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英
三代人六十年的追求和梦想
——共产党员、汾阳市贾家庄村领头雁邢宝山、邢利民、邢万里一家三代为民谋利纪实
■吕建英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是伟人毛泽东说过的话。许多人,时刻牢记着毛主席的教诲,终身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并把这个接力棒,一代又一代传下去。汾阳市贾家庄村就有这么一个家庭,从爷爷邢宝山开始,就始终追求一个梦想,带领群众拔穷根,为贾家庄村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山西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到了父辈邢利民手里,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使贾家庄这个全国农业战线的老先进在改革开放中又有了新发展,成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邢宝山、邢利民始终如一的奉献精神,耳濡目染了现在的贾家庄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邢万里,他们一家三代,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选择的战略、策略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让贾家庄这面老先进的旗帜永远不倒,让村民共同富裕,和谐幸福。几十年来,他们一家三代人咬住目标不动摇,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老先进作风几十年保持不变,工作和业绩又与时俱进的辉煌与奇迹。
邢宝山,1923年生于汾阳市前庄化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8岁那年,带着4岁的叔伯妹妹,从前庄化村投靠到贾家庄外祖父门下生活。饱受旧社会灾难折磨的邢宝山,深知穷人翻身解放不容易,1949年刚解放,党和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邢宝山就果断地与两户贫苦农民联合,成立了“宝山”互助组。随后,“宝山”互助组在1952年率先加入了共产党员贾焕星领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邢宝山成为贾家庄合作社的一员得力干将。合作社成立后,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当时人们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碱治水,因为贾家庄全村3749亩土地,就有2800亩是下湿盐碱地。这些盐碱地春天白生生,秋天水满地,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别说治理,就是看着都令人发怵。合作社要改碱治水,很多人都信心不足,有人说:“碱地是老天留下的,人有多大本事,敢和天斗?”也有人对邢宝山说:“根治碱灾,贾家庄老辈人也有人治过,可治了吗?”
面对大家的畏难情绪,年轻气盛的邢宝山不服输,不信邪,赌气要做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看。1954年,在邢宝山的带领下,合作社在村西选了一块条件最差的湿阴碱地做试验,按照老农的治碱经验,邢宝山采取起高垫低的办法,试种了一分高粱,一分棉花,结果当年就获得成功,两种作物产量都高于当时一般农田一倍以上。
试验成功后,合作社决定趁热打铁。1954年冬,利用农闲时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碱治水工程。邢宝山始终站在贾家庄改碱治水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贾家庄改变生产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改碱治水中,工程遇到了问题,邢宝山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向专家技术人员请教,直到问题全部解决;工程遇到了阻力,邢宝山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化解矛盾,克服阻力;工程遇到了困难,邢宝山身先士卒,迎难而上,带头苦干。
有一年春天,邢宝山带着群众挖渠,由于天气寒冷,渠里结着一层薄薄的冰。群众见状,都不肯下去劳动。这时,邢宝山二话不说,带头脱掉鞋袜,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里。在邢宝山的带领下,群众早出晚归,拼命苦干,冷了,就用白酒抹在两腿上搓两把,渴了,就喝两口渠里的水解渴,终于使工程按时完工。
从1954年贾家庄开始改碱治水,到1965年,在邢宝山的带领下,贾家庄人采取挖渠排水、清水洗碱、碱土搬家、起高垫低、铺沙改碱、增施肥料等方法,用10年时间先后投工12万多个,搬迁移动土方42万立方米,彻底整治了贾家庄村3280亩盐碱滩地,使原来产量很低、人见人愁的盐碱地都变成了高产粮田。1965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8公斤,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
贾家庄改碱治水的实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灾害的奇迹,受到了省、地、县领导的多次肯定和表彰。1962年,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卫恒指名要贾家庄大队长邢宝山去忻州地区定襄县介绍改碱治水的成功经验。同年,晋中地委和汾阳县总结出了贾家庄改碱治水的“四项原则和十五条方法”,在各地大力推广。1965年7月,邢宝山被任命为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贾家庄村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物。
邢利民是1975年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从父亲邢宝山手里接过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重担的。当年秋天,时任中共汾阳县委书记郭巨民,把邢利民叫到办公室,说要让他接替父亲,担任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毫无思想准备的邢利民一听郭书记的话就傻了眼,连忙推辞说不干。但郭巨民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邢利民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共产党员就得讲党性原则,服从组织决定。”于是年仅26岁的邢利民开始担任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邢利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农村改革开放即将到来之时,历史一下子就把邢利民推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大潮,邢利民也曾犹豫、困惑过,但他很快就理清了思路,选择了一条切合贾家庄实际的发展路子。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住“集体”这个大摊摊,面对全国席卷而来的把集体财产分干吃净的浪潮,面对“四水围村”的困局,邢利民以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勇气,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责难,坚持从本村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出发,选择了不同于一般农村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贾家庄这个老先进30年积累的百万元集体资产,完整地保留下来,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发展中,为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针对村里群众想富不敢富的思想问题,邢利民一方面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一方面带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塑料制品厂。在邢利民带动下,村里党员干部群众很快就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地投入到发家致富上来。1983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民人均收入仅300元,1986年就达到600元,三年翻了一番。
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邢利民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从这些快速发展数字中,邢利民发现了令人担忧的三个问题:一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有本事、有能力、会经营的人,户均收入上万元,甚至几万元,而无能力、纯种地农户户均收入还不足千元;二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太少,入不敷出,不能为村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生产、生活服务;三是村干部都带头致富了,村里的事情没人管,干部群众思想混乱,怨声载道,群众说这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看着村内贫富不均的差距,听着群众的议论,邢利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党员干部带头富,这本身并没错,但党员干部如果都顾自己发财,不管村里的事情,不为群众服务,那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干什么?因此,经过反复思考,邢利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党员干部必须把自己办的企业交出来,集中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并带头把自己塑料厂低价折给村集体。在邢利民的带动下,贾家庄村7名村干部都把自己办的厂子、承包的土地低价折给集体,从此,贾家庄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又重新迈开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1986年底到1990年,经过4年时间的稳扎稳打,贾家庄村办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以一变二、二变三的“滚雪球”办法,逐渐发展到17个,集体固定资产达到550万元,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企业利润实现17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500多人,占全村劳力的60%。1991年3月1日,《山西日报》在头版整版刊发了《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一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贾家庄共同富裕的经验和做法。
几十年来,在邢利民的带领下,贾家庄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动摇,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底,全村村办企业达到25个,集体企业总资产达到5.5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共同富裕村。几十年来,中央领导胡锦涛、贾庆林、刘云山、宋平等和省委领导袁纯清、李小鹏等先后到贾家庄视察,对贾家庄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现任的贾家庄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邢万里,大学毕业后,曾在省城太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办起自己的公司;户口、工作都已离开贾家庄。但为了贾家庄人的理想和梦想,邢万里毅然离开省城回到了贾家庄。
对于邢万里回村工作,邢利民起初坚决不同意。
邢万里大学毕业后,邢利民给儿子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二是在省城太原国营单位就业。对于父亲给自己安排的这两个选择,邢万里都不太满意,但为了不使父亲伤心,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省交通厅开发总公司上了班。在交通厅开发总公司上班后,邢万里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办公室工作,于是瞒着父亲在太原杏花村一坛香销售公司打工。他要靠自己的知识和勇气,闯出一条先辈们从未走过的路子。
他果断地辞去人们普遍羡慕的正式工作,下海经商。聪明好学的邢万里很快就找到了经营诀窍,由打工仔变成经销商。2001年,邢万里先后买断汾酒系列杏花村、北方烧等5个产品的经销权,并建立了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等5个省份的市场营销网络,很快打开市场。赚到钱后,邢万里决心把事业做大做强,2005年10月,果断地筹资400万元,参与汾阳市新凯公交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并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控制了新凯公司。当年,濒临倒闭的新凯公司恢复运营,不仅保住了公司200多人的饭碗,还增加运营车辆20多辆,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邢万里决定回村创业。2005年,贾家庄为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起了占地200多亩的文化体育广场,但苦于场内项目少,村里人又不懂经营,市场运作不起来。邢万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处帮助贾家庄考察项目。几经周折,邢万里终于与北京首创集团合作,倾其全力投资500万元,在村里建立了第一个引进合作项目:北京生存拓展培训山西贾家庄基地。基地建起来后,贾家庄文化体育广场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不仅每年引来上百个团体、近万人参加拓展培训,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村里相关产业的发展。2009年,为了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村里投资1亿多元建起汾阳市第一座四星级酒店;2010年又投资800万元建成高尔夫训练场,投资200万元建起适时蔬菜采摘大棚,开发了生态农业小杂粮产业。
同年,在邢万里的提议下,村里整合生态园、旅游酒店、文化广场和村史展览馆,组建了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行集团运作和市场化开发。几年来,邢万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鼓励外地企业和能人参与村办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取得显著成效。现在,由邢万里挂帅的贾家庄腾飞旅游文化公司,已经成为集酒店、住宿、旅游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成为贾家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亮点。
(责编:郭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