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太原工业学院,太原030008]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
⊙李敏[太原工业学院,太原030008]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风格是一种西方文学风格中的一种,在18世纪末期这种风格广为流传,但哥特风格的诡异和癫狂使得其文学地位并不高,但哥特风格的小说仍然在当代英美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哥特风格中的场景、人物描述特征、主题选择进行剖析,阐明了文学中哥特风格存在的意义价值。
英美文学哥特因子哥特式场景哥特式人物哥特式主题
“哥特”本来是指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它是具有贬义象征的艺术风格。哥特式和新哥特主义一样,都反对新古典主义。但哥特式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特色非常鲜明的派系。哥特式小说大多都从赞美人情感的变化,由极端到欢乐,运用高哲学的思维逻辑思维来反抗理性既定的思维方式。其中包含:神秘的场景、莫名其妙的死亡、古老幽灵般的古堡、无端的恐怖、一些超自然的事件、莫名的厄运、故事中人物的颓废、故事中主人公的家族诅咒等等这些显著的元素。哥特式小说在英美文学史上没有什么显著地位,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故弄玄虚。也有人认为哥特式的作品评价为“品味不高,不入主流的小说”。
纵观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哥特因子”在英美文学中广泛持久的存在着。有西方文学者将“哥特因子”誉为“欧洲文学第三源头”,在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有“哥特因子”的身影,它对西方文学史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它在文学界被定为批评式的术语,经常运用在反常性的文学作品中,但这类文学作品在18世纪末期进入繁荣时期,在其余波的影响下,运用耸人听闻的艺术手法,在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一直到当代的英美文学,仍然持续被运用。
哥特一词是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字,哥特被意大利人法萨里用来形容中世纪的一种建筑方面的风格,这种建筑房间内必备有阴森的地道,整个房间布局幽暗神秘,更有甚的还有藏尸所等等。哥特式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选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如:古堡、修道院、地下室、地牢等幽暗神秘的场所。
在英美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继续继承中国传统,为了使故事情节中的气氛更神秘、诡异,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经常把故事的场景设置为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场景。《呼啸山庄》是一个发生在中世纪的故事,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却切换到艾米莉·勃朗特当时所生活的时代,但为了营造一个吸引读者的诡异氛围,将故事情节深入展开铺垫,在作者笔下的呼啸山庄是在墙壁内深深镶嵌着狭窄的窗户,被石头保护的墙脚,稀奇古怪的时刻散布在大门周围,呼啸山庄外是一望无垠晦暗荒原。山庄内却因为缺少光线而显得昏暗、阴森。
美国短片小说之父埃德加·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是发生在一个古老的、和外界几乎失去联系的“厄舍屋”中的故事,对古老陈旧的木地板等细节的描述就是为了突出厄舍屋主人房间的恐怖,黑色的链子挂在墙的四壁,房间内的家具残败不堪,使整个房间显得更加神秘诡异。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已经成为故事情节中营造神秘气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哥特因子”这一特征也非常明显。风靡全球的商业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故事场景也是在一个残败不堪的老城堡中,而这个老城堡就是故事的场景,神秘的城堡、充满各种机关的内部构造、古堡内交错的幽暗幼体、经常有鬼魂出没的地下室、到处都充满阴森恐怖的长廊等等。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古堡为背景的故事。《哈利·波特火焰杯》故事以“方圆几英里之内最宽敞、最气派”的老房子为背景,讲述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因没人居住就显得更加破败不堪。里德尔府是一个古老神秘的房子,以及在半个世纪前流传一件至今都真相不明的离奇恐怖事件都发生在这个古老的房子里,作者对里德尔一家三口的死亡迹象描述使整个故事更加神秘莫测。突发性的死亡和平日的健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死者脸上都带着一丝惊恐的神情,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而这座神秘阴森的古堡成为《哈利·波特火焰杯》中伏地魔的基地,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场景之一,对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曾有人指出“哥特式文学是关于梦魇的小说”。潜意识是梦境的最基础的元素,其表现在不假思索的冲动、没有任何调理的慌乱、对周围事物充满的恐惧。这类文学作品的素材大多来自古老的神话传说以及作者在以前生活中的潜意识等。以一些神秘的古堡、稀奇古怪的魔鬼等这些形象,其目的是要表达恶棍英雄。一般恶棍英雄都有着稀奇古怪的外表、捉摸不透的身份、邪恶的灵魂,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不幸的遭遇上,经常与死亡、邪恶的黑暗为伴,并有不断的矛盾,怪异的举止行为、神秘恐怖是氛围为基本的特征。
“哥特式人物”都有着人物性格的残暴,但这样的人物却又很脆弱、感性,这种人物性格既邪恶又令读者着迷。因此,作者常常借机把人性的黑暗面勾画得淋漓尽致,哥特式人物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使读者对他们又爱又恨的戏剧效果。在当代的英美文学作品,这种人物形象比比皆是,如果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没有这样的人物,整个文学作品的戏剧张力将会不尽人意。
《简·爱》中典型的哥特式人物罗切斯特,他的外貌特征:中等的身材、宽厚的胸膛、黝黑的脸庞、严厉的面容、浓密的眉毛、紧锁的双眉和眼睛,使人感觉像遭受到重大挫折,像刚愤怒过一样,他向简·爱透露心声:“我从来没有战胜过环境,命运待我不公时,我失去了理智,没能保持清醒,接着开始绝望,后来转向堕落……”简·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仔细地觉察出罗切斯特性格弱点:“这样的表情,是我从未见过的、惭愧、悲伤、暴躁、憎恶、焦躁、讨厌,这些神情好像在他眉毛下慢慢变大的瞳孔里,进行了一场短暂的搏斗。”
《红字》主人公罗格·乞灵罗斯也被那撒尼尔·霍桑有意识的勾勒为哥特式人物风格,罗格·乞灵罗斯的性格残酷无情,复仇意识充斥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罗格·乞灵罗斯”这个名字预示他悲惨的一生,他对人和人感情交流的漠然无视,使人的正常价值观在他没有得到任何体现,他的人性像被冰冻一样。他根本不关心海斯特,这种缺乏爱的温暖使得海斯特与牧师偷情,最后生下一个女儿,爱人的不忠诚使得他集中精力放在复仇中,他假扮一个私人医生,以便接近阿瑟,采集草药为阿瑟进行治疗,但他内心是在不断深入探究阿瑟的隐私,在探究隐私的过程中还不忘时而在阿瑟伤口上撒把盐,并以揭露别人隐私为乐。
英美文学作品中“恶棍英雄”的故事人物,使读者对他们的感情很复杂,憎恶他们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其吸引。从心理上来讲,人都是双重性格,而读者对哥特式人物形象构建一个共同镜像,这些故事中描述人物的一切特征、压迫性、毁灭欲、进攻性,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读者的潜意识,使读者的另一半人格分裂出来。很多读者在生活中被抑制的欲望通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精神上得到愉悦。哥特式的故事人物让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有效尺寸。各种诡异的人性和人性的荒诞色彩都使人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并有了过滤纯化的功能,让读者对这类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警惕和沉思。当今流向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恶棍英雄”不但对其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成了不可缺少的元素。
哥特式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阴森、恐怖。这种阴森、恐怖的印象渗透在整个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这种恐怖、悚然是整个作品的基本风格,1756年伯克界定了另一种美学标准,艺术的崇高性既能让人体验到恐怖又能使人在恐怖的过程中体现美感,使人在这种艺术中灵魂得到净化。伯克认为痛苦不堪的思想过后会产生崇高的激情,而理性的行为无论是在意识模糊还是清醒的状态下都会使时间凝固。这种痛苦的效果并非与现实一致,但通过想象,这种美学崇高性会得以实现。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多部文学作品中也充满了挥之不去的哥特因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悲惨爱情就是被狂暴的家族世仇覆盖;《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命运充斥着暴力、欲望、谋杀、复仇;《李尔王》在空旷的野外的嘶吼等等。这些细节描述都令作者感到阴森恐惧,莎士比亚以此为着手点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人性进行剖析,对所处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生活高度概括,使作品彰显出强大的戏剧感染力。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之所以饱受瞩目,这些作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表现了人性的扭曲等,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认知中的莫名恐惧,表现了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表达负能量的矛盾认知,又有体现一定的社会深刻批判。这也是哥特式小说在英系文坛历史上受到各种异议,但还能存在的主要原因。
[1]I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second ed,(Bal—timore:Penguin,1963),P.168.
[2]Horace Walpole,The Castle of Otranto[M].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by Andrew Wright,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3,P.8.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4]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J].当代文坛,2003(1).
作者:李敏,硕士,太原工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