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萍
(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 国土资源安全卫生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国土资源安全卫生科学研究院从事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多年,通过对多家露天矿山生产工艺、作业方式、安全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调查和现场检测,应用专业的评价方法进行职业危害辨识和评价,露天矿山开采业存在的职业安全因素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爆炸、矿山火灾和触电伤害,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毒物、噪声、震动和高温值得露天矿山从业人员注意辨识和防范[1]。
露天矿山开采业存在的职业安全因素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爆炸、火灾和触电伤害。
1.1.1坍塌
主要因为露天矿山边坡失稳和破坏所致,由于露天采矿开挖了矿岩,必然在其周围形成边坡。这些边坡由于其岩体稳定程度的差异,在暴雨、地下水、地震、爆破震动、重载车辆通行时,会使其局部(或大部)失去稳定,产生滚石、滑坡、坍塌等而形成危害。
1.1.2物体打击
主要因为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其中包括落下物、飞来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伤害。采场主要有矿石打击、机械打击。
1.1.3高处坠落
主要因为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多发生在作业场地(高差2 m以上的场所)。作业人员在采场的顶部作业时,未采取安全措施或措施不力,违章作业,作业人员及器具可能发生坠落、摔倒、滚落事故,会危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1.1.4机械伤害
主要因为机械设备、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人体的伤害。从采石场工艺流程中可见,主要是凿岩、铲装、输送、破碎等生产过程,由于机械设备本身或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机械伤害,主要包括机械工具的钻、压、绞、碾、碰、割、戳等。
1.1.5车辆伤害
主要因为采场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坠落、挤压伤亡等。露天矿山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运输设备,加之矿山运输具有道路断面形状复杂、线路坡度大、转弯多、曲线半径小、行驶车辆载重量大等特点,使运输事故成为露天矿重要的事故源之一。运输事故主要包括挤、压、撞、倾覆等。
1.1.6爆炸
爆炸含普通爆炸和容器爆炸二类,普通爆炸主要原因为开采爆破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在炸药的使用、存放、运输(送)及起爆药包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爆破操作规程操作发生的意外爆炸,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容器爆炸主要因为压力容器故障引起的气体爆炸,主要事故为空压机设备事故。
1.1.7火灾
诱发火灾的因素多为电火花或焊接火花、雷电、爆破作业、易燃物存放保管不当、吸烟等,均可引起火灾而造成人身危害和财产损失。
1.1.8触电
主要包括电器、雷击伤亡事故。电器触电多因工作人员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电器故障导致,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雷击伤亡事故多因采场为矿山,地势突出,为雷击事故易发区、外加如无避雷设施、工作人员在雷击时段的不利作业点,造成雷击触电。
1.2.1粉尘
主要因为在矿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尘、机械检修时焊条和焊件接触时产生的电焊烟尘和采矿活动在凿岩、爆破、装卸、运输、加工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因此,钻机司机、爆破工、铲车司机、放矿工、破碎工、推土车司机等岗位作业人员最易遭受粉尘危害,特别是SiO2粉尘被人体吸入后对身体的危害更大,长期接触生产线粉尘有患“尘肺”病职业病的危险。
1.2.2化学有害物质
主要是机械检修焊接时产生的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电焊弧光等。矿山爆破时产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3]。工人长期大量接触以上化学物质有可能发生职业“中毒”、“电光性眼炎”等职业病危险。
1.2.3噪声
在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噪声的来源主要是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辐射噪声,各设备在运转中的震动、摩擦、碰撞时会产生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电气设备会产生的电磁辐射噪声。产生噪声的设备和场所主要有:破碎设备、钻孔设备、空压机、通风机、爆破作业等。工人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生产,有患“噪声聋”的职业病危险。
1.2.4震动
主要有局部震动和全身震动,露天矿山开采多为工人在作业时使用震动工具和震动机械操作所致。产生震动的主要设备和岗位是钻机司机、破碎工等。工人长期震动作业,有患“手臂震动病”、“爆震聋”职业病的危险。
1.2.5高温
主要发生在夏季的露天作业,由于气温的增高和太阳的热辐射所造成。夏季露天矿山地面作业属于高温作业场所,有患高温“中暑”的职业病危险[4]。
①坍塌:在生产作业中与边坡等存在坍塌危害区域保持安全距离,对易坍塌部位采取加固措施,作业前对现场做好安全检查确认;②物体打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个人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远离可能存在打击的运行中的物体;③高处坠落:严格遵守高空作业安全规程,正确使用高空作业安全绳、安全帽、安全网等防护工器具;④机械伤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接触运行中的设备,完善运转部位的安全防护设施;⑤车辆伤害:遵守交通规则,严禁违章驾驶;⑥爆炸:严格遵守爆破作业规程,严禁无证人员参与爆破作业,严格执行爆破安全警戒;⑦容器爆炸:严格遵守压力容器使用规程;⑧矿山火灾:严格做好火灾消防预防工作,确保现场消防器材和设施完好有效;⑨触电事故:严格遵守电气操作安全规程,落实安全用电管理措施,严格无证从事电气作业。
2.2.1粉尘
主要采用“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等综合措施,全面做好防尘、降尘工作。“革”即改革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及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杜绝粉尘的危害;“水”即采用湿式作业,防止粉尘飞扬,喷雾洒水,如对矿道和扬尘区域进行洒水降尘;“密”是用密封方法防止粉尘进入空气,如利用除尘设备对矿山粉尘进行收集,控制扬尘;“风”是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 将粉尘抽离现场,使之降低到国家标准允许浓度以下,如电焊车间配置风机,利用风的作用稀释和排除电焊机焊接作业时空气中的电焊烟尘;“护”即加强个人防护 采用防尘口罩送风头盔等保护劳动者;“管”是加强管理 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措施及防尘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教”是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教育和防尘教育;“查”即执行粉尘作业工人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制度。
2.2.2有毒化学物质防范措施
①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利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如电焊焊条采用低毒焊条。②采用自动化、机械化作业:减少毒物的逸散,避免或减少工人直接接触毒物。③通风措施:采用适当的通风设施,排除逸散的毒物,如电焊车间的风机排风。④做好个体防护: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作业者规范佩戴和使用。
2.2.3噪声
①严格控制制造和安装质量。②降低传递途径中的噪声。③采取隔音、吸声、消声等措施。④加强个体防护,在噪声作业场所应佩戴防声耳塞、耳罩和防声帽盔等防护用品。
2.2.4震动
(1) 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是控制噪声危害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工艺改革尽量消除或减少产生振动的工艺过程,采取减振措施,减少手臂直接接触振动源。
(2) 限制作业时间,在限制接触振动强度还不理想的情况下,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满足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85dB(A)。
(3) 加强个人防护,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手套。
2.2.5高温
①加强作业现场通风换气,疏散热源;②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作业;③常备防暑降温物品和药品;④合理安排作业班次,高温时段采取轮换制作业;⑤做好作业场所隔热降温措施。
露天矿山开采业存在的职业安全因素主要有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爆炸、矿山火灾和触电伤害,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毒物、噪声、震动和高温。为了保证生产者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对生产者的伤害,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采取对应的职业病危害防范措施是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叶云弟.露天矿山存在的职业危害及治理措施[J],铜业工程,2009(3):18-20.
[2]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通知[A].
[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4]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