,更有必要引入西方国家“调高”的辅助手段——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实现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我国第三次分配应该通过如下途径发挥其收入调控作用:一是可以通过“一疏二堵”的税收政策来增加人们对第三部门的捐赠额,即个人和企业捐赠慈善和公益事业,可以提高其税前扣除比例,甚至是给予免税待遇。二是开征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对个人财产转移进行限制。三是鼓励人们关心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适度放松对以公益事业为主的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的管制,提高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效率,使更多的善款能有针对性地转移到经济拮据的居民之手,营造社会互济和谐氛围,宣扬社会公平正义。居民收入差距的风险在于过程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正视市场竞争绩效下的收入差距,把收入分配调节放置在三次分配框架下,可以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从而减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43-48.

[2]卡思,李实,岳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调查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2004(3):27-29.

[3]李实,古斯诺夫森.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J].中国社会科学,1996(6):33-35.

[4]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修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格致出版社,2014:189-217.

[5]苏海南.收入分配:提低、调高、扩中[J].中国社会保障,2006(8):14-16.

[6]苏素,朱家庆.基于财政视角的公共福利分配地区间公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3):21-24.

[7]张之杰.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1:46-51.

[8]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17-19.

[9]黄有光.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权衡.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中国经验和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96-245.

[11]张云莺,赵璇.财政与税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12]赵振华.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选择[J].理论参考,2006(10):33-35.

[13]蔡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探寻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差距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