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进展与对策

2014-01-29 20:35翔,赵
中国水利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防洪减灾防洪

王 翔,赵 璞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00053,北京)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公众疾呼“城市淹不起”,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城市防洪工作进展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解决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通知提出“2014年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4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召开全体会议,要求各地着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加强防洪排涝应急能力建设,及时疏浚河道和排水管网,落实应急排涝措施,确保城市正常运转。地方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扎实推进,不断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1.防洪排涝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2012年统计,全国已有240座城市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一体化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正由过去的“九龙管水”逐步转变为“一龙管水”,集中了优势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执行效率,有利于防洪排涝统一指挥、实时调度和精细化管理,避免了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促进了防洪排涝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等市成立城市水务局,设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市水务局为两块牌子、一个班子,统一负责供水、排水、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等所有涉水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协调供、排、防、抗的矛盾。

2.防洪应急预案工作扎实推进

2012年统计,全国有600座城市编制了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占有防洪任务城市的95%,比2010年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很多城市着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体系,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北京市对下凹式立交桥、排水泵站、易积水点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逐一制定应急排水抢险预案,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长沙市在编制城市防洪预案和排渍预案的基础上,要求每个涉水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编制防汛预案,报市防指审批,并适时组织督察,以保证每个在建涉水建设项目的防洪安全。

3.城市防灾信息平台加速建设

为实现城市防洪排涝统一指挥调度,各地积极推进城市防洪信息化建设,整合相关部门现有资源,实现平台互通、信息共享,努力提高防洪排涝应急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例如,天津市建成了天津水情分中心,实现了全市31个国家报汛站的水、雨情自动采集;建成了城市防洪信息系统,整合共享防汛信息资源。上海市实现了水务防汛信息平台与有关部门的气象信息、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交警视频监控信息等连接,做到 “一个平台,多级应用”。济南市将城市防汛指挥系统与预备役应急分队指挥系统、交警指挥系统、气象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全市城市防洪信息、通信等全覆盖。

4.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

各地密切结合城市防洪实际需求,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山洪灾害防治、水库涵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城市防洪减灾的工程基础。例如,福建省在全省72个县市开展了城区防洪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建成县级城区防洪堤1 019km,使全省有防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武汉市完成397km长江、汉江干堤和123km府河、举水连江支堤堤防整险加固;建成总长195.16km的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将防洪工程与城市滨水环境建设融合,建成长30km的两江四岸江滩。

5.汛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经过长期努力,各地面对城市洪涝灾害时的反应速度不断加快,处理措施更加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北京市2013年汛期共出动抢险人员50万人次,排除积水30处次,处理塌方和滑坡40点次,转移群众3.7万人次,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遭遇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袭击,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上海各地区、各行业按照防汛责任制和工作预案,迅速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汛抗灾组织体系,出动抢险、排水、巡查人员2万余人次,出动各类应急抢险车辆1200余台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防风抗灾,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转。

二、城市防洪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国分别有269座、136座和184座城市(含县城)受淹,大量基础设施被淹受损,部分城区交通瘫痪,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经济损失巨大。必须看到,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基础仍然不够完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差异较大。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2.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只编制了应对江河洪水的城市防洪预案,缺乏城市内涝积水、山洪泥石流、交通瘫痪、地下设施雨水倒灌、供水供电中断等次生灾害的应急预案。同时,城市建设不断向空中、地下发展,出现了大量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高度集中的供水、供电、能源、通信系统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往往会发生水电中断、交通瘫痪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缺乏应对这些次生灾害的应急预案,会导致灾害来临时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防灾减灾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4.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应急保障是有效开展减灾抢险救援的基础支撑。一些城市缺乏对灾时抢险和平时战备的应急保障要求,尤其是一些北方城市,多年未经历过暴雨洪水考验,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应急抢险队伍、防洪抢险设施和物资储备都有待加强。部分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中对通信、信息、供电、运输、物资设备、抢险队伍等的保障措施不够明确,抢险人员和队伍缺乏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严重影响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

5.避险宣传教育滞后

近年,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凸显出城市防灾教育宣传不足,城市居民普遍缺乏防洪减灾意识。特别是城市外来务工、出差、旅游、临时来访等人员,往往成为宣传教育死角,其防灾避险意识和知识更加缺乏,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2013年第19号强台风“天兔”袭击广东,在防御台风过程中,有14名群众因顶风外出,被倾倒树木、电线、高空坠物等砸中导致死亡,暴露出公众面对灾害时避险意识和自救知识的严重匮乏,应急处理能力亟待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城市防洪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发布的手段,提高信息发布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2.健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机制

理顺城市防洪指挥机构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关系,落实其办事机构,避免出现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落实城市防洪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确保防洪减灾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明确防洪指挥机构各成员单位及其各自职责,细化各部门在防洪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划清权限范围,建立沟通协作机制,避免职能交叉,杜绝职责缺位。将城市防洪减灾组织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确定具体防汛防灾人员和职责,建立顺畅的政令通报、信息报送机制,确保防汛减灾措施落实到位,形成上下协同、步调一致的防洪减灾体系。

3.完善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体系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是防御和处置城市各类洪涝灾害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根据城市发展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已有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效性。构建覆盖各项工程、各个单位、各个小区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体系,使基层防御工作有章可循。完善不同类型洪涝灾害的专题应急预案,分析各类灾害风险,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制定相应防御方案,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

4.消除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隐患

针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洪涝灾害险情易发点对症下药、重点突破,加强学校、医院、居民区、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人口稠密地区的防洪安全管理,制定完善的防灾避险转移方案。加强地下空间管理,安装防洪门,修建挡水坎或排水泵站,在危险地区设置洪水风险警示牌,详细标明避险路线和注意事项。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对可能影响防洪或易受淹的建设项目,做好洪水影响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加强城市易涝隐患点监控,对城市下沉式立交桥、排水口、低洼区、主要道路、重要交通节点等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城市涉水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随意向河道弃置垃圾、违法设障等阻塞泄流和排水通道、侵占城市水域的行为,保护河湖洼淀调蓄和排泄城市暴雨洪水的能力。

5.提高城市防洪应急保障能力

充实抢险队伍,依托专业防汛抢险队、基层公安消防队、工矿企业单位等组建抢险力量,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物资储备,根据城市特点和防洪排涝实际需要,定期更新和补充物资,保证灾情险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应急抢险。明确灾害发生时通信、信息、供电、运输、治安、医疗等方面的责任单位和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抢险工作顺利实施。加强灾害善后工作,从资金、物资、人员等各方面保障灾后救助、水毁修复、灾后重建、保险补偿等工作能及时开展。

6.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应做好台风等灾害频发地区的外来务工、务农、经商、出差、旅游、来访人员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避免外来人员因缺乏对灾害的认识和避险知识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2]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R].2006.

[3]黄朝忠.防汛抗旱应急组织指挥体系[J].中国防汛抗旱,2006(2).

猜你喜欢
城市防洪减灾防洪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研究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关于江都区城市河道张纲河北段治理工程挡土墙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