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秋
(沈阳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抚顺110036)
东北亚是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和蒙古国等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GDP 总额约占世界GDP 的1/5,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6。伴随着全球贸易的东移态势,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也在不断加深,FTA 建设以及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等进展显著,这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形成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因此,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设定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朝鲜、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关于建立FTA及其相关领域的税收冲击政策,逐一对各国(组织)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分析和探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福利效应,以此说明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源于Walras 的一般均衡理论,以此理论思想为基础,同时将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和Evans 的线性规划等作为模型构建的依据。目前,该模型在自由贸易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税收政策、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等政策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极其重要的进展。Fernandez 和Porters 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定为各成员国带来的相关利益,包括讨价还价能力的提升、成员间互动协调机制的形成等等,而投资水平的上升则对所有上述相关利益的获取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1]这种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国家或地区在根本无法获取创造效应的情形下毅然选择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Petri 和Plummer 利用GTAP 模型论证了TPP 构建初期对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对多方产生较大的福利影响。长期的利益导向会使中美双方最终实现合作,从而实现跨地区协议。[2]Areerat 等阐述了在TPP 加中日韩的情形下,各成员国均会有所收益,但是区域外的国家会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在产业部门方面,中日韩三国的农业并不会产生太多的正效应。出口变动要大于进口,各成员国将受益于贸易创造。[3]
在国内,GTAP 模型多被应用于分析中日韩自贸区建立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黄凌云、赵金龙、魏巍等均运用GTAP 第六版数据库对中日韩FTA 给三国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4][5][6]赵金龙运用GTAP 第七版数据库,模拟了不同情境下美国TPP 战略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各种经济影响。阐释中国需要迅速建立包含中日韩三国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同时应根据自己的长远利益构建针对美国TPP 战略的其他对冲性政策。[7]鄂冰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背景下中国在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所面临的合作路径抉择。中国应尽快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以扩大内需为主导,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稳步发展为开放型经济,利用区域内各国的资金、技术等比较优势促进自身结构调整,应在国内环渤海经济带建立区域间自由贸易区。[8]刘春林提出中国东北各省区之间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关联性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应建立省区联动机制,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并加快合作进程。[9]李玉芬阐述了中日韩FTA 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保障东亚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最大限度地分享全球化利益,并化解全球各方面的矛盾。[10]笪志刚论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中国推动区域合作的催化剂,而且,伴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有效推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互惠互利变得更加深入。[11]中国应该通过巩固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努力促进加快东北亚区域自贸区建设的步伐。
本文运用GTAP 第8 版数据库,针对可能形成的其他东北亚区域合作方案,将数据库中的129 个国家划分为6 个地区,由于朝鲜局势的不稳定性,文中将其作为一个干扰因素,对其不做考虑。同时,遵循成员国当前的生产结构及贸易商品结构,本文将57 种产品归为16 大产业部门。
本文预期中日韩俄蒙等国家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在2025年建立。根据已有研究的预测数据,对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POP)、劳动力(Labor)和资本(Capital)的变化进行外生冲击,得到东北亚区域全面合作的基准方案。
(1)总体经济指标分析。表1 为基期情形递推至2025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全面建立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表1 2025年东北亚区域全面合作的经济效应
假设东北亚区域合作于2025年完全建立,区域内所有产品实现零关税,但每个成员国仍独立保留对非成员国或地区的关税水平和其他贸易壁垒。从表1 可以看出,2025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建立后,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实际GDP 总量以及进出口额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单独从各个国家的预期指标加以分析,中国唯独贸易条件下降了0.34%。从理论上来讲,贸易条件指数在出口货物价格相对于进口货物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增加,所以,贸易条件指数的降低是该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和竞争力下降的反映。表1 中中国的贸易条件将由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全面实施而趋于恶化。究其原因在于出口货物的价格没有随着进口货物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有相应的变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全面建立以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投资更加便利,导致中国的低端工业制成品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中国本身对于此类产品是缺乏议价能力的,这在本国劳动力价格升高的情形下,会使增加的生产成本无法通过出口货物价格的改变而得到改善,从而致使中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相对处于较低端、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以及缺乏创新等各种现实问题并不能通过FTA 的建立加以改善,在本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增加力量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2]
同时,俄罗斯和蒙古国的GDP 总量和进出口均有所增加,但两国的贸易均衡减少且贸易条件恶化。俄罗斯属于工业大国,其优势主要在于拥有石油、煤炭等资源,而蒙古国的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虽然当前两国还能依靠资源优势获得高额的出口利润,但是不可再生资源所带来的利润是不能永久持续的,这将导致两国的出口受限,而其他部门产品的大量进口又导致两国的进出口比例出现严重的不协调,所以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
(2)部门指标分析。从表2 中可以看出,2025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建立以后,中国的农业部门受益最大,因为其产出和价格均呈现上升态势,另外,纺织业、轻工业、铸造、装备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产业部门的价格下降,产出均呈现上升态势,也属于受益部门,而畜牧业、食品加工、金融贸易、运输通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部门会遭受负面影响。日本的情况与中国大致相反,其所有的产业部门价格均上升,在能源、化工、水电、建筑以及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产出随价格共同上升,均属于受益部门,其他产业部门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韩国的金融贸易、建筑业、能源以及纺织业等产业部门均受益,而其轻工业、铸造、装备制造业、水电、运输通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会受到负面影响。俄罗斯在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食品加工、铸造、水电、金融贸易、建筑以及运输通讯等产业均受益,蒙古国与俄罗斯情况大致相同。
表2 2025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后各国各产业的价格和产出变化 (单位:%)
东北亚区域的全面合作会使各个成员国在不同的领域受益,东北亚地区各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强烈的互补性,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发展,东北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年扩大的良性态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而且,电子产业等相关制造业可能会更加突出。在农产品以及我国大部分的产业领域内,中国都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只有在汽车等相关的交通运输产业,美国才作为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场出现。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年来逐步兴起的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工业领域,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市场将成为其他各国不愿放弃的红利,中国也会为其投资合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服务,而且,这种福利效应的改善是长远而持续的。假设脱离中国建立自贸区,贸易转移效应会马上显现出来,这将对成员国的经济福利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表3 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表3 2025年东北亚区域合作后各国产业贸易平衡的变化 (单位:%)
从表3 中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合作对各成员国产品贸易平衡的影响与基准情形相比,中国在农业、渔业、纺织业、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五个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要大于其他各国,这体现在中国的贸易顺差大于其他各国。除化工产业以外,日本在其他产业部门均出现贸易逆差,这是因为日本加入美国的TPP 战略,对其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并不是暂时的,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日本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日本与东北亚多国之间都存在领土纷争等问题,如果不得以解决,对其以后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和蒙古的贸易顺差产业增多,即使是逆差的产业部门,逆差幅度也相对较小。这说明,俄罗斯和蒙古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合作能够使其发挥比较优势,并能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产业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本文假定2025年实现东北亚区域的全面合作,通过阶段性的实证模拟,得出以下结论:(1)东北亚区域的全面合作将使各个成员国的实际GDP、进出口额以及福利全面提升;(2)东北亚区域的全面合作会使各个成员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收益,中国在农业、渔业、纺织业、轻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五个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要大于其他各国,另外,中国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所拥有的优势将给其他国家带来长远且持续的福利效应。
自贸区的建立会给一国的劣势产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中国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属于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而钢铁、石化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因此,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如果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产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开放将产生巨大的市场冲击。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市场规模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对外部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本地投资和外商投资共同形成的经济合作网络中,中国东北地区的生产能力将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东北亚区域内各国之间通过消除关税壁垒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很有可能会加快区域内的大部分资源向东北地区转移,同时,更多的外商会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为了减少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中国政府会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对区域外产品的进口关税。正是基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与投资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中国经济本身的活力和动态比较优势,中国完全可以借助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分享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利益,实现多国共赢。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拓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对象范围。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有效开展自由贸易区内的全方位合作,这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的正确选择,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中国应在巩固已有FTA 的同时,大力拓展自由贸易区谈判对象的范围,以满足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要的更为广阔的出口市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APEC、亚欧会议等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大力提升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同时,通过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等,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拓展经济外向发展的覆盖范围。
第二,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东北亚营造一种“大开放”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和铁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东部铁路,推进对俄罗斯和朝鲜的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建设和巩固边贸物流通道。其次,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应努力为邻国企业提供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以及安全有保障的国际商务环境。引导邻国企业对东北地区的投资从互补型向战略型升级,构建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局部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竞争关系向伙伴关系发展的互动模式。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到东北亚各国开展贸易投资活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在国外投资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建立东北地区互动发展协调机制。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进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沈阳经济区是沿海经济带的直接腹地,长吉图、哈大齐、牡绥地区及蒙东地区是其延伸腹地。沿海经济带与其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和全面合作是推动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条件。所以,应建立东北各省区互动发展协调机制,成立组织协调机构,形成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格局。可以以各省经济建设领导小组为基础,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东北地区互动推进机制;研讨市场带动协调机制,积极引导各地企业开拓业务范围,自主创新,与兄弟城市发展合作业务,从而将政府主导,主动推进的形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互动发展机制。
[1]Frankel,J.A.,& Wei,S.-J..Regionalization of World Trade and Currencies:Economics and Politic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2]Peter A.Petri,Michael G.Plummer,Fan Zhai.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J].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11,(119).
[3]Todsadee Areerat,Hiroshi Kameyama,Shoichi Ito and Koh-en Yamauchi.Trans 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黄凌云.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实证分析与模拟[J].现代财经,2007,(4).
[5]赵金龙.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FTA 战略选择:基于CGE 模型的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8,(9).
[6]魏巍.中韩FTA 的预期宏观经济效应——基于动态GTAP 模型的分析[J].山东经济,2009,(9).
[7]赵金龙.美国TPP 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
[8]鄂冰.后危机时代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7).
[9]刘春林.辽、吉、黑、蒙四省(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的建立、运行与展望[J].中国应急管理,2012,(12).
[10]李玉芬.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1]笪志刚.中国自贸区战略面临新风险、新挑战与有效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2013,(1).
[12]尹德先,杨志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11期