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红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237005,六安)
淠史杭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是指淠史杭灌区支渠及以下斗、农级渠道及其建筑物组成的渠系工程,是淠史杭灌区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灌区灌溉效益的发挥。因此,全面了解淠史杭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及管理现状,探讨末级渠系发展思路,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对稳定灌溉效益发挥、促进灌区粮食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丘陵地带,地跨安徽、河南两省,灌溉范围涉及2省3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 100万亩(73.33万hm2),是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灌区境内拥有干支斗农毛等七级固定渠道和5万多座渠系建筑物,构成了淠史杭灌区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其中,末级渠系工程由317条支渠、14 000余条斗农级渠道、17 000余座渠系建筑物构成。
由于受历史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建设严重滞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央到地方对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淠史杭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对淠河灌区四望山支渠、张寿支渠、义井支渠、史河灌区红星支渠等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而大部分无配套或配套标准低的末级渠系工程,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期缺乏有效管护,工程老损严重,渠道淤积阻塞,有的渠道甚至被人为侵占而弃灌。各支渠中,壅塞阻水渠道约占80%,渠系建筑物严重老损率占40%。
灌区末级渠系多采用续灌和轮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直接从总干渠或分干渠引水的支斗渠,多采用续灌。支渠以下分支多的斗渠或水路远的渠道,一般以村为单位实行轮灌。由于传统的灌溉方式和输水渠道本身工程状况,加上缺乏严格管理,在灌溉过程中,沿渠涵闸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用水高峰期,拦河打坝、开口子等取用水行为时有发生。据统计,农业灌溉每年浪费的水量占25%~30%,同一渠系上游农田灌溉定额是下游灌区的2~3倍,灌溉水利用率低。
淠史杭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以传统的乡镇管理为主。二是由灌区专管机构与地方乡镇共同管理,如合肥市长丰县瓦东灌区。三是由农村水利服务组织自主管理,如农民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以及种粮大户等。
上述管理模式中,乡镇管理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跨乡镇的渠系工程,由于管理主体不明,常处于无主管、无责任、无资金状态。农民用水户协会创建初衷是解决传统管理体制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难题,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资金扶持和规范管理,许多协会成了“空壳子”。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民用水户协会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是灌区目前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形式。如六安市裕安灌区永裕农村水利合作社、杭埠河灌区舒城县马松村水利合作社、霍邱县好收成水利合作社等。
因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难落实,对损坏工程未能及时维修,对阻水渠道不能及时清障,对人为侵占不能依法管理,这是造成工程老损、渠道阻水的主要原因,影响灌溉效益的发挥。
除支渠一般由灌区水管单位专管外,支渠以下渠道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属地原则进行管理,依靠乡镇行政化的管理手段,缺乏相应的水利工程专管技能,加上管理设施落后,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受到限制,管护手段粗放,与专管要求差距大。
目前灌区末级渠系日常维护资金,依靠“一事一议”自筹或通过以奖代补获取部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但筹资难、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常养护、损毁修补、渠道清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末级渠系灌排功能的弱化。
末级渠系属于群管工程,群众是管理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传统管理体制下,群众主动参与末级渠系管理相对较少。此外,像种粮大户、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示范带动力不强,群众在末级渠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加大投入,完善配套,综合整治,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型水利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与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对支渠及以下渠道全面整治,更新改造病险工程,疏通各级渠道,恢复正常灌排功能,保障灌区工程效益发挥。
按照构建“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研究制定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的淠史杭灌区末级渠系管理办法,明确地方政府、灌区管理单位和水管部门管理职责,落实管护主体。建立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为目的的灌溉管理考核机制,加强用水监管,减少水源浪费。建立民办公助、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等,规范资金来源、管理和使用,保证末级渠系工程正常运行。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因地制宜、试点探索、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支渠以下渠道及设施由专管机构和群众组织管理,明晰所有权、转换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创建以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方向的新型服务组织形式,构建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健康发展。
通过改善管理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开展技能培训、推广应用新技术等举措,扩大村级水管员队伍,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以专管带动群管,宣传和引导群众自主参与末级渠系管理,推进末级渠系民主管理,促进末级渠系工程良性运行。
[1]潘强,汤广民,叶乃杰.安徽省大型灌区渠系现状与节水改造规划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2011(3).
[2]程世迎,孙洪鹏,李桐.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社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健康发展[J].中国水利,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