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望德 伍娇娇,* 伍 振
1.河南省信阳市妇幼保健院(464000);2.河南省信阳市精神病医院
相关研究表明,围产期妇女具有发生情绪障碍的高风险[1],在产后1个月急剧增高,相当于非孕期的22倍,产褥期精神障碍的复发率也高达35%[2]。产后抑郁症(PPD)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以情绪低落、欲望下降、活动降低和评价消极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严重危害产妇身心健康,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及家庭关系不和谐。我国是人口大国,流动人口比例逐年增多,人口流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征。流动人口中妇女围产期保健也成为妇女保健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解本市和外市户籍产妇PPD的患病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特开展本次调查。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9月在河南省信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后42d就诊于围产期保健门诊的产妇400例,其中,本市户籍220例,外市户籍180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妊娠37~42周分娩单胎活产正常新生儿、既往无脑部疾病史、无孕产期并发症/合并症、意识清晰、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既往无新生儿畸形、死产、死胎分娩病史;产妇及丈夫无精神病家族史;知情自愿参与本次调查问卷。
1.2.1 孕产期调查表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孕产期调查表,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户籍等,以及本次孕产期相关情况,如孕期检查次数、分娩方式等。
1.2.2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Lee编译并修订的中文版,共10个项目,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对能力、悲伤、哭泣、自伤;分0(从不)、1(偶尔)、2(经常)、3(总是)四个等级,各项目得分累积即为EPDS总分,得分范围0~30分。总分≥13分者初步诊断为PPD,分数越高,其抑郁程度越重。
参加本次调查人员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进行PPD的复习及EPDS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入选的产妇在10min内完成EPDS量表评价。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χ2检验,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400例产妇中,通过EPDS筛选≥13分的有32人,产后第42天PPD患病率为8%。外市户籍产妇(11.11%,20/180)的患病率高于本市户籍产妇(5.45%,12/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4,P<0.05)。
在220例本市户籍产妇中,PPD与产妇的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有关(P<0.05),与年龄、职业、分娩方式、丈夫及家人对婴儿性别在意程度、住院付费方式无关;在180例外市户籍产妇中,PPD与产妇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P<0.05),与家庭月收入、职业、分娩方式、丈夫及家人对婴儿性别在意程度、住院付费方式无关。本市户籍产妇中,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及家庭月收入的降低,PPD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外市户籍产妇随着年龄的降低及文化程度的降低,PPD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见表1。
PPD的危险因素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遗传等多个方面,其中社会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占有重要作用。胎儿娩出后,产妇进入一个新的身心转变时期,首先,在生理上,随着胎盘的娩出,一些亢进的神经内分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而哺乳功能渐趋活跃,其次,在心理上,母性行为的实践也从预期转为现实,产妇需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母亲、妻子、媳妇、家庭主妇等)。生理及心理的转变使产妇对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易感性增高,尤其在产后2周内,大多数产妇都经历了一个从获得孩子的兴奋喜悦状态到由于分娩后体能消耗,以及因哺乳关照婴儿导致睡眠不足、疲劳、压力加重等等带来的抑郁过程,如果能得到良好的关怀,产妇将很快作出适应性的调整,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如果抑郁持续加重,则可能导致精神疾病。PPD通常在产后2周内发病,如果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少数遗留症状或再次妊娠时有复发的危险[2]。甘肃省兰州市2009~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PPD患病率为23.81%[3],山东省胶州市2012~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为10.5%[4],广州市天河区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为20.03%[5]。本研究通过EPDS筛选≥13分的结果显示,PPD患病率为8%,低于外省市的患病率。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广,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省市患病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到我市处于中原内地中小城市,社会压力较大中城市小,是患病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另外,与研究时间、筛查工具、筛查标准、样本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市户籍产妇中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低PPD的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说明这两个因素是本市户籍产妇PPD的高危因素。从文化程度方面考虑,这些产妇受教育水平有限,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自尊和自信相对不足,对孕产期知识了解甚少或不能正确理解孕产期知识,分娩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发生转换,面临新的责任和日常琐事,导致产后情绪不稳定、固执认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良好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孕产妇从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顺利过渡并适应转化的角色,理性地对待孕产期。
分娩后抚育下一代的家庭经济支出无疑是家庭月收入中所承担的一大项目,部分产妇由于家庭月收入有限,不禁为这一项新的经济支出而担忧、过分焦虑,导致PPD患病率增高,与朱华等[6]调查结果一致。我市为中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异不大,月收入高的家庭在一定程度可缓解产妇的心理负担,降低PPD患病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市户籍产妇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PPD患病率越高,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外市户籍产妇PPD的危险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这部分产妇中大多文化水平有限,随家属或朋友外出打工后结婚并孕育,对正常妊娠分娩了解甚少,在孕中晚期一人或夫妻两人回到男方家庭(本市),在没有一起生活过的陌生的婆家待产分娩,与周围环境、人群交流沟通有限,所获得的家庭感情支持少,再加上分娩后伤口疼痛、婴儿喂奶哭闹等家庭琐事,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哭泣等过度抑郁,导致PPD患病率增高,也是较本市户籍产妇PPD患病率增高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流动人口出现,并逐年增多,流动人口成为社会人群中弱势群体之一,这部分人群中处于孕产期的妇女具有年龄偏小、文化水平低的特征,其孕产期保健问题即突显出来,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其产褥期生理恢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外籍较本市户籍产妇对其影响更为敏感,流动产妇孕产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给予流动产妇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孕产期心理保健及干预应纳入围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内容,产褥期随访应关注产妇的精神、心理情绪变化,与其多交流,早期发现,预防为主。通过心理咨询门诊、围产期定期检查等,针对产妇不同个性、心理和家庭状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咨询疏导,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同时需要城镇社区街道、乡村居委会的协调帮助,根据早期发现-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心理干预的逻辑思想,对外市户籍产妇家庭开展多途径、分阶段、综合且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提供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知识,使其保持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通过大力的疏导、解释、支持、安慰、鼓励,帮助产妇顺利渡过这一情感脆弱的阶段,从家庭、社会支持角度做到充分的关爱,确保母婴健康。
[1] Da Costa D,Larouche J,Dritsa M,et al.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repartum and postpartum depressed mood[J].J Affect Disord,2000,59(1):31-40.
[2] 陶芳标.妇幼保健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333-334.
[3] 姜岩,孙庆梅,林晓娟,等.1216例产妇产后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2,18(3):137-140.
[4] 韩风红.12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11):764-766.
[5] 邓爱文,姜婷婷,罗映萍,等.广州市天河区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113-116.
[6] 朱华,王凯,李丽红,等.深圳市351例产后抑郁问卷调查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2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