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临床分析

2014-01-30 14:00徐丹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叶间肺叶病史

徐丹

沈阳市和平区中心医院内科,辽宁沈阳110000

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临床分析

徐丹

沈阳市和平区中心医院内科,辽宁沈阳110000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我院收治的2例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给予扩血管、利尿等治疗观察肺叶间积液减少情况。结果收住院2例此病患者予血管、利尿治疗,效果满意,复查CT叶间积液减少或消失。结论冠心病有肺叶间积液患者不除外心衰引起的,可用扩血管、利尿治疗,多可收到满意效果。

冠心病、心衰;肺叶间积液、胸腔积液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的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病史,常伴有高血压,心脏逐渐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可先肥大,以后扩大,后期则两侧心脏均扩大。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房早、室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等[1]。大部分心衰可出现胸腔积液,3/4以上的胸水为双侧,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病例报道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

2014年1~4月收治的入院患者。资料一:某男,84岁,以“反复胸骨后压榨性疼痛15年,活动后气短3年,加重2 d”为主诉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房颤病史10年。查体:神志清楚,右肺肩胛下线第7~9肋间叩诊曾浊音,心脏向左侧扩大,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房颤,心室率80次/min,肺CT可见右肺水平裂夜间积液。心脏超声:右房左室增大,心包积液,EF40%,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入院后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扩冠,呋塞米40毫克静注、螺内酯20 mg日一次口服、福辛普利10 mg日一次口服,应用10 d后复查肺CT:肺叶间积液及胸腔积液完全消失,治疗较理想。

资料二:某男,80岁,以“反复胸闷20年,气短2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前患心肌梗死,在陆军总院植入支架2枚,3个月前患下壁心梗,未溶栓及行介入治疗,保守治疗后好转,查体:口唇略发绀,右肺肩胛下线第6~8肋间可叩及浊音,心脏向左侧扩大,心率75次/min,偶发房早,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窦性心律,二、三、AVF可见病理性Q波,胸导联可见ST段下移0.2mV,肺CT可见右肺水平裂及斜裂叶间积液,心脏超声:右房、左室增大,下壁运动幅度明显减低,二三尖瓣反流,入院后予异舒吉静脉泵入、呋塞米间断静注、螺内酯口服、贝那普利口服,治疗9 d后复查肺CT:夜间积液明显减少,呋塞米改为口服,约半个月后复查,积液完全吸收,患者症状缓解。

2 临床分析

心衰时胸腔积液多见,但出现胸腔积液时亦应分析原因。患者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对诊断均有参考价值。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年人,常有发热;中年以上患者应警惕由肺癌所致胸膜转移。炎性积液多为渗出性,常伴有胸痛及发热。由心力腔积液为漏

出液。肝脓肿所伴右侧胸腔积液可为反应性胸膜炎,亦可为脓胸,不同病因不同治疗。年龄≥40岁的胸腔积液主要原因是肺结核和肿瘤,年龄<40岁主要原因是肺结核[2]。大部分心衰可出现胸腔积液,发生率约40%~72%[3],叶间积液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包裹性积液,液体位于肺叶间的脏层胸膜之间,可由胸膜病变、肺部病变、心衰引起.液体多少不一,可和胸腔积液同时存在,也可独立存在,如果认识不足,容易误诊。由心衰引起多发性叶间包裹性积液,临床上少见。1956年Fed“r氏报导4例,国内报导I例。本征在胸片上显示为“肿瘤”,当心功能恢复后自然消失,心衰复发时肿块再次出现,因在正位胸片上显示为球形病灶,故称之为‘假性肺肿瘤”腔积液为漏出液,左心衰时,胸水常局限于叶间裂,尤其右肺水平裂,胸片:①阴影在叶间裂部位(右侧水平裂及斜裂,左侧斜裂);②阴影呈梭形,其长轴与叶间裂的长轴一致;斜裂积液表现为尖端向上的三角致密影③阴影边缘清楚。CT:缘整齐,外形呈梭形,椭圆形,象肿瘤。密度均匀一致。治疗上以抗心衰减轻心脏负荷对症治疗,必要时出院后予小剂量利尿剂维持,亦有部分患者心衰加重是叶间积液再次出现,还在同一部位,如第一个病例,3个月后再次因夜间积液在我院住院治疗,抗心衰治疗效果仍然理想。

3 讨论与分析

冠心病心衰患者肺叶间积液并不多见,临床上易误诊,一般叶间积液应考虑肿瘤、炎症、结核、心衰等情况,对患者应详细询问以下病史、查体、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果治疗效果不满意需抽积液化验检查。由以上病例可知,资料一:84岁某男,以“反复胸闷20年,气短2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房颤病史10年。经查体、心电图、肺CT、心脏超声明确诊断以后,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扩冠,呋塞米40 mg静注、螺内酯20 mg/d口服、福辛普利10 mg/d口服,应用10 d后复查肺CT:肺叶间积液及胸腔积液完全消失,治疗较理想;资料二:80岁某男,以“反复胸闷20年,气短2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前患心肌梗死,在陆军总院植入支架2枚,经查体、心电图、肺CT、心脏超声等明确诊断以后,异舒吉静脉泵入、呋塞米间断静注、螺内酯口服、贝那普利口服,治疗9 d后复查肺CT:夜间积液明显减少,呋塞米改为口服,约半个月后复查,积液完全吸收,患者症状缓解,以上检查及治疗方式与林耀广[5]在系统性疾病和肺一书中所提到的方法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患者肺叶间积液的原因[4],避免漏诊和误诊。几点有利于心源性叶间积液及胸腔积液的诊断[5]:①有基础心脏病病史。②有心衰症状,如胸闷,活动后气短及双下肢浮肿等。③无胸痛、发热、盗汗等症状。④查体有心脏增大的体征。⑤X线、CT及心脏彩超可见心影增大、叶间积液。⑥胸水随心功能的加重而增多。⑦改善心肌供血、强心、利尿治疗可使胸水吸收,而单纯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对于心源性胸腔积液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在纠正心力衰竭基础上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和抽胸腔积液等[6]。通过对以上临床病例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何识别及诊治冠心病心衰引起的肺叶间积液。通过抗心衰治疗对心衰引起的肺叶间积液是有效的结论,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意义。

[1]葛均波.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8.

[2]邱霞.胸腔积液的临床病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3(1):427.

[3]王磊.老年心衰合并包裹性叶间积液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328-349.

[4]朱早君.89例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1(4):46.

[5]林耀广.系统性疾病和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2:98.

[6]张志忠.心源性胸腔积液73例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6):70.

Analy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interlobular effusion

XU Dan
Heping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 Center Hospital,Liaoning 110000,China

Objective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interlobular effusion,treatment and prognosis.MethodsIn our hospital 2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interlobular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give the vasodilatory,diuretic therapy to observe the interlobular effusion reduction.Results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in hospitalized for vascular,diuretic therapy,effect satisfaction,review the CT interlobar effusion disappeared or reduced.Conclus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interlobular effusion were not available except failure,vasodilator,diuretic therapy,can be achieved satisfactory effe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failure;Interlobular effusion,pleural effusion

R541

A

1672-5654(2014)09(c)-0164-02

2014-07-28)

徐丹(1980-),女,辽宁沈阳人,本科学历,在职研究生在读,中级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病房医生工作。

猜你喜欢
叶间肺叶病史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喜欢哪丛蔷薇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128层螺旋CT显示肺叶间裂的最佳重建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