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斌
(山东省聊城市河道工程管理处,252000,聊城)
城市内涝不仅能造成城市拥堵,严重的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北京、天津、长沙、武汉、济南等多个大城市因暴雨出现内涝,导致城市交通瘫痪,经济损失严重,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频发的城市内涝灾害,给城市防汛工作敲响警钟,警示要重新审视城区的防洪排涝系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笔者针对山东省聊城区排涝问题作一些探讨。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运河穿越,总面积8590 km2,占山东省总面积的5.6%,域内降水受季风影响,时空分布不均,70%降水集中在汛期,极易形成内涝。内涝,已成为聊城市及城区主要灾害之一。
1918年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聊城市则发生了1937年、1953年、1961年、1964年等大涝年,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害惨重。聊城市1951—2004年暴雨统计资料显示,局部灾害的暴雨则发生频次更高,暴雨中心日降雨100~200 mm的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2~3次,日降雨量大于200 mm的特大暴雨每3~5年发生一次,日降雨量大于300 mm的灾害性特大暴雨重现期约30年。尽管特大暴雨的发生频次较少,但造成的灾害极其惨重。如1985年暴雨中心发生在聊城城区附近的“85·7”暴雨,9 小时降水量 323.3 mm,城区23 km2范围被淹,占当时市区规划的79%,新城区最大积水量约达500万m3,平均积水深度 0.5 m,不少地片积水深度1 m以上,一些工厂、机关、学校、仓库、居民区被淹,16.6万人受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3年以来,聊城进入新的丰水期,2003年、2004年市区、城区降水量分别达 到 780 mm、588 mm,2005 年1—9月降水量则达到623 mm,比历年同期偏多24.8%。2010年市城区汛期总降雨量701.9 mm,30年一遇罕见暴雨1次,一次性降雨量236.7 mm;2011年汛期降雨量564.9 mm,暴雨3次;2012年汛期降雨量344.8 mm,暴雨2次;2013年,市城区一次性集中降雨量205.5 mm。每年暴雨,城区内每年都多次发生积水,积水时间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历次暴雨造成兴华东路、柳园路、光明路等16条路段积水,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安全。
聊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水利系统都十分重视城市防汛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兴修了一大批防汛工程,使城区防洪排涝标准有了很大提高,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近10年,聊城虽未发生重特大洪涝灾害,但是聊城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内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
一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由于鲁西地区特别是聊城市已有30多年没有发生大范围内涝和大洪水,人民的防洪意识淡薄,产生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久而久之,导致了广大干部群众防洪实践经验和抢险技能大大缺失。
二是调蓄雨洪、调节水循环的生态功能衰减。城市作为人居之地,自古以来就是由房屋、道路、河湖水系、园林绿地等构成的,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协调的生态系统。聊城市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原有一些河流、湖泊、洼地、坑塘、沟渠等,具有较强的蓄集雨水、削减洪峰、滞洪、排水等功能,同时形成了一个水生态系统,调节城市水的余缺,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的地方违背自然规律,违法违章搞建设,人与水争地,上下游、左右岸排灌各自为战,河湖水系等被大量填埋、毁损、占用。“人夺了水路,水就不给人留出路。”一遇强降雨许多地方出现了“看海”的尴尬。
三是河道排水不畅,雨水调蓄能力小。聊城市城区面积80 km2,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城区排水主要依靠城区新水河、青年渠,通过市中心220 km长的地下排水管网和10大出水口,最终排入城外的周公河、徒骇河。由此可见,“三河一渠”已成为聊城市城区的主要排水通道。然而,周公河城区段被南水北调主干渠征用,雨水调蓄能力也由此变小。另外“一河一渠”,淤积严重,对城区防洪排涝安全构成威胁。
四是排水设施不完善。随着聊城市城区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建设进程。截止到2012年年底,聊城市城区地下排水管线总长220 km,管径最小400 mm,最大1500 mm,其中雨污分流管道长500 mm,现状雨水管网控制面积仅占城区面积的39%。同时,城区排涝设施多为雨污合流,雨水管径偏小排水不畅,如遇强降雨,致灾性极高。况且城区排水管网多是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老化失修严重,有些排水管道变成了“水堵”,使城区调蓄雨洪的能力大为降低,资源变成了雨洪灾害,进而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是城区道路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水要求。聊城市城区路面大部分是根据原地貌特征铺设,没有综合考虑路面行洪的需要,一遇暴雨,无法形成地面径流,造成部分区域淹没。此外,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由于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被硬化,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地面失去了原地表水先入渗雨水、达到饱和后才形成地表径流的调节过程,雨水形成径流、汇集的时间也大为缩短,降雨后直接产生径流,并在短时间内汇向排水系统。可见,地面硬化不仅增加了巨量地表径流,而且加快了汇流速度,这是城区内涝的主要原因。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解决严重的积水排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东融西借、跨越发展”和建设“双百”大城市的战略决策。聊城市委又在十二届四次全委会上明确提出打造 “四湖八河”新水系,确保实现聊城市及城区防洪排涝安全。新的决策为水利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前进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加快聊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具体讲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落实责任制。防洪法明确规定“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基于此,各级行政首长要切实承担起防汛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做好本行政区的防汛工作。防汛责任人要对辖区内的工程建设、预案制定、物资储备、河道清障、思想发动、防汛队伍组织和抗洪抢险全面负责。在抓好全市防汛工作的基础上,要把城区防洪排涝作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认真落实各项度汛措施,全面落实好行业(部门)、社区、街道等部门的责任制、重点工程责任制、包片责任制和防汛技术责任制以及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和要求,责任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②高标准搞好城市和城区防洪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城市发展规划首先应将城市生态功能纳入重要目标,城市发展应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城市建设应与防洪排涝工程相协调,城市管理应与民生相协调,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利益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待。同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水的关系,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关注雨水、河流、土地三者的关系,充分考虑城市雨洪利用,从水的角度,逐渐将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开发设计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中去。此外,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山东省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草案)》要求,充分考虑聊城的地形、气候、规模、人口和城区周边河道以及未来发展等诸多因素,重新修订城市城区排涝设计规范,科学规划设计城区排涝地下管线、市政排水系统,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排放畅通、有效预防的城市排水系统,以适应新城区建设。综合考虑由于城市硬化路面面积增加而加大实际综合径流系数的影响,有效应对突发强降雨,做到“正常降雨不积水,短时大雨不受淹,极端降雨不瘫痪”。
③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排涝标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 “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作为水利部门要紧扣涉及城市雨洪的各个环节,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主要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外围防洪堤防达标工程。对沿运河、徒骇河和周公河等河渠地段的低标准堤防加固重建,达到50年一遇标准,解决因洪水致涝问题。二是实施城区外排工程,对新水河、徒骇河,周公河、青年渠等外排河道拓浚整治,确保城乡涝水入河为安。三是实施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提高引排水能力。在进一步综合整治开发徒骇河城区段的基础上,对城区220 km排水管网、5667座检查井和732座雨水井进行全面疏通、掏挖,对城区青年渠、新水河等十大出水口清淤清障治理,加强城区11座闸门和徒骇河上下游拦河闸、昌东橡胶坝统一调度,提高排水拦蓄保证率,保证雨水蓄得住、排得出。四是实施雨水管网提档升级工程,根据城区发展的需要,提速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防洪排水工程,努力做到新城建到哪里、排水工程设施就修到哪里,确保新城建设的需要。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改造雨水管道,全面达到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标准。五是实施低洼片治理工程,结合城市建设,消除城区低洼易涝片,使城区积水安全排泄。
④树立生态城市理念,加快建成科学合理的防洪、供水、蓄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工程体系。具体措施:一是在防洪排涝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上,要充分考虑生态需求,严格控制城市硬化面积,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涵养水源,科学确保河、湖、沟、渠组成水系的度汛水位,留出一定的库容调蓄雨洪,防止城区管网淤积。二是实行和推广住宅小区配套蓄水建筑物。可利用新建楼房,楼顶上专门的收集雨水的排水通道,在草坪、路边修建地下集雨蓄水池与排水通道连通,用于绿化浇灌或水面景观;小区停车场下修地下蓄水池并与调节池、中水池联合组成中水回用系统,供小区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清洁道路等;在人口稠密,人行道、停车场应广泛采用透水地面,以降低城市的地表径流系数,从源头上减少雨洪量。三是建设城市雨洪集蓄、滞缓、调蓄、利用体系,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利用原有的河流、湖泊、水系、渠道、洼地等集蓄雨洪,合理规划并开辟人工湖、人工水系,在地势较低的地段建设下凹式绿地、公园、生态带等,形成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均衡的集水体。当遇到大雨时,作为临时蓄集雨设施,可就地、就近调蓄雨洪,滞缓洪水过程,削减洪峰流量,延缓洪水外排时间,减轻排水管压力。四是改变以往排水沟均是浆砌石的做法,采用透水式排水沟,当遇到小雨、小水时可直接入渗地下,涵养水源,当遇到大雨、大水时外排。如在西方国家,绿地与道路之间不设道牙石,下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势流入绿地中,被土壤吸收。这些措施,既能减少雨洪量、径流总量,又能延缓时间,使城市排水管网能有时间安全排泄。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按照 “大风不起扬沙,降雨不排泥浆”的总体要求,严格监控城区施工场地,提高清洁施工水平,防止泥沙随雨洪进入排水管网,造成管道堵塞。
⑤建立城区防汛监测预警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城区自动化、现代化。一是切实加强与防汛有关的各种监测预报与预警体系建设,实现防洪排涝自动化、现代化;以气象、水文为先导,及时获得信息资源;以水库、河段为平台,科学采集多方信息,提早作出科学判断;借助现代化技术,构建河湖渠水情监测点全覆盖、信息传输实时化、信息显示屏幕化的城市防洪减灾感知网络体系,提升城区防洪减灾、洪水调度、城市管理的能力。二是适当加密城区雨量站点,根据暴雨径流形成原理,通过经验统计关系,分析聊城产流和汇流过程的降雨径流形成模式,绘制雨量——径流关系曲线,建设自动化测报系统。根据各雨量站的数据计算出径流量大小、产流时间、地点,实行城区排涝调度精细化、科学化。三是建立防汛与水文、气象、市政、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动的职能与控制调度系统,提升城区预警防灾效率,实现“不淹不涝,安泰无虞”的目标。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J].中国水利,201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3(4).
[3]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R].2013.
[4]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R].2011.
[5]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 〔2013〕23号文件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通知[R].2013.
[6]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R].2011.
[7]聊城市创建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