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企业发展的地球科学文化危机分析

2014-01-30 23:25:48丁群安
中国矿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矿业民众环境

王 琳,丁群安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100083)

当前,资源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深入,矿山恢复、矿地关系、环境保护等越来越重要。矿业企业作为整个矿业工作的主体,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日渐突出,但是,国有矿业企业的特点,造成国有矿业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对抗加剧,与地方社会割裂等问题,面对这一趋势,国有矿业企业历史的、现存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地球科学文化现实作用凸现。

1 矿业及国有矿业企业的特征

1.1 矿业的特点

1)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是在数十亿年地球的地质历史长河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后富集起来的。一旦被开采后,在人类历史的相对短暂时期内,绝大多数不可再生。

2)矿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递减性。矿山一经投产,经过一阶段稳定生产后,随矿业企业资源条件逐步变化,开采深度逐步加大,生产环节增多,采选成本不断提高,产量逐步降低,直至闭坑,矿业企业经济效益呈递减趋势,这是矿业普遍规律,是一般工业企业没有而矿山独具的特殊规律。

3)矿山作业场所的移动性带来采选条件的复杂性。一般工业企业作业场所是固定的,,而矿业企业生产的作业场所由于前述原因是不断移动的,开采对象随作业场所的移动,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会在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对土地、山林产生持续性需求。

4)矿山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性。由于矿产地多处于山区或老少边穷地区,矿山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没有可以依托的城市。矿山企业工作环境艰苦,矿工多处于地下深处作业,比起工厂危险因素多,职业病多,重大人身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因而,矿业企业员工普遍在生活方式、收入状况等与所在地方有较大差异。

5)矿山生态环境的广泛破坏性。矿产资源与土地、水、森林、草原、动植物、海洋资源紧密相连。矿产勘探开发本身就是对上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直接破坏。因此,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大,难度大。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要求有更高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政府会迫使矿山企业投入更多的环保与复垦资金,走上绿色矿业之路。

6)矿业效益的后续性。矿业处于社会生产链的最前端,矿业自身的效益要少于其后续效应。矿产品不仅本身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对后续加工工业有很强的效益传递功能和广泛的经济辐射效应。国外统计矿业的后续效应高达1∶80。这是一般加工业和农业做不到的[1]。

1.2 国有矿业企业的形成历史

国有矿业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建国初期开始,通过自力更生及苏联援助,我国投资了一大批国有矿业企业,形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企业。当前,国有矿业企业呈加速发展状态,从改革开发开始,我国国有矿业企业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经历20世纪的短暂停滞后,快速发展,而2003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国有矿业企业发展更为明显,众多的国有矿业企业将会给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当地居民带来巨大影响。

2 国有矿业企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剖析

建国初期,在严酷的国际斗争环境、土地公有制经济背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形态等特殊环境下,国有矿业企业得以顺利建设和发展。但是随着全球范围环境危机的出现、市场经济完善和科技发展,国有矿业企业面临的历史和现存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1 国有矿业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对抗加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配的原则、规则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原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形态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变弱,在国有矿业企业的所在地区,尤其是资源型企业面临的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大型煤矿作业区普遍面临盗采问题,缺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油田面对当地村民偷油长期束手无策,每年用于增加监测设备、保卫的费用居高不下;有色金属矿山的无序开采甚至造成了整个国家的矿业秩序混乱和资源枯竭危机。例如,油田问题长期使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民众处于对抗状态,这类问题激化的时候甚至需要中央出面调节。最为典型的就是陕北油田,有新闻报道称:陕北农民偷油度日称利润丰厚“有宝马不算好车”。陕北是老区,战争年代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现在群众普遍比较困难,中央处理这一类问题比较棘手,最后同意地方成立地方所有油田——延长油田[2]。

2.2 国有矿业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

当前国有矿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地质环境的、影响地面环境的、影响局部气候及居民健康。一些国有矿业企业建成后,对当地的微观环境、居民生活影响会逐渐凸现出来,一方面国有矿业企业可以改变当地的经济环境,拉动地方GDP增加;另一方面,同意也会改变当地的地质环境、微观气候、生态环境等。因此,人们早期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后居民会更关心环境问题。目前受关注最多的是企业污染和地质环境变化。如:燕山石化的牛口屿水库底下断裂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导致北京南部大部分地下水无法使用[3];三峡水库蓄水后,引起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等。

2.3 地方政府的GDP投资冲动与民众权利觉醒的矛盾加剧

国有矿业企业建设对拉动地方GDP增长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政府最容易控制的就是投资,而且对GDP增长的贡献显示也最快,而国有矿业企业除了拉动GDP外还有非常好的经济连带效益及稳定的税收,所以政府对大项目的投资热情很高。比如:国家公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各地政府争相希望核电站建设引入本地区,而不去综合考量这类项目的环境、气候及居民因素。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民间的权利觉醒,最初是经济利益,随后是健康、环境、安全的权利要求。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征地与赔偿和环境污染造成的伤害赔偿。

2.4 国有矿业企业造成的间接损害纠纷增加

随着民间的权利觉醒和信息透明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项目所在地居民开始为自己所遭受的损害寻求经济赔偿。当前存在较多的问题有:饮用水(地下、地表)污染而造成生活影响损失、微观环境变化引起的地方病、因污染和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农业生产等经济损失等。但是更为严重的环境质量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损失,还因为国家特有的经济、法治环境而无法进行索赔。

2.5 民间权利觉醒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国有矿业企业建设形成挑战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2003年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98%,相当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对公众地球科学素质的调查显示:调查结果显示,57.90%的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是水资源缺乏,对能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紧缺性认识则为20.60%、13.86%、7.64%;对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地质灾害有正确认识的均不到20%,了解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动物灭绝、植被退化、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0%[4]。

可见广大公民普遍对与自己生存密切相关环境知识还缺乏了解,科学的文化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正确的权利意识是保障和促进国有矿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项目建设前期论证合理化。

2.6 现行项目的审批与施工流程中缺少地方民众参与

当前我国国有矿业企业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地的居民基本没有发言权,处于失语状态。造成这一后果,一方面是行政管理规范、立法上还没有这一状况进行规范,而土地国家公有制也使这层监督无权利基础;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广大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地球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还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利益维护权。如,建设核电站这类的重大项目,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均实行了公众参与的听证或辩论制度。通过加强同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和群众沟通,增加核电的透明度,广泛普及核电知识,提高核安全意识等措施,为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

3 地球科学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3.1 地球科学文化的含义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各方面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学、海洋学、地形学、地理学等多科门类。地球科学文化则是地球科学和文化的融合衍生,是人类和地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对地球的认识、态度及共存状态的总和[8]。

3.2 地球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

地球科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促进人与地球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地球科学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的世界观、生存观、发展观必须符合地球科学原理和自然法则;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基础和知识平台。建设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构建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理念是立足于地球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4]。

3.3 地球科学文化的内容及目标

地球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科普和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建设,包括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塑造和科学故事引导;核心是全社会构建一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道德理念,目标是:通过科学普及和文化产业的传播,使各种各样的地球科学知识成为日渐会为大多数人接受,并形成一种符合人与地球和谐相处的自然道德理念;使地球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工作、学习经常考虑到一些因素,成为国家、民众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意识到的问题;使地球科学成为文学、艺术、影视等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并呈现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化状态。

4 地球科学文化对国有矿业企业建设的影响

4.1 国有矿业企业的地球科学文化分类

国有矿业企业主要为国家所有,部分属于地方,少数国有矿业企业为私人企业。国有矿业企业及其形成的企业、机构,一般隶属与中央或较高的地方政府,在结构上自成体系,但与当地社会缺不免存在经济、环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在科学性上,其与地球科学各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考虑地球科学文化因素,根据国有矿业企业对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影响,重新做如下划分。根据对环境的影响分为:影响地质环境的、影响地面环境的、影响局部气候及居民健康的。根据公共管理学中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理论,按照对当地社会效益影响分:正社会性(直接有利与当地)、社会中性(有利有害共存相当)、负社会性(有害局部有利整体)。根据项目存在的社会状态,及与居民关系分:利益对抗型、神秘恐惧型、利益分享型[6]。

不同类型的国有矿业企业的问题,反映了某种地学文化元素在当地缺失,地球科学文化这种软影响力可以校正国有矿业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社会对抗、实现社会各层次的利益共赢。

4.2 地球科学文化对决策层的影响

系统地球科学观的影响。系统地球科学观使决策者在进行重大项目建设决策时,除了考虑经费、技术可行性之外,能够更多的考虑到国有矿业企业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及气候等综合因素,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同时系统的地球科学观也是决策层重要的执政素质,可以提高决策能力和谈判能力。例如中俄石油天然气谈判中,俄罗斯多次反复,毁弃约定,使用最多的策略居然使环保问题,冠冕堂皇,而我国明显缺乏相应的准备。这一问题,与其说谈判准备不足,到不如说是科学执政能力不足,最缺乏就是系统的地球科学观。而当前国有矿业企业大规模开展(2009~2010年,完成4万亿元社会投资),从系统科学观的角度看,中国的环境能否在短时间内容纳如此大规模的环境改变,应该进行系统的论证。

4.3 地球科学文化对专家层的影响

1)系统地球科学观影响。系统的地球科学观使科学家和工程人员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其在国有矿业企业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工程、技术、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从进而将其融入到项目施工方案、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等项目方案中去。

2)自然道德理念的影响。首先,自然道德理念首先对科技人员树立职业道德起促进作用,当前学术腐败、商学勾结引发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科技人员的道德问题高度关注,这里一方面有社会道德的问题,也有自然道德的问题,一份不尊重自然的国有矿业企业科学论证报告,可能造成巨大环境危机。其次,自然道德理念在科技人员在进行国有矿业企业设计、论证过程自发的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从而使项目设计方案和论证方案在科技水平和文化层次上得到有效提升。最后,自然道德理念的树立可以使科技人员自发的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对现存的自然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投入研究,进而加入到公益的环保行动中,加入到地方民众的环境、生态维权行动中。

4.4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居民的影响

1)提高地方民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质。当前,我国各地的民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通过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科普和文化产业产品的传播)可以较好地提高地方民众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自然道德理念。进而提高地方民众自觉维护地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意识,改善我国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态。

2)提升地方民众的维权能力。随着地方民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使其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环境、生态等层面维护自身权利、影响项目决策。当前各种社会冲突事件、民众上访事件中,涉及最多就是各种项目建设用地造成问题与冲突,最主要的就是占地利益赔偿问题。这种最简单的维权方式使广大地方民众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维权地位:简单的占地赔偿要求使其间接放弃了其他权利(如环境、生态等)、默认了某些项目的破坏性存在(诸如一些污染项目)、被地方政府定义鼠目寸光的短期利益冲动(比如一些大型工业园区建设,地方政府认为将对地方的长远发展有利)。

3)提高地方民众参与本地国有矿业企业建设决策的能力。当地民众参与所在地国有矿业企业决策是社会民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形式,它表明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维护权利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民众参与项目决策与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维权能力密切相关。随着民众维权层次的提高,从管理的角度看,让民众参与决策是缓解矛盾的重要手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民众参与决策可以更有效降低国有矿业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项目的长远发展看,民众参与决策可以减少地方民众与企业的利益冲突。

5 结语

无论是国有矿业企业的环境影响,还是各地环境变化的严重形势,从建设地球科学文化的两个抽象目标(提高公众地球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公众自然道德理念)看,后者在当前更有紧迫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两大社会主题下,道德问题是整个社会都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包括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自然道德的核心是对自然和他人的尊重。社会道德缺失使整个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环境恶化,经济行为的社会成本提高,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然道德理念的缺失使人对自然的行为失去道德评判标准,从而造成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道德约束,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土资源行业正在大力发展绿色矿山建设,其目的也在于希望通过这项工作,改变国有矿业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也制定了许多的技术标准,唯独没有关于地球科学文化、矿地和谐的内容,绿色矿山建设,不仅应该绿在山上,更应该绿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1] 刘继顺.矿山企业的特点[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1d582010008bs.html.

[2] 王冰凝.陕北油田重组延长石油成老四石油开采乱局终结[EB/OL](2005-09-17)http://finance.sina.com.cn.

[3] 宋林华,房金福,王长富.北京牛口峪污水水库喀斯特渗漏问题研究[J].地理环境研究,1989,1(2):70-78.

[4] 段怡春,史静,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33-35.

[5] 张晓鲁.我国内陆核电站选址问题的研究[J].中国电力,2005,38(9):20-23.

[6] 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27

[7] 张延龙.央地之争中石油谈判妥协 曾拒缴8.5亿补偿费[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31123/n390655568.shtml.

[8] 李信义,刘同福.关于地球科学文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3):24-27.

[9] 王殿华,李守义,宋慈安,等.地球科学的文化使命与当代地学工作者的责任[J].中国地质教育,2007(4):47-51.

[10] 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J].前线,2003(11):21-23.

猜你喜欢
矿业民众环境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