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超,王宝超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100044)
渐开线齿轮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点蚀和弯曲折断。随着齿轮热处理如渗碳淬火、高频淬火和淡化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使齿面接触强度得到显著提高,但却增加了发生弯曲疲劳破坏的可能,随着齿轮向着高速重载与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也使齿轮的弯曲问题日益突出。所以齿根部位的应力分布状况、最大应力值及部位、以及如何降低弯曲应力引起了人们兴趣和注意[1~8]。
齿轮弯曲应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悬臂梁结构30°切线法和有限元法。文献[4~7]以有限元为基础对齿轮进行了精确建模和弯曲强度分析;文献[9]基于悬臂梁结构的30°切线法研究了渐开线直齿轮齿根弯曲应力的求解。标准齿条刀具加工的过渡曲线为延伸渐开线的等距曲线,文献[1~3]及[6]表明:该等距曲线并不能使齿根弯曲应力最小,并基于有限元法对齿根过渡曲线进行了优化研究。
本文根据文献[6]采用椭圆曲线方程来描述齿根过渡曲线,采用30°切线法求出齿形系数和应力集中系数,与标准刀具加工的齿根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椭圆过渡曲线可以使弯曲应力降低15%,文献[6]采用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为弯曲应力降低17%,两者基本一致,说明采用椭圆作为齿根过渡曲线可以降低齿根弯曲应力。最后采用齿形法线法,反求出滚刀的刀顶曲线。
为了进行比较,选取的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与文献[6]完全一致,刀具圆角半径为0.38m, 轴孔直径d0=20mm,其余参数见表1。齿轮材料常数:弹性模量E=205Gpa,泊松比μ=0.3。
表1齿轮参数Tab.1gearparameter
如图1 所示,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廓由齿顶圆弧(L1 段)、两侧渐开线(L2 段)和两侧齿根过渡曲线(L3 段)组成。由文献[6]建立如图1 所示坐标系,L2 段渐开线齿廓的曲线方程为: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过渡曲线(L3段)采用椭圆曲线来代替,建立如图2 所示的局部坐标系wx-o-wy(wy 位于齿槽终点,转角为Ψ),其椭圆方程设为:
图1 标准齿廓坐标计算Fig.1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standard profile coordinates
N 点为椭圆与齿根圆的切点,设其在x-o-y 坐标系中坐标为(x1,y1)。x-o-y 坐标系和wx-wo-wy 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关系为:
式中:(x0,y0)是wx-wo-wy 坐标系原点在x-o-y 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y0=x0tan(Ψ)。由上述条件列出如下方程组:
其中 (wx1wy1),( wxM,wyM) 分别是 (x1,y1) 和点M(4.3852,46.7942)经坐标相互转换的结果。求得:
如图2 所示,由30°切线法的直线斜率和椭圆切线斜率可知:
危险截面齿厚:
SF=2×4.938=9.876
由文献 [9] 求得载荷作用于齿顶时弯曲力臂he=9.2173,载荷角δ=29.528°,进而求得齿形系数和应力修正系数分别为:
图2 椭圆过渡曲线Fig.2 Elliptic curve
当采用标准刀具加工齿轮时,滚刀圆角半径为r=0.38m,由上述公式或者查表GB-3480 ,求得YFao=28,
如图3 所示,P-X,Y 是固定坐标系 (P 点是固定坐标系的啮合节点);齿形与动坐标系ox1-y1固连在一起,o-x1-y1的初始位置与0-x0-y0重合;刀具与动坐标系o2-x2-y2固连在一起。为了使P' 点成为接触点,齿廓在这一点的法线和齿轮瞬心线(标准齿轮与分度圆重合)的交点p" 要与啮合节点p 重合。为此,必须使齿轮和齿廓由初始位置转过φ1角,与此同时,刀具也要从初始位置平移一个距离l=r1φ1。
图3 齿形法线法Fig 3 The tooth profile normal method
由文献[10]可得如下计算方程:各参数的意义参考图3,其余同前文所述。
可以求出一系列的离散点 (x2,y2),通过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可以求得刀顶曲线的形状如图4 所示。
图4 刀顶曲线Fig.4 The knife tip curve
用椭圆曲线代替延伸渐开线的等距曲线,并采用30°切线法进行应力的计算表明椭圆曲线可使齿根弯曲应力降低15%,又能保证齿廓的连续性和光滑性,但该方法仅适用于给定齿数和模数的齿轮。最后给出了采用齿形法线法反求滚刀刀顶曲线的计算过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 陈秀宁,丁红钢,卫世俊,等.渐开线齿轮齿根过渡曲线的优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5,2.
[2] 郭太勇,梁迎春,黎文勇.渐开线齿轮齿根过渡曲线形状优化设计[J].机械传动,1996,1.
[3] 解新势,毛世民.成形磨齿最佳齿根过渡曲线[J].机械,1997,6.
[4] V.Senthil Kumar,D.V.Muni,G.Muthuveerappan. Optimization of asymmetric spur gear drives to improve the bending load capacity[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8,43.
[5] 唐进元,周长江,吴运新.齿轮弯曲强度有限元分析精确建模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10.
[6] 芮井中.具有最小应力集中的缺口形状优化方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7] Huseyin Filiz I,Eyercioglu O.Evaluation of Gear Tooth Stresses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J].AM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95,5.
[8] Celik M.Comparison of three teeth and who-le body models in spur gear analysis[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9,8.
[9] 吴继泽,王统.齿根过渡曲线与齿根应力[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10] 吴序堂.齿轮啮合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