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经济的熵定义

2014-01-31 11:31费米
中华环境 2014年7期
关键词:作序舒马赫标志性

环保经济的熵定义

费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环保会议,会上一个专家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没多久我读到了这本书,感觉这里头有西方的阴谋。我们的改革开放才开始,四化建设刚起头,祖国城乡马达轰鸣浓烟滚滚,乡镇企业四小工业方兴未艾,我们的好日子这才要开始,而西方的经济学家却在那里聒噪什么小的是好的,企图让我们在小农经济格局里徘徊,这是万万不能答应的。与此同时,我也读了同样来自于西方的《环境经济学》,看了一张张边际曲线,一个个数学模型,于是就更有把握了:除了多了一些环保词汇外,理论和方法跟传统经济学没什么两样,这更印证了舒马赫的说法很不专业,没有曲线和模型,基本属于信口开河。

不得不说人是有差别的,多年后地产大鳄潘石屹读到舒马赫的书后无比激动,他从书中读出了圣雄甘地的影子;又过数年潘总再读此书,境界再度提升,他为再版的舒马赫作序道:“在美国发生的灾难性的9·11事件,是西方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仇恨与城市建设中追求高大、标志性两条道路相交带来的结果。而这两条道路的指导思想与《小的是美好的》背道而驰。如果我们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像9·11这样的悲剧也许还会重演。”潘总的意思,如果美国都是潘总家乡一样的土坯房,或者像陕北的窑洞,恐怖分子就不会去撞纽约和五角大楼。按潘总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他在建外的SOHO开工前是有先见之明的:决不能盖得比纽约的双子塔高。当然,作序归作序,盖房归盖房,潘总后来很多房子盖得都很高大很标志性,或者说他在追求高大和标志性。

还得说说人的差别,我自忖没有人家那么高大上,也没有资本去开曼群岛注册地产公司,再读了潘石屹序版的舒马赫,环顾雾霾的天空和污染的大地,不禁为环境经济研究和运用的严重缺失和滞后感到悲观。我感觉能做决策的人基本都读凯恩斯而弃舒马赫于不顾,工科出身的人大都比较迷信分析曲线和数学模型。然而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半吊子理科出来的人,也想提醒他们注意一下理论的完整性和学科的均衡性:物理学的热力学部分有个熵定律,说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分子的热运动最终将归于停顿,也就是热寂。有人或许会质疑:热力学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你从传统经济学的表面是看不出这种关系的,不过有人看出来了,比如罗马俱乐部的一批人,还有就是舒马赫:“最大的那部分资本是由自然界而不是人类所提供的,而我们竟然不曾认识到这一点。这较大部分的资本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在消耗,因此,笃信并奉行生产的问题已经解决这一信念,乃是一种荒谬且自食恶果的错误。”

全部的传统经济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除了人力生产和开采出来的生产资料之外,其余的一切自然资源都是免费的,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幸,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证实是非常错误的,在好多人惊呼水资源枯竭、土壤严重污染的时候,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已经在考虑给阳光标价出售,不得不说这些长官的意识非常超前和充满喜感。同样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我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为央视写中水技术科普片脚本,就已经感觉到了即便是较低的环保标准,中水成本也已很高,更遑论目前在运转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依照我们目前的国情,这部分成本估计不在GDP计算之列,即便是有,那也是大大低估了。而这一块,经济学没有作任何重大的基础改动,只要凯恩斯主义还在盛行,环境经济学就一直会被边缘化。

目前有关部门在考虑用经济手段来制约环境问题,并呼吁大力发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与建立。这方面不是没有过尝试,当初绿色GDP的提出,就是为给脱缰的GDP至上势头套上笼头。只不过,如此一来很多经济学家势必得补课甚至回炉,再要凭老本在经济学界混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猜你喜欢
作序舒马赫标志性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舒马赫背后的女人:为爱宁愿倾家荡产
向F1进军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读贾文琴的文章——为《中国公路之陇南记忆》第二、三册作序
蔡元培的作序观
标志性工程撑起中建三局二建华南公司金招牌
请市长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