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阳
铁岭市中心医院护理部,辽宁 铁岭 112000
静脉输液的安全护理
韩 阳
铁岭市中心医院护理部,辽宁 铁岭 112000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技术之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静脉输液,护士主要职责是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输液过程以及输液完毕处理,同时还要了解治疗目的,输入药物和种类﹑作用﹑预期效果﹑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静脉穿刺;并发;护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为静脉注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静脉注射的安全管理为实现医疗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输液引起的并发症会令病患产生身体上的不适,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痛苦,严重的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加强多方面的管理与安全保障,对实现医疗水平提高与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静脉注射穿刺部位的选择问题:输液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神志、体位、病情状况、病程长短、溶液种类、输液时间、静脉情况或即将进行手术部位等情况来选择穿刺部位。因为下肢静脉有静脉瓣,容易形成血栓,小儿常用足背静脉,但是成人不主张用足背静脉,因为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以实际情况为准,对不同的病患以及病情发展情况运用不用的方式进行静脉注射。
1.1 在临床实践中,出现静脉穿刺时的回血现象后需确定针头仍在血管内,并牢固固定针头。
1.2 长期输液患者尽量保护血管,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应当将调节器调整至最下端,这样能有效增加穿刺成功的几率,也可加速回血。
1.3 对进行静脉注射的老年病患进行穿刺时,应当采取快速穿刺方法。幼儿则需要缓慢推进,并沿皮下位置轻轻刺入,出现回血时停止刺入。
1.4 对肥胖幼儿病患进行静脉注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颅骨静脉注射,穿刺前应摸清静脉走向,于颅骨骨缝45%角刺入皮下后,采用平行走形的方式进行注射,见回血后停止。
1.5 营养不良和体制偏弱的病患在进行穿刺后,出现回血便停止进针,还应当注意的是松开止血带动作应较轻,避免由于动作过大造成病患的血管出血。
1.6 对瘫痪病患进行静脉注射时,应当选择健康肢体进行注射,防止出现瘫痪肢体形成血栓。
1.7 对由于烧伤引起的组织渗液水肿病患进行静脉注射时,应当先轻扎止血带,并按照静脉方向对水肿位置进行按压,血管显露之后快速入针[1]。
2.1 静脉炎
静脉炎作为造成静脉注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在进行血管穿刺之前应当对病患是否具有静脉炎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选择是否进行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对产生静脉炎的成因进行分析,确定造成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否是由于物理、化学或者细菌引起的。
2.2 造成渗出或者外渗的成因
在进行血管选定之后,入针时角度较小,针头未完全送入血管,进行穿刺时病患的侧肢体如果活动的范围较大,需要用刺激性的药物或者扩张血管的药物对新生儿的血管进行扩张。因为新生儿血管具有较高的通透性以及血管较细的特点,很容易造成渗漏情况的发生。
2.3 感染
造成皮肤出现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与气候炎热引起的病患多汗、包扎材料透气性差、无菌造作缺乏规范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感染,令病患的皮肤组织出现局部的红肿以及脓性分泌物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注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更换注射的位置以及对针孔采用防感染的药物。另外,就是加强无菌操作管理[2]。
2.4 空气栓塞
当输液完成之后,应当对输液设备进行及时更换,否则很容易造成输液器茂菲氏滴管进入空气。
措施:加强病房巡护的管理工作,对病患进行健康教育。
2.5 输液造成导管栓塞
形成栓塞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由于封管不够彻底以及静脉注射高营养液而冲洗不净等原因造成的导管栓塞较为常见。另外,由于病患的肢体活动异常等造成针管在血管内壁中出现反折也会导致尖端受损易造成堵管。
2.6 静脉血栓
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液引起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措施:加强对护理相关工作的无菌安全管理;出现血管壁含有刺激性药物情况时应当令其充分稀释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治疗措施;输液时应放慢滴点速度,并采取防渗漏措施。
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只有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增强经验,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与相关知识技能,才能确保其静脉注射输液安全。
[1]张晓红.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34):207-208.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8.
R248.1
B
1674-9316(2014)05-0088-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