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佾龙 杨韶华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ICU,河南三门峡472000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分析
周佾龙 杨韶华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ICU,河南三门峡472000
目的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MODS发生率(40.91%),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 PLT)以及血细胞比容(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重度骨盆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效果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外伤疾病,常由于撞击、摔上等外部因素所致,临床上常表现出局部的疼痛、下肢活动及翻身困难、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另外,该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多,大量出血、休克是常见的并发症[1]。现特选取近2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其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3.5±2.4)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5例,摔伤所致11例,压砸所致8例,根据骨折类型的分类,B1型14例,B2型12例,B3型8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2例,轻度休克23例,中度休克12例,重度休克9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4.6±2.7)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6例,摔伤所致12例,压砸所致6例,B1型12例,B2型13例,B3型7例,C1型5例,C2型4例,C3型3例,轻度休克21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做好相应的手术及输血准备,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治疗,给患者生理盐水,平衡液等,输入血液,保持患者收缩压>110 mmHg,舒张压在60~80 mmHg,实验组则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治疗,先给患者输入200 mL 7.5%高渗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隔30 min再次输入,若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应适当的控制补液的速度和补液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关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及经过复苏后5 h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细胞比容(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1 对两组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13.63%)、ARDS的发生率(9.09%)、死亡率(6.8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40.91%)、ARDS的发生率(36.36%)、死亡率(34.0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5 h的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
对两组患者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PT(11.5±2.6)、血清乳酸含量(2.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PT(16.01±2.4)、血清乳酸含量(3.01±1.6),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实验组PLT(135.4±3.8)、HCT(0.34±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LT(106.6±3.2)、HCT(0.23± 0.04),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R135
A
1672-5654(2014)11(b)-0183-02
周佾龙(1976-),男,三门峡人,本科,主治医师,现从事急诊急救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